今天給各位分享攝影測量與遙感產生時間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攝影測量與遙感的含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目錄一覽:
遙感是什么?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本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之一顆陸地衛星后,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并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遙感技術主要特點為:
1.可獲取大范圍數據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范圍的信息。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圖象,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km2。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圖象,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2.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象。Meteosat每30分鐘獲得同一地區的圖象。
3.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采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采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用處:
一、遙感在資源調查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資源調查中可發揮很大的作用,特別在自然資源調查中,近年來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可觀的效益。其主要表現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農業、林業、地質礦產及水利建設等部門中。
(一)在農業、林業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農林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在農、林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農林病蟲害、土壤干旱、鹽化、沙化的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的監測與估產、森林資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來,在牧場草場資源調查、短中期農林災害、農用水資源,以及野生動物生態環境調查等方面也相繼開展工作,取得了成果。
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得到廣泛應用。遙感加快了調查工作的進度,工作精度、質量也有很大提高。例如,我國利用560幅陸地衛星圖像,僅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全國15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分析和量算統計工作,提供了全國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數據和有關圖件。
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更好例證。自1974年以來,美國、前蘇聯、阿根廷、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先后進行了不同范圍、不同作物的估產工作。美國對世界小麥產量的估產精度已達90%以上,并擴大到對玉米、大豆等八種以上作物的估產。我國于1983—1986年在京津冀進行跨省市的統一 *** 較大范圍冬小麥遙感估產試驗,精度也超過90%。
遙感在林業上的應用也很廣泛。例如,我國近年完成的“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查。在包括西北大部、華北北部和東北西北部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公里的“三北”造林一期工程的調查中,完成了對現有防護林類型、分布、面積和保存率;草地數量、質量和分布;土地資源類型、分布、數量及利用現狀的調查。提供了200余幅各類遙感專題系列圖,并建成了全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為掌握防護林區現狀、林區的進一步發展和規劃奠定了基礎。
(二)在地質礦產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地質及其礦產資源方面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基礎地質工作、礦產地質工作,以及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災害地質的地質綜合調查等方面的應用。遙感已成為地質礦產調查研究中的一種先進工作手段和重要 *** 。
遙感圖像視域寬闊,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各種地質現象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形象地反映出區域地質構造,以及區域構造間的空間關系,為跨區域甚至全球的區域地質研究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和基礎。例如近年來對雅魯藏布江深斷裂帶的延伸和走向的研究、郯 斷裂的延伸和走向問題的論證,以及重新修編的1∶400萬中國構造體系圖的工作,都是建立在遙感圖像基礎上的新的認識和發現的體現,解決了一些地質學界長期爭論或按常規很難解決的問題。遙感為持不同學術觀點的地質學者提供了一個可共同參照的基礎,推動和促進了地質學的發展。
遙感在礦產地質工作中的應用已取得許多成果,獲得了一致的好評。例如,我國地礦系統采用遙感地質調查 *** ,在小秦嶺金礦田地區劃分出線性構造1030條,環形構造138個,古采峒1000余處;綜合化探、物探成果提出13個遠景地段。經檢查發現含金石英脈帶、蝕變構造帶22條,已見金礦3處,全部工作僅歷時一年時間。又如:煤田總公司在東北大興安嶺西坡,采用遙感地質 *** 圈定出17個含煤盆地,其中4個屬新發現,新增儲量540億噸。類似的實例不勝枚舉,遙感地質 *** 已成為礦產地質工作的重要 *** 。
工程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以及災害地質等綜合地質調查中也廣泛地應用了遙感這一現代化手段。僅在1980—1985年期間,地礦部遙感地質工作者就為較大工程做了工程穩定性評價課題13個,研究大型滑坡4個。地礦部遙感中心在長江三峽的重慶至宜昌間先后進行了彩色及側視雷達成像飛行。利用獲得的資料對三峽庫區進行了詳細的工程地質判讀分析,對新灘坡體的形態、形成機理及發展趨勢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為國家提供了有關三峽工程建設的基礎資料。
基于遙感在地質礦產調查中廣泛的應用以及取得的顯著效益,我國地勘部門相繼成立了專業的遙感應用和科研機構,遙感地質隊伍也不斷擴大,成果累累,展現出遙感在地質礦產資源方面美好的發展前景。
(三)在水文、水資源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水文水資源方面的應用,如水資源的調查、流域規劃、水土流失調查、冰雪監測、海口海岸帶及淺海地形調查、海洋調查研究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人類足跡難以到達的荒涼地區,遙感技術可成為水文水資源調查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國青藏高原在以往300年來先后經歷了150多次探險考察,曾查出500多個湖泊,而近年來采用航空像片、衛星圖像判讀,不僅對這些湖泊的面積、形狀進行了修正定位,而且還補充了地面考察或地圖上未標明的300多個湖泊。
遙感圖像,特別是紅外遙感圖像在識別含水層、判斷充水斷層、查明富水地段位置方面是很有利的。例如,美國在夏威夷群島,利用紅外遙感發現了200多處地下淡水出露點,從而解決了該島對淡水的需求。我國在大連地區開展航空熱紅外遙感試驗,在該地區沿海共發現22處從未有歷史記錄的淡水泉點,通過對這些泉點的分析,確定了地下淡水排泄地段,為解決沿海地區人畜飲水水源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
利用遙感圖像進行海岸帶岸線測量、河口及近岸懸浮泥沙運移,以及海洋環境監測,諸如海水溫度、鹽度、水深、洋流、波浪、潮汐等海洋諸要素的測量,都可發揮重要作用,對海洋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遙感圖像可提供大尺度、現實性強、多層次、全天候、客觀逼真的豐富信息,為海洋研究及指導海洋漁業生產提供了基礎。
二、遙感在環境監測評價及對抗自然災害方面的應用
(一)在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環境監測中主要是利用遙感提供的瞬間成像的大范圍圖像,對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進行監測。由于遙感所提供的信息快速及時,現實性好,以及真實客觀、形象的特點,可實時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性質、污染物的動態變化,以及污染對環境的影響,為及時采取防護或疏導措施,以及環境評價提供了基礎。例如,地礦部水文 *** 隊與地質遙感中心合作,對長江下游蘇州河口至吳凇口的水污染現狀做了調查研究,他們利用航空熱紅外掃描圖像,共判讀出異常點29處,繪制了約25公里江段的污染判讀圖。他們還對北起大連,南至海南島海岸沿線的港口及海上平臺對海水的污染情況進行了航空紅外監測,為國家海洋局執法提供了依據。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一項規模宏大、技術復雜、具有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巨大工程,但是,在長江干流上興建三峽大壩,必將對其生態、環境及社會產生深刻地影響。為此,在系統地開展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的研究中,以及在實地調查工作中都采用了遙感綜合分析的 *** ,充分發揮了遙感在三峽環境論證與信息儲備中的作用。并在庫區環境本底調查、環境演變分析、環境動態監測等方面取得許多明顯成效,為我國三峽工程的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和基礎。
近年來,我國相繼在長春、太原、北京、天津、廣州等大中城市,利用航空遙感進行城市環境的監測和評價,這標志著我國遙感在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正向更為廣泛深入的方向發展。
(二)在對抗自然災害中的應用
自然災害是指環境異常或環境的突發性變化,給人類生活和生存帶來的災難。近年來遙感技術在預報災害方面取得很多重要成就,成為預報自然災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氣象衛星當前已進入業務性運轉,形成多層次的預報 *** ,在災害性天氣監測、天氣分析預報、氣象研究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風云一號”“風云二號”氣象衛星的研制和相繼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的氣象預報技術已從單項、短期、小范圍的預報發展成綜合性、中長期、大范圍的準確預報。為我國的旱情、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和病蟲害的準確預報提供了可靠資料,為采取減災措施提供了可靠基礎。
森林火災一直是威脅林業建設的重要災害之一,早在70年代,我國就進行機載遙感—林火探測實驗,在3000米高空通過熱紅外傳感器可發現地面 0.1平方米的火源。1987年5月,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森林特大火災中,遙感在準確確定火源位置、范圍,以及火源蔓延趨勢,為撲滅大火提供及時準確的火情信息上,以及在監測火勢發展,災后評估火災損失和恢復重建規劃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獲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近年來,在利用多時相遙感資料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進行綜合調查和研究;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監測地殼及其板塊的運動,進行大區域的地球動力學研究,探索地震的發生機理,進行地震的中長期預報;利用多時相大比例尺航空遙感圖像結合氣象預報資料和地面勘查進行滑坡、泥石流的調查與監測,保障重點工程及鐵路沿線的安全;以及利用遠距離衛星通訊技術,提高災害預報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為救災和決策提供依據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和重大的進展。
三、遙感在區域分析及建設規劃方面的應用
遙感圖像是地表面一定區域景觀的真實、客觀的記錄和形象顯示。地理學區域分析亦充分利用和發揮了遙感圖像的這一特點和優勢,成為遙感在地理學應用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國早期開展的滕沖、長春、新疆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遙感試驗,以及近年來開展的黃土高原遙感綜合調查,“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查等大型遙感工程中,都是以遙感區域分析為先導,以區域分析為基礎,取得的成果。我國在遙感的區域分析應用中,已形成一定特色,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及城市建設的熱潮,城市遙感方興未艾。城市遙感可提供諸如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城市用地分析,城市環境監測及評價,城鎮布局結構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城市人口分析及城鎮的生態分析等城市發展的基礎信息,為城市建設規劃及決策服務。例如,由北京市 *** 和地質礦產部、城鄉建設部聯合組織實施的“北京航空遙感(8301工程),于1983年開始遙感飛行,到1986年底,在城市環境地質、城市建設、農業水利建設、生態環境、影像地圖以及文物、古建筑等諸多方面,共獲得41項研究成果,有23項填補了北京市基礎資料的空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繼北京市之后,城市遙感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較為普遍地開展起來,并在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隨著城市遙感應用的深化,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及在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的輔助決策中的應用,將城市遙感應用提高到一個更高層次的階段。
四、遙感在全球性宏觀研究中的應用
遙感的全球性研究雖然目前尚未系統地進行,形成規模。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諸如世界人口增加,資源危機,環境惡化等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全球性研究(Global Study)已提到日程上,得到世界各國普遍的重視,全球性研究必將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全球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宏觀地、整體性地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此帶動區域性研究的深化,促進全球環境的改善。因此,這無疑為遙感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拓的又一應用領域。遙感可為全球研究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促進全球性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和深化。例如,可利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GPS)監測和研究板塊的運移,深大斷裂活動,研究環形構造的成因及其機制;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及其它遙感信息,進行全球性氣象研究及世界災情的預報;海洋動力學研究,地球表面固態水的分布,世界冰川的進退,以及世界大環境的監測和治理等。遙感必將在全球性研究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前,全球性研究已陸續開展,1992年已確定為國際空間年(ISY);一種全新的數字式全球變化百科全書將問世,它將說明遙感可以對監測全球變化做出的貢獻。我國已決定積極地參與“地圈與生物圈”(IGBP)、“國際空間年”(ISY)、“國際減災十年”等科技項目合作。承接全球變化地圖集與全球變化電子百科全書等部分項目的工作。中國將對全球性研究作出貢獻。
五、遙感在其它方面的應用
(一)在測繪制圖方面的應用
航空攝影測量一直是測繪制圖的一種主要資料來源和重要的技術 *** ,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學科體系。當代遙感的發展使測繪制圖的資料來源更為多樣化,資料的準確可靠性及其快速及時性和適時動態性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觀;成圖周期大為縮短;影像地圖、數字地圖等新圖種和制圖新工藝大量涌現,使測繪制圖產生了新的變化和進展。例如,我國依據近年來所發射的衛星獲得的圖像,完成了黃河三角洲1∶5萬,1∶10萬地圖的編制,繪制完成了我國之一幅南沙群島影像地圖。遙感還能在各種氣候氣象條件復雜,常規 *** 難于進行工作的地區獲得資料,填補地面工作的空白。例如,巴西亞馬孫河流域有近50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區,那里人煙稀少,云霧終日不散,常規測量工作難于進行。利用遙感側視雷達技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該地區1∶40萬雷達掃描成像工作,取得了有價值的資料,為該地區測量制圖提供了基礎。利用遙感圖像進行各種專題圖的編制,以及編制中小比例尺大區域的省(區)、全國乃至大洲影像地圖已較普遍,西歐各國已應用SPOT衛星資料修編和更新1∶5萬地形圖等。隨著遙感信息在空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以及時相分辨率方面的提高,遙感將為測繪制圖技術的發展應用,開拓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在歷史遺跡、考古調查方面的應用
近年來在進行野外考古調查中,配合應用遙感圖像分析,發現了許多重大的歷史遺跡,取得顯著的成果。例如,英國遙感專家通過計算機增強的衛星圖像,在英國倫敦以北約30公里的地下發現了羅馬時代的古城堡遺跡。我國也曾利用遙感提供的信息,進行北京圓明園遺跡考察,長城遺跡的考察,以及內蒙古金代古城的發現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遙感為野外考古調查帶來了變革,成為考古工作者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促進和加快了野外考古工作。
(三)軍事上的應用
遙感在軍事上的應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軍事應用是遙感最早最成功的應用,今天遙感的發展是得利于遙感軍事上成功的應用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目前,發射的繞地球運行的衛星,絕大部分是與軍事有關的。當今戰爭的勝負,不僅決定于軍事實力(人力、武器)的對比上,準確可靠的信息獲取,傳輸和決策對戰爭的勝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英國、阿根廷的馬島戰爭、中東戰爭,以及海灣戰爭都充分證實了遙感在軍事戰爭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遙感科學和遙感地質學的發展歷史與發展前景
(一)遙感科學發展的幾個階段
遙感科學是從航空攝影測量逐步演變發展起來的,是通過一些高科技軍事偵察技術的解密和轉向民用而成長起來的。遙感科學的發展歷史通常分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早期階段,此階段實際上是航空攝影階段;1937-1960年的中期階段,其標志是成像技術從航空攝影發展到電視、掃描、雷達等多種 *** ,成像取得的資料應用從軍事偵察及民用攝影測量推廣到民用各個行業;第三階段即60年代以后,可以用下列幾點表明遙感技術已擺脫單一航空攝影成像,發展成為遙感科學。其標志是:①民用航天技術出現,尤其是美國地球資源技術衛星(ERTS)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民用航天遙感階段的開始,使遙感的定時、定位觀測與對比解譯,在技術上成為可能,經濟上變得合算,并使人類對地球的觀測從高空擴展到外層空間;②新型遙感器技術的應用使電磁波譜從可見光攝影擴展到紅外、微波波段,延伸了人的感官,擴大了信息源;③大型電子計算機的開發和使用,為遙感圖像處理技術奠定了基礎,使從遙感獲得的大量數據資料得以及時處理并提供給用戶,使得民用遙感技術走向實用化和商業化。
(二)遙感地質的發展前景
遙感地質學作為遙感的一個組成部分,將隨遙感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前進。其發展前景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新的遙感波段開發與遙感器的研制。前者如毫米波段、激光雷達和紫外波段的開發利用。后者主要對可見光,尤其紅外波段的高分辨力、窄波段的遙感器的研制。當然還有作為遙感器的運載工具的各種平臺的研究(如航天飛機和地質專用衛星等),以及遙感數據資料的實時傳輸等。
2.快速、省廉、有效的地學信息處理、提取、分析 *** ,如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以及新的圖像增強處理方案的開發等。
3.遙感技術在地質學已開展的領域的深化和新領域的開拓。現有應用領域的深化首先是在礦產資源勘查中的遙感技術應用方面,向模式化、自動化和定量化方向發展;其次是在區域構造分析,遙感地質編制圖件上的應用。在遙感技術地學應用新領域的開拓方面,深部構造的遙感分析,包括災害地質、城市地質等在內的(廣義的)環境地質遙感是主要內容。
4.遙感地學機理的研究。例如遙感地學信息的傳輸問題,以及一些巨大環狀構造的形成機理就是一個有待深入的問題。
遙感地質學作為一門新的地學分支,盡管它在理論上、技術上、應用上還不是十分成熟,人們對它的認識和評價還有不同,甚至它的有關名詞、術語的概念、譯名都有待統一,但它的技術長處和它在地質學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地學學科所無法取代的。在即將來臨的21世紀,遙感技術與遙感地質,一定會在我國地學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顯示技術優勢,作出更多的貢獻。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發展論文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發展論文主要通過對攝影技術與遙感技術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并對其在各個方面的運用進行了論述。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發展論文【1】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的不斷進步,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因其運用范圍廣、作用大而走上了逐漸發展的道路,并且對國民經濟生活起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攝影測量;遙感技術;發展;應用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被劃分在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范疇內,它在獲取地球表面、環境等信息時是通過非接觸成像傳感器來實現的,并對其進行分析、記錄、表達以及測量的科學與技術。
3S技術的應用、運用遙感技術以及數字攝影測量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在多個領域內都可以運用遙感技術與攝影測量,比如:自然災害、勘查土木工程、監測環境以及國土資源調查等。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運用到遙感技術與攝影測量的領域也在逐漸的增多。
在人類認識宇宙方面,遙感技術與攝影測量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方式與 *** ,也為人類對地球的認知以及和諧共處提供了新的方向。
遙感技術和攝影測量可以提供比例不同的地形圖以服務于各種工作,并且還能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立;遙感技術與攝影測量與地圖制圖、大地測量、工程測量以及衛星定位等構成了一整套技術系統,是測繪行業的支柱。
一、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發展
從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發展來看,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近30年的時間里已經涉及到城市建設、水利、測繪、海洋、農業、氣象、林業等各個領域,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攝影測量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從模擬攝影中分離出來,并逐漸步入數字攝影階段,攝影測量正在逐漸的轉變為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
(一)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有利于推動測繪技術的進步
我國的攝影測量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經歷一個系統的轉變。
在經歷了模擬攝影測量以及解析攝影測量階段之后,攝影測量終于步入了數字攝影測量的階段,這也成為我國傳統測繪體系解體,測繪技術新體系興起的標志。
首先,從數字影像的類型來看,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數字柵格圖、數字高程模型以及數字正射影像,土地利用與地名數據庫也隨之建立起來,攝影測量與數據庫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為生產運用提供了可能,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測繪技術的發展。
其次,由于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也逐漸被國家所重視,并利用這兩項技術來完成了各種地理比例尺地形圖的繪制。
此外,還推動了諸多具有全國界別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立。
比如:比例尺級別為1:50000,1:1000000等的國家級地理信息數據庫;除開國家級的,還有省級、縣級等的地理信息數據庫等。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有利于提升空間數據的獲取能力
我國獲取空間數據的能力在經過五十年的發展,有了較大的提升。
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處理遙感數據平臺進行了研發,從而推動了國產衛星遙感影像地面處理系統的建立,并在攝影測量方面積極進行研究和探索,為我國獨立處理信息、獲取觀測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從獲取數據的能力方面來看,傳感器在國家863以及973計劃的支持上成功被研制出來,成功發射了對地觀測的包括通信衛星、海洋衛星、氣象衛星以及資源衛星等五十多顆衛星,并推動了資源、風云、環境減災以及海洋四大民用對地觀測衛星體系的建立,實現了從太陽和地球同步軌道對地球多傳感器、多平臺的觀測以及對地球表面分辨率不同的雷達和光學圖像的獲取,并將這些獲取的數據用于對海洋現象、大氣成分、自然災害以及水循環等各個方面的監測。
其次,從數據儲備方面來看,數據積累已經成功的覆蓋了全國海域、陸地以及我國周圍國家和地區的包括一千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數據。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項領域中的運用
(一)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運用
在發生自然災害時,為了能夠之一時間了解災情的具體分布,獲取高分辨率災區遙感影像,可以采用低空無人遙感、航天、航空遙感等方式,對災區原有的地理信息以及尺度進行整合,推動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將多尺度影像地圖制作出來,及時、有效的提供地理信息以及地圖數據支持,為及時制定出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提供了依據。
比如在汶川地震時,在災區道路交通與通信嚴重受損的情況下,通過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之一時間獲取了災區的詳細信息與資料,并利用航空遙感技術和無人機連續、動態的實現對災區的監測,并對道路交通以及房屋倒塌等情況進行分析,建立起災區地理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將災區的地理信息數據進行整合,比如水系、居民地以及交通等,為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門作出正確的決策以及救援人員的搜救工作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災情信息。
在災區的救援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氣象中的運用
在氣象方面中,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主要運用在對各種氣象災害的.預報和監測兩方面。
在熱帶天氣系統的監測方面,氣象衛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臺風的預報和監測。
在我國的春、夏季中,雷雨、暴雨等作為多發性的災害性天氣,在監測和分析方面,如果運用常規的氣象觀測資料是非常困難的。
利用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和高時間密度特點的衛星云圖以及衛星產品,可以對對流系統的演變、發生、移動以及發展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從而為對流天氣的分析和提前預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結語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應用已經逐漸步入信息化階段。
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將各行各業的發展與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相結合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未來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景雄.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08―114
[2]張劍清.潘勵.王樹根.攝影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89―93
[3]李德仁.王樹根.周月琴.攝影測量與遙感概論[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8:131―137
[4]喬瑞亭.孫和利.李欣.攝影與空中攝影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78―182
[5]竇超.李兆鈞.淺談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發展應用[M].青海國土經略,2011(06):29―31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新特點及技術【2】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年來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表現出的許多新的特點,分別從航空攝影自動定位技術、近景攝影測量、低空攝影測量、SAR數據處理、多源空間數據挖掘等方面進行了總結與論述。
關鍵詞:電子科技論文發表,科技論文網,自動定位技術,近景攝影測量,低空攝影測量,SAR數據處理,多源空間數據挖掘
前言:攝影測量與遙感是從攝影影像和其他非接觸傳感器系統獲取所研究物體,主要是地球及其環境的可靠信息,并對其進行記錄、量測、分析與應用表達的科學和技術。
隨著攝影測量發展到數字攝影測量階段及多傳感器、多分辨率、多光譜、多時段遙感影像與空間科學、電子科學、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邊緣學科的交叉滲透、相互融合,攝影測量與遙感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型的地球空間信息科學。
1、航空攝影自動定位技術
近年來,隨著衛星導航和傳感器技術的進步,遙感對地目標定位逐步擺脫了地面控制點的束縛,向少控制點甚至是無控制點的方向發展。
1.1 利用基于載波相位測量的GPS動態定位技術測定航空影像獲取時刻投影中心的3維坐標,以此為基礎研究了GPS輔助空中三角測量理論和質量控制 *** ,在加密區四角布設地面控制點的GPS輔助光束法區域網平差的精度可滿足攝影測量規范的精度要求,大量減少了航空攝影測量所需的地面控制點。
研究成果已大規模用于國家基礎測繪,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2 開展利用在飛機上裝載IMU和GPS構成的POS系統直接獲取航攝像片6個外方位元素的多傳感器航空遙感集成平臺研究,可實現定點航空攝影和無地面控制的高精度對地目標定位。
研究成果表明,在1:5萬及以下比例尺的4D產品生產中,可直接使用POS系統測得的像片外方位元素進行影像定向,基本無需地面控制點和攝影測量加密,從而改變了航空攝影測量的作業模式,并使無圖區、困難地區的地形測繪和空間信息數據的實時更新成為可能。
2、近景攝影測量技術
近景攝影測量的研究應用領域已涉及空間飛行器制造、航空工業、船舶工業、汽車工業、核能工業、化學工業以及醫學、生物工程、公安刑事偵破、交通事故及其他事故現場處理、古建筑建檔和恢復、大型工程建設監測等方面。
2.1 利用數字相機與實時數字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相結合建立相應的工業零件檢測系統。
該類系統使用高重疊度序列圖像作為影像數據源,利用較多同名特征的冗余觀測值成功地進行粗差剔除,根據2維序列圖像導出物體不同部位的3維信息,然后將這些3維信息融為統一的表面模型,實現了高精度3維重建。
2.2 利用數碼相機與全站儀集成形成一個全新的測量系統——攝影全站儀系統。
盡管傳統近景攝影測量近年來得巨大發展,但必須在被測物體表面或周圍布設一定數量的控制點,攝影測量工作者心中的“無接觸測量“沒有真正實現。
全站儀作為一種高精度測量儀器在工程測量中被廣泛接受,本質上它是一種基于”點“的測量儀器。
將它與基于”面“的攝影測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全新的測量系統——攝影全站儀系統。
在該系統中,量測數碼相機安裝在全站儀的望遠鏡上,測量時利用全站儀進行導線測量,在每個導線點利用量測數碼相機對被測物體進行攝影。
每張影像對應的方位元素可以由導線測量與全站儀的讀數中獲取。
3、低空攝影測量技術
近年來隨著低空飛行平臺(固定翼模型飛機、飛艇、直升機、有人駕駛小型飛機)及其輔助設備的進一步完善、數碼相機的快速普及和數字攝影測量技術的日趨成熟,由地面通過無線電通訊 *** ,實現起飛、到達指定空域、進行遙感飛行以及返回地面等操作的低空遙感平臺為獲取地面任意角度的清晰影像提供了重要途徑。
3.1 建立基于無人駕駛飛行器的低空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硬件系統。
硬件平臺包括無人駕駛遙控飛行平臺,差分GPS接收機,姿態傳感器,高性能數碼相機和視頻攝像機,數據通訊設備,影像監視與高速數據采集設備,高性能計算機等等。
需要深入研究無人駕駛飛行平臺的飛行特性,并研制三軸旋轉云臺、差分GPS無線通訊、視頻數據的自動下傳、自動曝光等關鍵技術。
3.2 研究無人駕駛飛行平臺的自動控制策略。
在飛行器上搭載飛控計算機,由差分GPS數據得到飛艇(相機)的精確位置,在此基礎上對較低分辨率的視頻序列影像進行匹配,結合姿態傳感器的輸出信號實時自動確定飛行器的姿態,從而進行飛行自動控制,并將所有數據同時下傳到地面監控計算機。
3.3 研究多基線立體影像中連接點的多影像匹配 *** 與克服影像幾何變形的穩健影像匹配 *** 。
3.4 數字表面模型與正射影像的自動獲取及立體測圖。
4、SAN數據處理技術
SAR成像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它與可見光紅外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
隨著我國SAR傳感器研制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先后研制了不同波段,不同極化方式,空間分辨率達到0.3 In的傳感器,并在SAR立體測繪方面設計了不同軌道和相同軌道的重復觀測,為我國開展SAR技術的相關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
4.1 根據不同應用目的的SAR圖像與可見光圖像的融合。
利用SAR和可見光反映地物不同特性的特點,在提取不同土壤性質以及洪水監測和災害評估方面采用不同的融合 *** ,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并完成了國家和部門的科研課題。
4.2 SAR圖像噪聲去除 *** 。
由于SAR的成像特點,造成了SAR圖像的信噪比低,噪聲嚴重。
提出了自適應濾波思想,基于圖斑的去噪 *** 以及噪聲去除 *** 的評價等。
4.3 機載和星載重復軌道的SAR立體測圖技術以及星載的InSAR技術和D—InSAR的突破。
完成了星載InSAR生成DEM及D—InSAR形變檢測的相關軟件開發,利用極化SAR數據提取地物目標,開展極化干涉測量的研究。
5、多源空間數據挖掘技術
多源空間數據挖掘技術主要研究應用數學 *** 和專業知識從多源對地觀測數據中,提取各種面向應用目的的地學信息。
5.1 從遙感圖像數據中挖掘GIS數據。
在統計模式識別的基礎上,通過神經 *** 、模糊識別和專家系統等技術實現圖像光譜特征自動分類。
5.2 基于紋理分析的分類識別。
包括基于統計法的紋理分析、基于分形法的紋理分析、基于小波變換的紋理分析、基于結構法的紋理分析、基于模型法的紋理分析和空間/頻率域聯合紋理分析等。
5.3 遙感圖像的解譯信息提取。
把計算機自動識別出來的影像,結合GIS數據庫或解譯員的知識,確定其對應的地學屬性。
包括基于GIS數據的圖像信息識別、基于地學知識輔助的圖像信息識別、基于專家知識輔助的圖像信息識別、基于立體觀察的圖像信息識別、基于矢量柵格轉化的信息提取和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信息識別等。
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現狀及發展趨勢【3】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人類社會步入全方位信息時代,各種新興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廣泛應用于人類生活中去。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我國測繪工作去,本文探討了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發展現狀以及展望了發展趨勢。
關鍵詞:攝影測量;遙感;現狀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人類社會步入全方位信息時代,各種新興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廣泛應用于人類生活中去。
攝影測量經歷了模擬攝影測量、解析攝影測量和數字攝影測量三個階段。
而在這期間,從遙感數據源到遙感數據處理、遙感平臺和遙感器以及遙感的理論基礎探討和實際應用,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數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假設和地理空間信息學的高速發展而產生的,數字地球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提供了難得一遇的機會和明確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也向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提出了一些列的挑戰。
而攝影測量和遙感學科是為數字地球提供空間框架圖像數據及從數據圖像中獲得相關信息惟一技術手段
一、國內外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現狀
(一)攝影測量現狀
攝影測量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自動控制技術的高數發展,進入20世紀末期的時候,基于全數字自動測圖軟件的完成,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獲得了迅猛發展并普遍存在于測量工作中。
進入21世紀后,科學技術的提升幫助攝影測量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數字攝影測量學學科與計算機科學有了大面積的知識交叉,攝影測量工具也變為較為經濟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這種革命性的變革,使得數字攝影測量提升到了另一個臺階,數字攝影測量的語義信息提取、影像識別與分析等方面均產生了從質到量的變化。
目前我國各省測繪局均已廣泛應用了數字攝影測量,建立了數字化測繪生產基地,實現了全數字化攝影測量與全球定位系統之間的有機合成,并且應用與測量實際工作中。
(二)遙感技術現狀
目前遙感技術主要應用在日常的天氣、海洋、環境預報及災害監測、土地利用、城市規劃、荒漠化監測、環境保護等方面,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尤其要提出的是航天遙感,是利用衛星遙感獲取各種信息是目前最有效的 *** 。
在實現數字地球概念,衛星遙感技術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數字地球的實際意義就是將地球轉為一個虛擬的球體,以數字形式來表達地球上的不同種類的信息,實現三維式和多分辨形式的地球描述。
數字地球是一個數量龐大的工程,從長遠來看,信息量的更新一集信息的收取都需要衛星遙感技術提供可靠的信息源,換句話說,衛星遙感是實現數字地球的必要手段,也是其他手段不能夠替代的。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的應用與主要技術
(一)攝影測量與遙感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應用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模式進行地籍測量前景非常廣闊。
航空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為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技術為空間地理信息提供主要的數據元。
主要以激光成像雷達、雙天線SAR系統等三維數字攝影測量系統。
利用衛星遙感進行土地資源調查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為快速及時的變更地籍測量做好參照,同時還能順利的完成地籍線畫圖的測繪,還可以得到正射影像地籍圖、三維立體數字地籍圖等附屬產品。
數字攝影測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為數據采集對象,利用該技術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數據,實行空三加密。
數字攝影測量與模式得到的地籍圖信息豐富,實時性強;大部分工作均在室內完成,降低勞動強度與人工成本,還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地籍測量模式。
(二)攝影測量在三維模型表面重建的應用
三維物體的重建技術可廣泛應用于古建筑重建和文物保護、醫學重建、工業量測、人臉重建、人體重建及程勘察等方面,這種技術主要通過手持量測數碼相機進行操作,得到一組具有短基線和多度重疊的圖片,通過立體匹配獲取可靠的模型點數據。
基于短基線多影像數字攝影測量的快速三維重建技術能夠解決靜靜攝影測量中不能同時兼顧變形早點近景和遠景的問題,在操作過程中采用量測數碼相機以及手持拍攝方式,使得這種技術簡單快速,并且具有高度自動化的有點。
(三)遙感自動定位技術的應用
遙感自動定位技術能夠確定影響目標的實際位置,并且準確的解譯影響屬性,在GPS空中三角測量的基礎上,利用慣性導航系統,形成航空影響傳感器,實現高精度的定點攝影成像。
在衛星遙感條件下,精度甚至可以達到米級。
遙感自動定位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實現實時測圖和實時數據更新的作業流程,能夠大量減少野外像控測量的工作量。
三、攝影測量與遙感發展展望
目前,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數據獲取與處理、信息服務和數據分析方面都有了新的進展,數據獲取裝備發展迅猛,數據處理系統自動化程度相應的提高,航空攝影測量軟件實現模塊化和標準化,實現了內外一體化的航空攝影測量 *** ,遙感影像信息管理能力增強。
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測繪領域的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劇。
四、結語
雖然現在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相對發展迅速,并且已經廣泛應用與測繪工作中,逐步實現數字化與智能化。
在我國目前,攝影測量與遙感裝備存在產品種類單一、生產效率低等實際生產問題,這是與飛速發展的信息產業背道而馳的,達不到國際水平。
需要國家發展測繪儀器制造業和專業軟件開發能力,跨學科展開合作,集中優勢力量,通過 *** 出臺政策來引導市場發展,我國想要在攝影測量與遙感上取得更大的飛躍,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李德仁等.地球空間信息學與數字地球[C].空間數據基礎設施與數字地球論文集,1999.
[2]劉經南.激光掃描測高技術的發展與現狀[M].武漢大學學報,2003(2):132-137.
[3]鄭立中,陳秀萬.中國衛星遙感與定位技術應用的現狀和發展[A].中國遙感奮進創新二十年學術論丈集[C].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攝影測量的三個發展階段及各自特點是什么?
攝影測量經歷了模擬法、解析法和數字化三個發展階段。
1、模擬航空攝影測量指的是用光學或機械 *** 模擬攝影過程,使兩個投影器恢復攝影時的位置、姿態和相互關系,構成一個比實地縮小了的幾何模型,即所謂攝影過程的幾何反轉,在此模型上的量測即相當于對實地的量測,量測的結果是通過機械或齒輪傳動等 *** 直接在繪圖桌上繪出,如地形圖或各種專題圖。
2、由于計算機及計算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使用計算機來完成攝影測量中復雜的幾何解算和大量的數值計算。這便出現了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的解析空中三角測量儀、解析測圖儀與數控正射投影儀,開辟了解析攝影測量的新紀元。
1957年,海拉瓦博士提出了利用計算機進行解析測圖的思想,限于當時計算機的發展水平,解析測圖儀經歷了近20年的研制和試用階段。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才使解析測圖儀進入了商用階段。
3、解析攝影測量的進一步發展是數字攝影測量。從廣義上講,數字攝影測量指的是從攝影測量和遙感所獲取的數據中,采集數字化圖形或數字化影像,在計算機中進行各種數值、圖形和影像處理,研究目標的幾何和物理特性,從而獲得各種形式的數字產品和可視化產晶。
這里的數字產品包括數字地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測量數據庫、地理信息系統和土地信息系統等。這里的可視化產品包括地形圖、專題圖、縱橫剖面圖、透視圖、正射影像圖、電子地圖、動向地圖等。
對數字/數字化影像在計算機中進行全自動化數字處理的 *** 稱為全數字化攝影測量,它包括自動影像匹配與定位、自動影像判讀兩大部分。自動影像匹配與定位是對數字影像進行分析、處理、特征提取和影像匹配,然后進行空間幾何定位,建立數字高程模型和獲得數字正射影像。所獲得的可視化產品則為等高線圖和正射影像圖等。
由于自動影像匹配與定位能代替人眼立體觀測的過程,故而是一種計算機視覺 *** 。自動影像判讀是解決對數字影像的定性描述,并稱為數字圖像分類。數字圖像低級的分類 *** 是基于灰度、特征和紋理等,多用統計分類 *** ;數字圖像高級的分類則基于知識,構成分類專家系統。
原理
攝影測量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分類,但它們的基本理論依據是共同的,就是攝影構像的數學模型。對單張像片而言,這個數學模型是基于攝影時物點、鏡頭中心、像點三點位于同一直線上,由此建立的方程稱之為共線條件方程或構像方程。
對于一個立體像對(由不同攝影站攝取的、具有一定影像重疊的兩張相片),則又可引申出能夠表明內部和外部幾何關系的數學模型,具體到實際作業中,這些數學模型構成了單像攝影測量和雙像(立體)攝影測量的理論基礎。
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是集遙感、測繪、空間信息與數字工程技術為一體,立足于培養面向現代化,從事遙感、測繪、空間信息技術高級專門人才的信息和工程類學院。它的前身是1956年由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工學院、清華大學、華南工學院及青島工學院等有關專業調整,成立的武漢測量制圖學院。設有航測與制圖系,包括航空攝影測量與制圖兩個專業。1957年8月獨立成立航空攝影測量系。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1984年航空攝影測量專業更名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1985年航空攝影測量系更名為航測與遙感系。1995年成立遙感與信息工程學院,1996年4月與計算機系合并成立信息工程學院。2000年8月新的武漢大學組建后,與計算機系分離成立遙感信息工程學院。
經過長期的努力,學院現擁有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是國家教育部審定的首批全國重點學科以及“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點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歐亞科學院院士3人、珞珈特聘教授1人、 *** 教授17人。學院目前在編教職員工88人,教師54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8人,副教授18人,講師17人。 鄭肇葆(5421班) 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張祖勛(5521班)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鄒升恒 (5621班) 曾任湖南省測繪科技研究所總工程師
李德仁(5721,因政治原因留級5821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劉先林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卜兆宏(5821班)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 *** 特殊津貼。
朱宜萱(5822班)李德仁院士妻子,武漢大學教授
孫家柄(5926班)武漢大學遙感院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林宗堅(6021班)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
徐名澄(6121班)汕頭市國土房產局
范良培(6221班)湖北省測繪局總工程師
陳軍 (7621班)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第二十一屆大會主席(2004-2008)
顧行發(7821班)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法國農科院終身研究員
萬幼川(8021班) 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曾任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王樹根(8021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
潘勵 (8023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
于子松(8122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付仲良(8122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地理信息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
李建松(8122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張景雄(8122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袁修孝(8122班)武漢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 *** 特殊津貼專家,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
倪 玲(8123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史文中(8123班)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地球資訊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談國新(8123班)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錢自紅(8123班)湖北省之一測繪院教授級高工
曹 輝(8123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副研究員(副教授)
詹慶明(8123班)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和利(8221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李平湘(8223班)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高慶方(8223班)黃河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
趙雙明(8422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方圣輝(8426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巫兆聰(8426班)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張繼賢 (88年獲學士學位)現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
江萬壽(8522班)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閆 利(8522班)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授,航空航天測繪研究所所長
陶 闖 (86022班)現任PPTV *** 電視和PPLIVE 聚力傳媒公司 CEO
畢衛民(97021班)2012.10開始任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黨委委員、書記 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學子馬鴻旭以及其他九名學子代表武漢大學參加中國教育一頻道大學生益智節目《天才知道》。之一季單場得分王、我校水利水電學院2012級研究生馬鴻旭以一題優勢擊敗北京大學單場冠軍嚴堃,摘得《天才知道》之一季總冠軍,并為武漢大學贏得了15萬元的公益助學金。
“巔峰對決”現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經歷殘酷的淘汰賽后,馬鴻旭和嚴堃在冠軍爭奪中“如約”相遇。在“輪答題”、“共答題”、“記憶題”中,兩人你追我趕,比分交替上升,特別是在最后難度系數超高的“記憶題”環節,雙方爭奪進入白熱化,馬鴻旭在比分落后的情況下,奮起直追將比分扳平,將比賽拖入一題定勝負的加時賽環節。在最后一題的爭奪中,馬鴻旭腦疾手快,先搶到題目并且答對,最終憑借這關鍵一分獲得《天才知道》之一季總冠軍。
馬鴻旭在奪得冠軍后激動地流下熱淚,“感謝我的母校武漢大學,它即將迎來120周年校慶。我希望這個節目播出以后,讓更多的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學生能夠看到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也讓我們感受到知識讓人更有魅力。”馬鴻旭說。比賽結束后,馬鴻旭將接受節目組邀請赴英國游學。
關于攝影測量與遙感產生時間和攝影測量與遙感的含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