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第四屆無人機行業創新應用大會(2021)暨第三屆飛馬機器人行業應用大會大獎賽分論壇上,自然資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圖院代表隊榮獲第二名,該院科技創新再創佳績。近年來,立足“兩支撐、一提升”工作定位,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該院開展了新型技術探索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地質災害防治、人工智能遙感解譯、快速地圖服務、支撐行業需求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履行提供了測繪地理信息支撐。
“空—天—地”一體化支撐精準科技防災
自2017年“6·24茂縣疊溪滑坡”發生以來,該院持續參與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監測工作,開展了基于多波段InSAR(干涉雷達測量)數據的復雜山區大范圍地質災害隱患識別技術研究,掌握了“空—天—地”一體化InSAR監測、高精度遙感、無人機航空攝影等新技術、新 *** 。
按照地質災害調查的“普查—詳查—核查”三查體系,該院提出,首先利用InSAR技術對區域地表進行廣域多期次掃描,普查篩查出地表形變“靶區”,開展地質災害解譯識別,類似對項目區進行“體檢篩查”;再對因地形、坡度、植被覆蓋等人員難到達區域,利用激光雷達、無人機遙感技術解析隱蔽性隱患的斜坡結構、斷層發育、裂隙走向等,相當于給項目區重點部位進行“核磁共振或CT檢查”;最后,按照居民聚居區、場鎮、學校、重大工程設施等威脅險情等級,有計劃地開展地面核查和專項調查,給出一個“臨床診斷”。這種從“區域—重點—靶心”逐項的深度調查,大幅提高了地質災害隱患識別準確率。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與相關部門聯合,該院利用創新技術在四川省龍門山地質斷裂帶、九寨溝高山峽谷及四川西南地區開展了大面積InSAR監測工程化應用實踐。其中,川西南地區利用“空—天—地”一體化遙感技術發現近千處疑似隱患。地面核實結果顯示,項目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識別準確率約為70%,該技術可有力支撐四川省地質災害精準防治工作。
人工智能遙感解譯助力自然資源調查監測
為加快適應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新形勢新要求,該院組建了調查監測應用隊伍,研發出自然資源深度學習遙感智能解譯平臺,將資源調查監測工作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大幅縮短遙感影像解譯周期,提高了解譯精準度?,F在,相關成果已在國土變更調查等多個國家重大工程中應用。
該平臺解決了調查區域水體要素生產工作量大、人工采集耗費時間長等問題。該院研發了人機融合智能“整景智能提取—局部實時更新—綜合動態研判”的生產工藝流程。首先,機器智能快速地對整景影像進行核心要素的全面識別提取,再為局部解譯效果不理想區域進行重點識別提取,最后由技術人員基于經驗進行綜合研判。通過該流程,使用者可以實現不同來源、不同時相的遙感影像中河流、湖泊和坑塘等水體數據的快速自動提取,生產效率相比傳統作業模式提高近20%。
此外,這個平臺中的智能云雪識別功能大大提高了影像質量評估效率。由于云和雪在可見光影像上表現出高反射率類似,傳統物理閾值法無法很好地將云雪區分開,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來逐一對每景影像勾繪云雪圖斑、統計面積占比信息。為此,該院開展了云雪智能識別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在四川1∶1萬無圖區測繪、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等多個項目中。現在,作業人員在下班前為系統指定測區影像所在路徑,設置面積閾值、波段重組和平滑容差等參數信息,系統便能自動進行云雪矢量范圍提取并輸出云雪占比統計信息。第二天一上班,作業人員就可以直接獲得測區影像云雪覆蓋情況,提升工作效率近20倍。
快速出圖體系支撐測繪成果社會化服務
制圖是該院的傳統優勢。基于“兩庫一平臺”(地圖知識規則庫、多尺度地圖數據庫、快速制圖服務平臺)架構,該院開發的快速供圖服務體系,可實現任意地點、任意范圍、任意尺度1小時應急與政務地圖快速服務響應。
該體系攻克了地圖縮編這一重大難題。它針對自然資源調查數據全覆蓋、無縫隙、無重疊、數據量大、尺度跨度大、地理特征復雜等顯著特點,將數據縮編的各個環節信息化、流程化、結構化設計,集成了豐富的智能縮編綜合算法,能夠適應百萬級圖斑數據自動縮編,并能較好保持其地理特征。應用這個體系,《吉林省第三次國土調查圖集》編制過程中,僅用20天時間便完成了全省各個縣區10個不同比例尺的70余幅“三調”成果的制圖綜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近10倍。
該體系是基于多源地理信息數據構建的一套面向不同尺度空間、不同區域特征、不同數據源、不同專題背景的地圖數據庫通用化建設模式,可有效促進測繪成果應用;多人離線協同作業技術實現了多人同時安全高效的編輯一套數據成果,提高了70%的數據生產效率。新疆、吉林、廣西、江蘇、湖南、江西等十余個省區(市)應用這個體系,已經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000萬元,在自然資源管理、應急政務保障、多模式制圖、圖集編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建設過程中,該體系先后獲得了14項軟件著作權、申報了7項發明專利、參與了3項標準制定、在核心期刊發表了20余篇論文,獲得中國測繪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目前,該體系建設正在不斷向縱深發展,努力為自然資源管理等重大決策提供更精確、更高效、更貼心的測繪成果社會化服務。
“一張圖”實現河湖管理智慧化
輕點鼠標,打開四川省河長制湖長制信息化平臺,屏幕上顯示出四川省21個市(州)183個縣(區)3101個鄉鎮(街道)的河流、湖泊、水庫以及河湖長分布等各項信息。點擊任意—條河流,就能顯示出這條河的河流長度、流域面積、上下游關系以及各級河湖長等基本信息;點擊任意一名河長,就能查閱到其所負責的河流“一河一策”“一河一檔”以及巡河、考核、督查的情況。
據介紹,在四川省水利廳、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力支持下,該院積極配合該省河長制辦公室全力保障河長制工作,積極對接水利部門、主動服務河長制工作鏈條,同省水利部門聯合構建了“水利﹢測繪”的工作模式。
這個工作模式充分利用河長制湖長制平合,提供“管家式”的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與省、市、縣、鄉四級5萬多名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者共同建設河湖大數據,成功建成了四川省河長制湖長制信息化平臺。該平臺面向全省各級水利管理部門以及河長制湖長制成員、聯絡員單位、水利廳各處(局)和各水管單位共計12000名用戶開放了賬號,日均請求訪問150萬次以上,各級河長都可在平臺上開展巡河、督查、一河一策、一河一檔、河湖公示牌等20余類業務工作。在此基礎上,該平臺還統籌了河湖管理工作中的采砂、涉河項目管理、河湖健康評價等業務;同時向相關部門開放接口,為環保督查、流域農業規劃、長江流域全面禁捕網格化管理、應急處理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依托四川智慧水利“一張圖”基礎數據開發的“智巡精靈App”,實現了對巡河數據及巡河軌跡的信息化管理。省、市、縣、鄉、村各級河長巡完河,只需在手機上點一點,就能上傳文字、圖片、視頻等,及時上報、反饋各種巡河信息。平臺還充分支撐了河湖劃界工作,基礎數據可自動提取河流名稱、編碼、所屬流域及行政區;專題數據可提取水文站、監測斷面、水閘等信息,保證了劃界成果與平臺成果的一致性。
2020年,四川智慧水利“一張圖”基礎信息與共享服務平臺獲得2021年首屆數字四川創新大賽十佳案例優秀成果獎。目前,這一解決方案已進一步落地市州,為平臺的持續完善提升持續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