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勘查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和基礎,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我省一向重視地質勘查工作,《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臺后,我省繼續加大地質工作力度,不斷增加地質勘查投入,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努力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的質量,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發展。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行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全省地質勘查單位年末職工數31252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05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29人,工程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847人,比2005年增加11%。中級技術人員1371人,比2005年增加21%。全省地質勘查行業職工平均年收入2.16萬元,比2005年增加27%。離退休人員共有23138人,人均費用1.13萬元。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二)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全省有45家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共核定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133個。按單位取得的更高資質統計:取得1類以上甲級資質的單位20個,占44.44%;取得1類以上乙級資質的單位有8個,占17.78%;取得1類以上丙級資質的單位有17個,占37.78%。按資質級別統計:甲級資質37個,占27.81%;乙級資質37個,占27.81%;丙級資質59個,占44.36%。按資質類別統計:區域地質調查5個,占3.76%;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19個,占14.28%;固體礦產勘查41個,占30.83%;液體礦產勘查9個,占6.77%;氣體礦產勘查1個,占0.75%;地球物理勘查11個,占8.27%;地球化學勘查5個,占3.76%;遙感地質勘查2個,占1.5%;勘查工程施工27個,占20.3%;巖礦鑒定與巖礦測試11個,占8.27%;選冶加工試驗2個,占1.5%。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資質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34個,占勘查資質單位總數的75.56%。甲、乙、丙級的單位分別為19個、6個和9個,分別占42.22%、13.33%和20%;甲、乙、丙級的資質分別為36個、39個和38個,分別占31.86%、34.51%和33.63%。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性收入2.46萬元,比增12.9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性收入3.39萬元,比增23.22%。離退人員4711人,比2005年增加307人,2006年離退休經費9565.75萬元,比增16.66%。
(二)基本經濟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收入為144821.70萬元,同比(與2005年比,下同)增長9.89%。地勘事業費24903.75萬元,其中省級地勘經費約2億,中央及地方的專項經費4900萬元。生產增加值48592萬元,比增18.14%,節余與收益6802萬元,比增20.83%。2006年年底總資產183977.98萬元,比增13.77%,其中生產性資產和專用儀器設備32542.44萬元,比增8.57%。總負債117607.6萬元,比增11.81%。總收入144821.70萬元,比增9.89%。總支出140101.77萬元,比增7.62%。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總資產為43906.65萬元,與2005年度的35519.33萬元對比,增長了23.61%,其中生產性資產12940.81元,與2005年度的10930.73萬元,增長了18.39%;總負債22492.27萬元,與2005年度的19556.96萬元,增長了15%;總收入12638.25萬元,與2005年度的9074.47萬元,增長了39.27%;總支出11543.15萬元,與2005年度的8707.86萬元,增長了32.56%。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公益性地質工作共91項,其中大調查15項、資源補償費項目6項,中央財補2項,局地勘費62項、省勘查基金6項,經費6533.4萬元,收入9129.53萬元,其中 *** 礦產勘查425萬元。完成鉆探38557米,硐探5418米,槽探100269立方米。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公益性地質勘查,獲得中央、地方地質項目專項撥款1911萬元,主要用于省內地質找煤項目,其中承擔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3個,中央財政補助勘查項目1項,省專項勘查基金項目5項。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勞務收入共14773.99萬元,其中礦產勘查共277項,收入4169.41萬元。完成實物工作量鉆探13689米,硐探13965米,槽探55517立方米。從事地災評估及治理等項目1441項,收入4764.36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地質工作,主要由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在云南、貴州進行鉆探工作,獲得勞務收入3061.45萬元。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所屬單位參股控股各類礦山13個,國有獨資1個,總投資為26542.16萬元(包括礦權作價入股)。2006年收入為14613.19萬元,比增48.97%。此外在建和籌建礦山9個,其中包括合股投資云南施甸鉛鋅礦。2006年投入礦山開發資金5000萬元,有3家開始試產。省煤田地質局屬省197煤田地質勘探隊隊在省內參股煤礦開發,2006年度收入350萬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共有15家勘察設計單位,其中3家綜合甲級勘察單位。共有6家施工企業,其中1家房建1級總承包資質。2006年承擔的省級重點項目達44項,在省外承接勘察項目23項,及境外阿聯酋工程物探1項,省外境外結算工程款5898萬元。施工業承接23個省級重點工程,在省外承接工程14項,結算工程款553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省196煤田地質勘探隊下屬工程勘察施工收入3087.3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主要從事產品深加工、測繪測試、遙感、聯號酒店、新型冶金粉末材料、化工、機加工、印刷等。注冊總資本為13457萬元。2006年收入34655.89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其他產業收入344.7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以結構調整為抓手,突出地勘主業
近年來我省在推動地勘行業改革過程中,緊緊圍繞地質勘查的核心產業,積極調整地質勘查行業的經濟和人才結構,推進地勘產業主輔分離,大力發展工程勘查與礦業開發等產業,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生產要素向主業傾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主要做法:一是通過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工作,整合我省的地質人才,提高地質勘查單位的技術裝備水平。二是以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為我省公益性地質勘查單位的龍頭,加大對地調院的人才和資金支持,整合各地勘單位的人才和裝備資源,切實履行主業的公益性社會職能。三是不斷拓展地質勘查行業的服務范圍,建立大地質的觀念,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大力推進地質科技進步,滿足農業地質、城市環境地質等新領域的對地質工作的要求,為我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地質工作服務。四是在建全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同時,進一步引進市場機制,積極引進社會資金,采取現代股份制形式,建立健全先進的項目管理體制。五是出臺了礦業開發管理辦法和探礦權管理辦法等,明確了礦業權管理中的權利義務,鼓勵地質勘查行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礦業開發管理,礦業開發成為我省地礦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在礦業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二)實行地質勘查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運行機制
制訂了地勘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指導意見,在地勘單位推行一體兩制,分軌運行,企業和事業的職能分離,實行不同的管理機制,分別管理。從事地質勘查生產經營的實體均實行企業化管理,按企業機制運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運行效率。將非經營性資產交給事業管理,努力開發利用好資產資源,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確保履行安置輔助工作,切實提高資產的運行效益。
(三)推進產權制度改革,轉變經營機制
針對地勘單位二級單位、實體繁多,項目資金投資情況復雜的特點,積極推行產權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轉變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力加強內部管理,重點圍繞“八個化”,扎實推進企業化改革進程:管理機構精簡化;干部選拔民主化;勞資形式多樣化;產權制度清晰化;資本運營集中化;地質勘查商業化;生活基地物業化;離退休管理社會化。圍繞經濟發展,縮減管理人員,以企業的標準打造新型地勘單位,建立精干的管理服務團隊,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與機制。
(四)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做好優勢產業的優勢環節
對多種經營,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區別對待,有進有退,集中力量扶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科技含量高的規模以上企業,想方設法,多管齊下,采取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動產品更新換代,建立品牌,鼓勵出口,開拓境外市場等措施,促進礦山企業成長壯大。對個別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實行退出機制,妥善處理。將地勘的延伸產業如樁基、機械加工、房地產等從地勘經濟整體中分離,實行企業化經營,按企業機制運行,并探索組建股權多元的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或以拍賣、租賃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放開搞活地勘單位的小企業。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環機制
“十一五”期間,省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按1:1比例配套),委托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在省級煤炭勘查規劃區開展煤炭資源的調查、普查和必要的詳查以及在武夷成礦帶的重要成礦遠景區開展前期地質勘查,勘查成果除煤質較好、礦床規模較大的煤炭資源優先配置并協議出讓給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外,其余采用市場競爭方式出讓礦業權,所得收入主要用于地質勘查再投入,實現滾動發展。
(二)科學編制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認真組織編制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優化我省地質工作布局,引導地質勘查資源合理配置。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納入省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通過年度計劃、勘查項目、專項措施等予以落實。
(三)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
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中的各項政策,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十一五”期間,逐步落實屬地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有關住房改革所需經費,解決職工和離退休人員醫療等社會保障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現有使用的土地需改變為經營性用途的,可由當地人民 *** 依法收儲,并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所得收入主要支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與發展。
(四)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引進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 *** ,鼓勵外商在我省投資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保障外商在我省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合法權益。鼓勵省內有條件的企業、地質勘查單位到境外周邊國家開展我省緊缺的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省外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領域的合作與技術交流,不斷提高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效率和水平。
(五)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重點加強武夷成礦帶以及重大地質問題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調查。力爭用10年時間,完成我省東部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西部重要成礦遠景區1:5萬區域礦產遠景調查工作。抓緊修編福建省地質圖、福建省礦產圖、福建省煤田地質圖,為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信息服務。加強農業地質工作,積極開展沿海經濟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近海養殖以及人居環境改善、地方病防治提供服務。加強城市地質工作,開展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地質調查,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管理系統,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依據。
五、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地質勘查單位在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由于地勘單位家底薄,歷史包袱重,退休人員多,地質投入經費不足,部分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后,難以滿足勘查工作要求。
(2)地質工作科技人才隊伍老化,人員結構不合理,綜合研究能力不高。由于地礦系統生活、待遇比較差,地質人才流失嚴重,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尤其是高素質的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地質科技領軍人才嚴重短缺,出現人才危機。
(二)對策和建議
(1)中央和地方要加大對地礦系統的投入,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有利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改革途徑,研究加快制定地勘單位改革的具體方案及配套政策,重點解決好地勘單位在社會保障、職工住房、離退休人員待遇、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
(2)發展地質教育,加快人才開發。發展我省地質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加強地質類學科專業建設。省教育廳要根據地質工作的實際需要,合理安排省內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地質類學生招生規模。國家獎學金和資助貧困學生政策進一步向地質類學生傾斜,鼓勵學生報考地質類專業,鼓勵畢業生到地質一線就業。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體制,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要以重大地質勘查和科技攻關項目為依托,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負責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術骨干。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工資分配政策要向野外地質工作人員傾斜,完善津貼補貼政策。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質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測繪資質的統計年報和年度報告有什么區別
區別在于:
統計年報是按統計數據來填列的
年度報告是按工商局備案的數據來填列的
福建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在福建省委、省 *** 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國土資源部門以“ *** ”重要思想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及省委七屆八次、九次、十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緊緊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戰略部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 *** 的各項重大決策,以服從大局、服務中心、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為重點,以改革創新、拓展空間為動力,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提高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平,較好地處理了國土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支持經濟發展與保障農民權益的關系、依法行政與提高工作效率的關系,取得明顯成效。現將2005年來我省國土資源綜合統計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根據2005年全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全省轄區土地總面積12 401 563.79公頃,主要地類面積為:
農用地 10 764 550.43公頃
耕地 135 399.02公頃
園地 619 395.86公頃
林地 8 325 398.73公頃
牧草地 2 626.39公頃
其他農用地 463 139.77公頃
建設用地 588 856.02公頃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461 308.81公頃
交通用地 67 109.55公頃
水利設施用地 60 437.66公頃
圖1 2005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現狀圖
未利用地 1 048 157.35公頃
未利用土地 659 675.93公頃
其他土地 388 481.41公頃
(二)土地利用情況
在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過程中,緊緊圍繞項目帶動戰略的實施,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服務方式,做到超前主動服務與批后加強管理相結合,切實保障發展用地需求。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①繼續確保省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和符合產業政策工業項目的合理用地,做到以項目定用地,以項目投資額定用地量,積極支持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和高附加值、高稅率企業以及能產生聚集效應的重大項目建設。②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做到主動服務、全程服務、優質高效服務。對項目用地做到先期介入,及時了解掌握項目情況,積極參與項目可行性論證,認真做好項目用地預審,特別做好批次用地中每個項目的用地預審。完善網上審查制度,對一些重大急需項目開辟“綠色通道”,進一步簡化程序,減少環節,縮短審批時限,特事特辦,特事快辦。③著力促進項目落地。一方面按照省 *** 的要求,批次用地實行項目批次審批制,在報批批次用地時應附具體建設項目。除省及省以上重點建設項目以外,批次用地在原規定的報批材料基礎上,增加項目審批(批準、核準、備案)文件和新設立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用地屬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應附用地規劃許可證;用地屬城市規劃區范圍外的,應附村鎮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及經批準的總平面布置圖。另一方面加強用地批后監督管理,建立供地網上備案系統,及時監控各地征地實施、土地供應、項目落地等土地批后實施情況,對存量土地多,征地、供地、動工率低的地方,引導其新上項目安排到已批未供的土地中落位,切實提高項目供地率、落地率和土地利用集約率。2005年全省土地利用現狀見圖1。
圖1
2005年省級 *** 審批建設用地比2004年增加了6 463.27公頃,上升了50.6%,其中農轉用比2004年增加了4 606.73公頃,上升了52.37%,耕地比2004年增加了2 169.69公頃,上升了58.79%,見圖2。
認真貫徹落實省 *** 《關于加強征地補償管理切實保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的通知》精神,堅持征地補償費直接支付方式,確保征地補償費及時直接發放到被征地農民手中,并加強對征地補償費用的跟蹤監督管理,有效防止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現象的發生。全面推行耕地年產值和征地補償更低標準,按照“提高標準適度、依法依規和有利保護耕地”的原則,在全省全面推行耕地年產值更低標準,使全省征地補償安置標準有適當提高,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制訂規劃區內的區片綜合地價,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要求,依照地類、產值、土地區位、農用地等級、人均耕地數量、土地供求關系、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更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劃分區片并測算征地綜合補償標準。探索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辦法,進一步研究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養老生活補助辦法,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圖2 2001~2005年福建省建設用地審批情況圖
(三)土地整理、復墾和開 *** 況
2005年福建省根據實際情況,全面推行和完善各級 *** 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領導任期耕地保護責任制,把耕地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各級 *** 工作目標,明確各級 *** 耕地管護責任,在對全省1 829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實行圖、表冊和實地“三位一體”管理的基礎上,建立了基本農田分級監管體系。按照“分級監管、統籌投入、分級建設”的要求,確保基本農田保護、土地開發整理的責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堅持制度先行,強化項目管理,推行專項資金在線監控,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拓展資金渠道,土地開發整理實現了規范化管理、標準化建設、規模化發展和產業化運作,達到了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保護三方面的協調統一。具體做法如下:①認真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全面推行和完善各級 *** 領導任期耕地保護責任制,全省各級共簽訂保護責任書10 378份。同時制定考核指標和標準,嚴格考核獎懲措施,對工作不力或存在問題進行通報,責令整改。②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全省共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115 910片,總面積1 829萬畝,保護率達到89%。凡是不符合占用基本農田條件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審核。③積極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按照“保證重點、注重質量、保護生態”的基本思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科學選項、加強監管、嚴格驗收,推行專項資金在線監控,建立和完善土地開發整理資金籌措和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地方 *** 、企業、個人開發整理土地的積極性。通過耕地開發整理新增耕地超過建設占用耕地數量,實現了年度耕地占補平衡。
2005年通過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項目2 166個,用地總面積8 721.62公頃,其中增加農用地面積4 685.97公頃,耕地3 575.07公頃。總投資額為14 817.32萬元。其中土地整理面積3 210.77公頃,增加農用地937.85公頃,耕地435.54公頃,投資額為9 705.63萬元;土地復墾面積3 664.74公頃,增加農用地、耕地均為2 311.23公頃,投資額為2 283.28萬元;土地開發面積1 846.11公頃,增加農用地1 436.89公頃,耕地828.30公頃,投資額為2 828.41萬元,見圖3。
圖3 2001~2005年福建省土地整理開發復墾情況圖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發現礦產118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種總數的70.2%。已探明資源儲量并列入儲量表的礦產106種(含亞礦種),其中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34種,非金屬礦產67種,水氣礦產2種。
目前,福建省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居全國前5名的礦產有19種,其中金屬礦產僅鎢礦1種,非金屬礦產有:鑄型用砂、玉石、建筑用砂、水泥標準砂、建筑用花崗巖、飾面花崗巖、葉蠟石、粉石英、寶石、明礬石、壓電水晶、陶粒頁巖、高嶺土、巖棉用玄武巖、玻璃用砂、熔煉水晶、水泥用安山玢巖、磚瓦用粘土。位居全國前10名的礦產有37種,其中金屬礦產11種,非金屬礦產26種。
根據礦產資源特點和市場需求,我省優勢礦產有金、鉭、葉蠟石、高嶺土、石英砂(玻璃砂、水泥標準砂、鑄型砂)、重晶石、螢石、飾面花崗巖等;較豐富的礦產有鐵、鎢、鉬、銅、鉛、鋅、稀土、銀、寶石、玉石等;不足礦產有煤、錳、錫等;短缺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鋁土礦、磷礦、鉀鹽等礦產。
(二)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5年全省地質勘查投入12 841.29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3 180.00萬元,其中礦產資源補償費2 930.00萬元;地方財政撥款1 779.90萬元;企事業投入7 881.39萬元,見圖4。機械巖心鉆探工作量104 024米,坑探工作量4 999米。2005年年末勘查從業人員1 077人,其中技術人員93人,勞動報酬2 782.80萬元。
2005年全省新發現礦產地11處,包括:龍巖永定縣撫市鎮石坑崠煤礦,預測資源量20 000千噸;龍巖漳平市拱橋鎮箭竹坪煤礦,預測資源量19 000千噸;三明大田縣武陵鄉武陵煤礦,預測資源量21 000千噸;泉州永春縣下洋鄉上姚南煤井田,預測資源量3 000千噸;泉州安溪縣祥華鄉后田煤礦,預測資源量15 000千噸;三明大田縣前坪鄉下坑村廠鐵(鉛鋅)礦,預測資源量506萬噸(礦石);三明大田縣梅山鄉大庵鐵(鉛鋅)礦,預測資源量36萬噸(礦石);南平武夷山市五夫鎮上西坑礦段銅鉬多金屬礦,預測資源量1 200噸(金屬);南平建甌市南雅鎮三磨石礦區鉛鋅礦,預測資源量75 700 噸(金屬);龍巖永定縣培豐鎮大排礦區鉛鋅礦,預測資源量350 800 噸(金屬);南平武夷山市五夫鎮坪地礦段鉬礦,預測資源量1 020噸(金屬)。
圖4 2005年福建省地質勘查投入情況圖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1.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2005年以來,全省嚴格按照礦產資源規劃的要求,加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儲量監督管理力度,對不符合礦產資源規劃的,不予批準立項和頒發采礦許可證、勘查許可證。
2005年(含變更、新立、延續、其他)全省共受理采礦許可證和勘查許可證3 236個。其中,頒發勘查許可證799個,批準登記面積8 333.31平方千米,收取探礦權使用費99.24萬元;頒發采礦許可證2 437個,批準登記面積640.68平方千米,收取采礦權使用費176.93萬元(見圖5)。
圖5 2005年福建省勘查許可證及采礦許可證發證情況圖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為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堅持礦產資源開源與節流并舉,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①加強地質找礦工作。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圍繞重點成礦區帶和重點礦種,特別是對列入國家16個重點金屬成礦區帶的武夷山成礦區帶,開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創新找礦理論和找礦技術 *** ,加緊尋找深部隱伏礦床,重點尋找煤、銅、金、鉛鋅等重要急需礦產。積極爭取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入,用好省財政地質勘查專項經費,探索建立地質勘查的投入產出機制,力爭實現找礦新突破,增加資源儲量,特別是可采資源儲量。②深入貫徹落實國發[2005]28 號文件精神,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嚴厲打擊無證非法采礦,努力實現“無證非法采礦查處率100%”的目標;嚴厲查處越界開采、以采代探、濫采亂挖等破壞礦產資源的行為,不斷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為礦業權人勘查、開采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勘查開采環境。同時,按規模化、集約化的要求,積極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和礦山布局優化。③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嚴禁新設立鎢、錫、稀土的采礦權。進一步提高采礦權的準入條件,加強對全省優勢礦產和緊缺礦產的管理,合理提高礦產資源最小開采規模。④將煤炭列入我省保護性開采礦種進行嚴格管理,調控開采總量,科學配置資源,促進合理利用。⑤全面推進礦山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督管理,強化礦產儲量基礎工作,以動態監測為基礎,開展補償費征收以儲量消耗為依據的試點,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行,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益。⑥繼續抓好“青山掛白”治理工作。在鞏固福廈高速公路兩側“青山掛白”治理成果的基礎上,認真開展其他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鐵路、“五江一溪”兩側“禁采區”內的“青山掛白”治理工作。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新機制。2005年全省土地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土地市場調控進一步加強,土地市場運作進一步規范。針對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存在的問題,與省監察廳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的通知》,從出讓程序、信息公開、出讓范圍、資格條件、合同履行等方面,不斷規范土地使用權招拍掛行為。全省嚴格實行經營性房地產招標、拍賣、掛牌制度,建立了房地產開發企業信用檔案,對有不良行為記錄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或個人,禁止或限制其參與 *** 特許的國土資源行業經營活動。開展“國有土地使用權掛牌出讓網上交易”試點,努力實現在網上發布掛牌公告、交易公告,競買人網上報名登記、報價、競買,構建以競爭方式配置國土資源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土地交易新平臺。
2.土地一級市場
2005年全省共出讓土地2 825宗,面積5 705.53公頃,其中新增3 118.40公頃,成交價款2 401 881.85萬元,純收益681 267.79萬元,成交價款和純收益比上年分別增長了0.85%和0.57%。協議出讓1 985宗,面積3 830.58公頃,其中新增2 394.41公頃,成交價款458 669.39萬元,純收益82 260.38萬元;招標、拍賣、掛牌840宗,面積1 874.95公頃,成交價款1 943 212.46萬元,純收益599 007.41萬元;租賃15宗,面積1.90公頃,獲土地租金34.97萬元;其他供地方式91宗,面積31.82公頃,收入2 162.85萬元(見圖6)。
3.土地二級市場
積極推動土地二級市場建設。土地使用權 *** 44 835宗,面積3 143.65公頃,獲 *** 金553 875.99萬元;出租36宗,面積2.54公頃,獲租金4.06萬元;抵押19 032宗,面積9 253.99公頃,抵押價款6 148 293.07萬元,貸款金額2 991 547.46萬元,有效地盤活了存量土地,促進了存量土地合理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見圖7)。
圖6 2005年福建省各設區市土地出讓情況圖
圖7 2005年福建省各設區市土地使用權流轉情況圖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加大地質勘查投入,加強對重要、急需礦產的勘查力度,2005年省財政專項安排地勘資金2 000萬元,用于煤炭等重要礦產的勘查。組織上報并經國土資源部、財政部批準安排我省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8個,項目資金1 190萬元。2005年新發現了一批具有開發前景的礦產地,鉛鋅、煤礦經進一步工作有望成為大型礦床。全面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下發了《福建省人民 *** 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實施意見》,成立了領導小組,并組織召開全省會議進行部署,將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納入了各級 *** 國土資源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切實加強了對非法無證采礦的查處力度,市縣兩級 *** 都建立并落實了動態巡查、檔案管理、舉報有獎、責任追究制度。針對礦產資源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經省 *** 同意,除國家地質勘查大調查項目、省級礦產資源補償費勘查項目、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省級礦產資源勘查資金找礦項目等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安排的勘查項目外,暫停受理全省新立探礦權申請。在暫停受理審批期間,開展了探礦權批后的全面檢查,加強監管,同時研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組織開展了省級煤炭資源勘查專項規劃的編制,現已形成初稿,待進一步論證后報批。部署開展了鄉鎮小煤礦聯合改造規劃的編制審批工作,目前部分縣的規劃已通過評審。繼續開展“青山掛白”專項治理,在一期治理工作的基礎上,全面開展了二期“禁采區”內1 372個“青山掛白”點專項治理工作。開展了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的調研,起草了《福建省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實施辦法》,并上報省人民 *** 審批。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加快礦業權市場建設,嚴格按照《福建省礦業權招標拍賣與掛牌出讓管理辦法》對采礦權和部分探礦權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研究提出了擴大探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范圍的方案。全省探礦權出讓455宗,合同金額503.11萬元,其中申請審批445宗,合同金額55.93萬元;拍賣、掛牌10宗,合同金額447.18萬元;采礦權出讓880宗,合同金額28 377.07萬元,其中申請審批協議有償出讓606宗,合同金額20 776.44萬元;招標、拍賣、掛牌出讓274宗,合同金額7 600.63萬元。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全省探礦權 *** 37宗(出售),價款7 334.84萬元。采礦權 *** 1宗(其他),價款963.94萬元。
四、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1.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福建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共發現土地違法行為10 786件,其中動態巡查發現土地違法行為9 383件,動態巡查制止違法行為8 978件。立案查處的土地違法案件3 792件,涉及土地面積301.52公頃,其中耕地103.22公頃,涉及個人2 820件,占總數的74%。本年結案3 689件,結案率97%,涉及土地面積 312.69公頃,其中耕地105.18公頃。2005年共拆除違章建筑物142.29公頃,沒收構筑物8.14公頃,收回土地105.41公頃,其中耕地27.60公頃,罰沒款1 863.06萬元。刑事案件移送14宗,追究刑事責任8人。
2.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立案查處礦產資源違法案件932件,其中涉及個人非法采礦829件,所占比例為88%;結案802件,涉及個人非法采礦729件,所占比例為90%。吊銷采礦許可證2件,罰沒款為528.809 1萬元,刑事案件移送22人,追究刑事責任1人。
與2004年同期相比,土地違法案件數量略有下降,但總的數量還是比較大,特別是個人違法占地情況比較明顯,但礦產違法案件有較大幅度上升,且罰沒款數量也有較大幅度上升。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全省上年底未結案3件,2005年共受理51件,其中行政處罰42件,行政許可6件,行政強制6件,其他4件;本年審結53件,其中維持38件,變更5件,撤銷5件,撤回申請5件,本年未審結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加強國土資源隊伍建設,提高干部職工業務素質水平。具體做法:①進一步加強學習,特別是學習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七屆十次全會精神,把握政策方向,領會精神實質,不斷增強依法行政能力。②加強國土資源部門的領導班子建設。認真落實國土資源干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有關要求,做好市、縣級國土資源部門領導班子的配備工作,切實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③加強鄉鎮國土資源單位建設,認真落實村級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制度,使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在村級有人協管,促進管理工作的落實。④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建立健全國土資源行政管理權力運行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建立廉政、誡勉、警示談話制度,著力抓好廉政建設。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從源頭上預防腐敗。⑤按照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部署,繼續在全省國土資源系統開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組織開展干部集中教育培訓,全面加強系統的體制建設、組織建設、隊伍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基層建設、基礎建設、廉政建設,切實提高干部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在全系統努力造就服務型機關、效能型集體、高素質隊伍。
全省國土資源行政年末從業人員2 592人(不含事業單位),其中行政編制人員1 864人,研究生53人,大學本科及大專1 556人,高中及中專850人,初中及以下人員133人。經費收入總額54 571.8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 380萬元,地方財政撥款47 230.88萬元,其他收入6 960.99萬元。基建投資200萬元(省地勘局)。直屬事業單位444個,職工人數4 213人;鄉級土地所1 004個,人員3 579人,其中專職3 442人, *** 137人(見圖8)。
圖8 2005年福建省國土資源機構人員情況圖
全省在2005年參加各種院校培訓畢業或結業人數達1 017人次,其中參加黨校學習239人次,行政學院學習148人次,參加其他培訓630人次,其中國外培訓10人次。參加學歷教育的305人,其中碩士生5人,本科生137人,大專生163人。本年獲得學位的5人,其中碩士學位2人,學士學位3人。通過各大專院校的學習和培訓,各級國土資源管理干部的業務水平和政治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圖9)。
圖9 2005年福建省干部培訓及學歷培訓情況圖
七、問題與建議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要按照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部署和省 *** 辦公廳轉發的實施方案,在七個專題調研報告經國土資源部審查批準后,全面鋪開。根據全國土地利用規劃綱要、海峽兩岸經濟區建設綱要、全省“十一五”規劃綱要,產業布局規劃、省直屬各有關部門“十一五”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合理安排建設用地布局,確定中心城市和城鎮、農村居民點建設規模、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和建設用地控制目標。
(2)從嚴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確保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需求。①加強規劃引導,鼓勵和引導工業向開發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②大力盤活存量土地。認真貫徹落實省 *** 《關于處置閑置土地的若干意見》,為新項目的落地提供空間。③研究制定工業項目土地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在建設項目審批、用地預審和供地審查時,堅持以項目用地、以投資額定用地量,對無特殊工藝要求的工業項目,要求建設多層次廠房,杜絕圈而不用、小項目大圈地等浪費土地的行為。
(3)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確保糧食安全。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實行圖、表冊和實地“三位一體”的管理,做到保護圖、保護地塊、保護責任“三落實”。積極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擴大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省連續多年耕地占補平衡。
(4)加強礦產資源管理,規范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秩序。繼續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治理整頓工作,嚴厲打擊無證非法采礦,努力實現“無證非法采礦查處率100%”的目標,積極推進礦業權市場的建設,不斷優化礦山布局和礦業結構,繼續抓好“青山掛白”專項整治,使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鐵路、“五江一溪”兩側有“掛白點”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恢復。
(5)堅持執政為民,維護群眾利益,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堅持征地補償費直接支付方式,確保征地補償費及時直接發放到被征地農民手中,并加強對征地補償費用的跟蹤監督管理,有效防止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現象的發生。
(6)推進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建設,不斷提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水平。要繼續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推進“金土工程”建設,切實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充分利用已有的 *** 平臺,建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和預警系統、開通“國有土地使用權掛牌出讓網上交易系統”、加快采礦權 *** 審查系統建設,實現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網上掛牌交易、采礦權網上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