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基于GIS的噪聲地圖研究的知識,其中也會對gis的影響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目錄一覽:
基于GIS數字地質圖數據庫的組成
1.數字地質圖
傳統的紙質模擬地圖是根據地圖模型(map model),按照一定的數學法則、符號、制圖綜合原理和比例,將地球空間實體和現象的形狀、大小、相互位置、基本屬性等表示在二維平面上。“數字地圖”,簡單地說,就是存儲在計算機中數字化了的地圖。一般來講,數字地圖是以地圖數據庫為基礎,以數字形式存貯于計算機外存儲器上,并能在電子屏幕上實時顯示的可視地圖,又稱“屏幕地圖”或“瞬時地圖”。
(1)地質圖
“地質圖”乃是一切地質工作中的基本圖件,用規定的符號、不同的顏色、描繪一地區的地質現象,反映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各類礦產、各種型式的地質構造線等,反映它們形成的時代、分布和相互關系,以三維空間的立體形狀表示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上。金澤蘭等在《地質圖編匯法》中,提出地質圖是一種將出露在地表的地質構造現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圖(通常帶有地形等高線,即地形圖)上,并用規定的符號、色譜、花紋予以表示的圖件。它是為特定目的服務的、有選擇性地表示地質對象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的符號化表現形式。在地質圖上表示的地質對象即可以根據地質屬性分類 *** 進行選擇,也可以按照地理范圍進行表示,一般情況下是兩者結合進行的。總的來說,地質圖是現實世界中地質客體在人腦中抽象的、具體的表達,是現實地質對象在圖紙上的映射。如圖7-11所示。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圖7-11 地質圖認知模式
一幅地質圖總的內容應有地理要素(經緯度、坐標、地物、地貌)和地質要素(地質界線、構造線、礦層、礦體等),但比例尺不同取舍不一,圖件的負載量也就不同。本文重點在于介紹地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地質界線:地質圖上各種地質界線是表示各種地質體在地表的露頭及剝土后的分布情形。具體地說,就是各類地質體(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巖、礦層、礦體、構造線、斷層等等)在地表的露頭及剝土后的分布連線的投影,以此闡明一地區的地質特征。
2)構造線:在地質圖上的構造線,根據比例尺大小而取舍。比例尺大時,小型構造也應表示;比例尺小時,則只能表示大一些的構造。構造線有以下幾種:①斷裂構造:包括正斷層、逆斷層、逆掩斷層、平移斷層、復活斷層;②褶皺構造:在地質圖上,一般的產狀表示褶皺構造,而不表示褶皺軸線。褶皺構造有:向斜、背斜、倒轉背斜、倒轉向斜、隱伏背斜、短軸背斜和短軸向斜、穹窿構造及盆狀構造;③裂隙、節理、片理、劈理、流線或流紋構造等。
3)產狀:主要指礦體或巖層的走向和傾斜。走向是傾斜的巖層層面或礦層層面與水平面相交直線的延伸方向。傾斜包括傾向和傾角。傾向是垂直于巖層走向的傾斜線的水平投影的指向。傾角是傾斜層面和水平面在傾向方位上所夾的角度。
4)巖層的接觸關系有:①整合接觸:指同一地區兩套沉積巖層的接觸關系,在沉積層序上是連續的,產狀是一致的,在上覆地層沉積之前,下伏地層沒有曲褶、翹起或被侵蝕過;②不整合接觸:同一地區兩套巖層之間沒有明顯的沉積間斷或缺失,古生物演化順序是不連續的。不整合接觸的兩套地層的產狀,有的可以是一致的,有的具有明顯的角度相交。不整合接觸類型包括角度不整合、假不整合等。③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新、老兩套巖層之間互相平行,但二者之間往往有較長期的沉積間斷和顯著的侵蝕面。
5)礦體露頭:是指礦體露出地面的部分。
6)礦化帶:是地質圖上的主要內容之一,對含有礦化帶,蝕變巖,標志層,均應表示。一副地質圖除應有上述內容之外,還應表示出經緯線網、比例尺、圖例、圖名以及責任表等。
其所顯示的信息類型的種類來講是非常復雜的,大多數地質圖都包含有多邊形的背景信息,它們表示了地質單元及其之上的覆蓋物,如水、冰等。將多邊形分離的邊界線的表示是非常重要的,它們表示了地質界線類型的區別,如接觸關系等。將這些背景數據疊置在一起,就可以得到許多線狀要素,如斷層、褶皺、堤等,以及不同類型的點狀要素,如構造符號、樣點位置符號等。
(2)數字地質圖
數字地質圖(digital geologic map,簡稱dgm)是地質圖的數字表現形式;從認知科學來講,數字地質圖是計算機技術應用于地球科學的結果,它將地理基礎和地質解譯數據記錄成計算機可讀的數字形式,以反映客觀的地質世界。從數學角度嚴格地講,數字地質圖是地質空間對象、地質對象描述數據、圖例的交集。如果用 *** 數學表示,則為:
DGM={Oi,Aj,Lk} (7-1)
(i=1,2,…,n;j=1,2,…,m;k=1,2,…,y)
式中:Oi為地質空間對象 *** ,Aj為地質空間對象描述數據 *** ,Lk為圖例 *** 。一般的,對于一幅給定地質圖,在給定的空間域中可以有個地質空間對象;對于一個給定的地質空間對象可以有0個或j個描述數據;而對于一幅數字地質圖只能有且有一個圖例與之對應。
圖7-12 數字地質圖定義的圖解表示
圖7-12模型中每一閉合的圈表示每一類對象或其一部分。空間對象(spatial objects)是真實地質世界能夠被觀測到具有幾何形態特征的地質要素(地質單元和地質構造)的數字化抽象,能被典型地以點、線、面展示在二維平面圖上;屬性數據(描述數據)(descriptive data)是空間對象代表的地質要素所具有的地質屬性特征,這些特征包括具體可見的物理特征,如顏色、出露形態、紋理,還有看肉眼看不見的化學組成、變質特征、地質年代、地質成因等;地圖圖例(map legends)是用于抽取相似(分類)的空間對象進行符號化展示,圖例還包括了地圖范圍、比例尺、所用的分類標準、每類空間對象與對應的展示符號。
空間對象(spatial objects)與描述數據(descriptive data)的交集是具有幾何圖形和屬性描述數據的單個空間對象(singular object archive),描述數據(descriptive data)與地圖圖例(map legends)的交集是按描述屬性進行的數據分類(data classification),空間對象(spatial objects)與地圖圖例(map legends)的交集是按空間對象類型進行的空間分類(spatial classification)。
地圖(map)是空間對象(spatial objects)及其描述數據(descriptive data)和地圖圖例(map legends)的交集,也是單個空間對象(singular object archive),空間分類(spatial classification)和數據分類(data classification)二者的交集,它是真實地質世界在地質圖上的可視化、數字化的表現。
根據這一定義,可以得出如下操作(圖7-12):
空間分類=地質空間對象∩圖例
數據選取和分類=屬性數據∩圖例
地質對象=地質空間對象∩屬性數據
因此,圖例類似于一個過濾器,當地質空間數據庫建立以后,要得到一幅數字地質圖,只需要根據制圖目的和用途,設計圖例;再用圖例對空間數據庫中的地質對象進行提取,便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數字地質圖。而圖例的不同,可以得到不同主題的地質圖,如區域地質圖、礦產圖、石油地質圖等。
數字地質圖是礦產勘查與評價所需空間數據的主要來源之一,準確合理地使用這些空間數據是確定礦產資源儲量及其空間位置的基本保證。雖然,多數地圖制圖學家并不都贊成數字地圖在地圖制圖方面比傳統 *** 更為有效和省時,但幾乎都認為起碼在數據更新方面數字地圖比傳統地圖更加有效和省時,而且數字地質圖在地質數據的重復使用方面已經遠遠地超過了最初設計的要求。數字地質圖可以根據需要以不同比例尺和不同地圖投影進行重繪與變換,很容易增添、刪除和修改地圖要素,生成新用途的專題地質圖。數字地質圖與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等多源地學數據綜合集成,可以進行地質礦產資源評價與預測,也可以與環境數據集成進行地質環境評價等等。總之,數字地質圖的用途是多方面的,它使地質圖在資源環境、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各個方面的使用無限制的拓寬,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數字地質圖數據庫的構成要素
地質圖空間數據庫的各組成要素主要包括:對象類、要素類、關系類、綜合要素類和要素數據集。組成地質圖空間數據庫要素數據集分為三大類:基本要素數據集、綜合要素數據集和對象數據集。
(1)地質圖數據庫數據對象的定義
地質圖空間數據庫組織模型把地質圖數據組織成關系型的數據對象:對象類、要素類、關系類、綜合要素類和要素數據集。一個對象類在地理數據庫是一個表,存儲非空間數據。一個要素類是具有相同幾何類型和相同屬性的要素的 *** 。一個要素數據集是共享空間參考系統的要素類的 *** 。關系類是由一個關系規則構成的關聯 *** (可以用關聯、依賴、組合和繼承來描述對象之間的關系規則)。綜合要素類與要素類相同,是共享空間參考系統的多個要素類的 *** ,在地質圖數據模型中,由復合地質點、面、線要素實體類構成,但不與其他要素類構成拓撲關系。該數據模型對空間要素的定義更接近于現實世界,這種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使用戶可以根據具體的需要進行擴展,具有用戶可定定義的特征(指對象類)。地質圖數據對象定義如下。
(2)地質圖要素數據集
地質圖要素數據集是共享空間參考系統的要素類的 *** 。在地質圖數據模型中,由地質點、面、線要素實體類構成。一個要素數據集的空間參考指定了包括坐標系統、投影系統和高程系統的空間參照系、空間域和精度。
地質圖空間數據庫的坐標系統可采用地理坐標系、北京54坐標系和西安80坐標系。地質圖空間數據庫的投影系統可根據比例尺不同進行選擇。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除1:100萬采用蘭勃特投影(lambert)外,其他均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為減少投影變形,高斯-克呂格投影分為3度或6度帶投影。地質圖空間數據庫的高程系統系統采用跟1956年黃海高程系,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空間域為描述X和Y坐標范圍、測量范圍、Z范圍,空間域描述了更大的空間范圍。要素數據集的空間參考確定后,坐標系統可以改變,空間域則是固定的。
(3)地質圖要素類
具有拓撲關系且具有相同幾何類型和相同屬性的要素的 *** 稱為地質圖要素類。構成地質圖的點稱為地質圖點要素類,構成地質圖的線稱為地質圖線要素類、構成地質圖的面稱為地質圖面要素類。
(4)獨立要素類
在地質圖空間數據庫中建立一個不屬于任何要素數據集的要素類。其特點是獨立要素類需要建立自己的空間參考坐標系統,并設定自己的投影系統參數和/X/Y域。在地質圖數據模型中,圖例及圖飾部分(如:接圖表、圖例、綜合柱狀圖、責任表、圖切剖面、其他角圖等)屬于獨立要素類。該獨立要素類可采用平面坐標系。
(5)對象類
在地理數據庫中,把實體分為對象。具有空間幾何類型的對象稱為要素類,把非空間幾何類型的對象稱為對象類。對象類在地理數據庫中是一個表,存儲非空間數據。在地質圖數據模型中,一般一個要素類對應多個對象類。當一個表中的對象使用不同的屬性域時,可以使用子類型來構成不同屬性域的對象類。
(6)綜合要素類
與要素類相同,是共享空間參考系統的要素類的 *** 。在地質圖數據模型中,由復合地質點、線、面要素實體類構成。不與其他要素類構成拓撲關系。
(7)有效性規則
表和要素類存儲相同類型的對象,具有相同的行為和屬性。當要素類和表中的一個對象在所有的屬性上具有有效值時,這個對象被稱為有效對象;如果其中的一個屬性包括無效值,則稱為無效對象。在進行地理數據庫設計時,通過建立一個或多個有效規則,可以確定如何判斷要素類或表中一個特定對象的有效性。有效規則:屬性域(attributedomain)、連接規則(connectivity rules)、關系規則(relationship rules)、定制規則(custom rules)。
(8)屬性域
屬性域(domains)是一個字段類型的合法值的規則,用于限制在表、要素類、或子類型的任何具體的屬性字段內允許的值。每個要素類或表有一個屬性域的 *** ,這些屬性域用于不同的屬性和子類型,并且可以在地理數據庫的要素類和表之間共享。屬性域可分為范圍域和代碼域。
3.數字地質圖數據庫模型分析
研究數字地質圖數據模型的目的是為了在計算機中對地質圖數據的組織、存儲和應用提供一種結構,該結構應當獨立于任何計算機應用軟件,可以在任何GIS系統中實現。數字地質圖建模是把地質圖所包含數據組織為有用的,且更能反映地質實體真實信息的數據 *** 的過程,它是一個邏輯組織方式。數據建模過程分為三步:首先,選擇一種數據模型來對現實世界的數據進行組織;然后,選擇一些數據結構來表達該數據模型;最后,選擇一些適合記錄該數據結構的文件格式。一種數據模型可能有幾種可選的數據結構,而一種數據結構又可能有多種文件格式進行存儲[ bonham-cater,1994;陳述彭,1999 ]。如何使地質圖數據模型、數據結構和文件存儲格式有機地統一起來、自然過渡,而且各自保持其獨立性,即各部分不隨其他部分變化而變化?如何使計算機更具智能化,能夠理解復雜的地質空間?這都是數據模型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地質圖數據模型不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面向對象的技術和 *** 給我們帶來了曙光。面向對象數據模型是以單個空間地理對象為數據組織和存儲的基本單位的,與拓撲關系數據模型相反,以獨立完整、具有地理意義的對象為基本單位對地理空間進行表達,典型實例是ESRI公司的GeoDa-taBase模型。在具體組織和存儲時,將對象的坐標數據和屬性數據(如建立了部分拓撲,拓撲關系也放在表中保存)統一存放在關系數據庫中。利用面向對象的思想對數字地質圖數據進行重新組織與存儲,使得數據的表達更接近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其語義關系和內部關系更加合理,大大增強了高層次的地質空間分析能力。該模型在本質上更加概念化,而且更注重未來的發展。它使得數字地質圖獨立于任何給定的軟件和硬件結構。面向對象數據模型在諸如ArcGIS和Smallword軟件中可以實現。
面向對象數據模型要求點、線、面、注記分開存貯。對同一類空間對象賦予唯一的一個編碼,存儲時僅存儲簡單的點、線、面實體對象,顯示輸出時根據編碼顯示其相應的符號或線型。這即是實體符號化,它減少了空間數據的冗余,提高了空間分析的效率,體現了GIS與CAD的更大區別是內容與表現形式分離。通常用全要素編碼(class id)標識區分各類空間對象,借助相應的(點)符號、線型和(面)填充形象化表達實體對象,實體的編碼、符號用外掛的符號庫存儲。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的組成結構圖(圖7-13)。
圖7-13 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的組成結構圖
基于GIS的地質數據庫建立涉及的主要問題是系統的數據庫結構。空間數據庫結構建設應從GIS理論基本概念出發,所涉及的主要內容有空間點、線、面圖形數據以及空間圖元組合圖層、圖類等,一般以GIS圖層為基本出發點采用層狀樹形結構管理各圖層。結構化的表格數據,例如屬性數據、文本數據由關系數據庫系統(rdbms)管理,利用oledb等數據通信技術實現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同時存儲。從而,系統實現綜合查詢、數據統計、分析預測、制圖輸出、報表生成、數據表現等多方面的應用。建立一個geodatabase數據庫,包含上述所有數據類型,通過在catalog 9.2 中的樹狀文件目錄管理圖層(catalog tree),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geodatabase所能包含的所有數據類型。包含所有數據類型的geodatabase樹狀展開圖,如圖7-14所示。
ESRI提出的geodatabase空間數據模型,將空間數據存放在關系數據表中,空間對象或特征是具有geometry屬性的表(table)中的一個行(bow)to geodatabase的對象模型包括對象(object)、特征(feature)、關系(relationship)三種類型的對象,這些對象在關系數據庫中表示如表格7-1所示:
表7-1 geodatabase對象及其在關系數據庫中的表示 ***
圖7-14 包含所有數據類型的GeoDatabase樹狀展開圖
面向對象數據模型具有對象管理、修改方便,查詢檢索、空間分析容易的優點。根據存儲的數據類型,面向對象數據模型具體包括空間特征集、柵格數據集、TIN數據集、空間定位數據、域和規則等六大類型。該模型采用面向對象技術,將各類專題對象按點、線、面和注記四大空間特征抽象為空間對象類,分別用不同的空問表存儲;將空間對象的幾何特征(圖形)、屬性特征連同一些操作封裝為對象的屬性和行為,統一存放在數據表的列中,一條記錄對應一個點、線或面類型的空間對象,其存貯結構如圖7-15所示:
圖7-15 以對象為中心的面向對象數據模型實現圖形和屬性統一存儲
這種數據模型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空間對象與其屬性數據,在物理上分離帶來的諸多難題,進而實現基于關系數據庫的GIS空間數據一與其他非空間關系數據一體化管理,給GIS系統開發、應用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性。如利用空間引擎對空間與非空間數據進行操作,同時可以利用大型關系數據庫海量數據管理、事務處理(transaction)、記錄鎖定、并發控制、數據倉庫等功能。
4.GIS與數字地質圖數據庫的結合
GIS是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借助GIS,基于大量綜合信息,可進行空間采樣,對構造演化、火成活動、沉積相、礦產形成、模擬區域地質演化等復雜問題進行時空和多元統計分析,對成礦預測和礦產勘查提供有力分析工具。在數據量充裕前提下,GIS分析具有定量、定時、定位的特點,可給出動態(不同時間、不同位置)結果。借助深部與時間數據,GIS分析實際上可拓展到四維空間。
P.Gardenfors提出在客觀世界和符號表達之間存在著概念層,他將知識表達分為三個層次,即:亞概念層、概念層、符號層,通過亞概念層感知客觀世界,然后通過概念層將感知的內容抽象成為概念進行分類,將概念(分類)通過符號層表達出來。地理信息在概念層形成,在符號層表達,所以地理信息庫的建立就是通過概念層對地理空間(客觀世界)的抽象而形成地理信息概念空間,將該概念空間形式化后就成為本體化的地理信息空間,即可在計算環境下通過符號層(圖形)表達出來。
地質信息系統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構造圖7-16中的地質模型,目的是通過有限的、不完全的并且含有各種噪聲的觀測數據來推斷地下空間的物質、能量的分布和流動情況。
圖7-16 地質認知過程的簡化示意圖
大部分礦產都不是暴露在表面,而是埋在地表深部。利用GIS的 *** 通過了解地表上層物質的空間分布,就可以判斷礦藏存在的可能性。在一個找礦預測區域往往已知部分礦區和礦點,這些礦區和礦點具有很多的空間屬性和地理屬性,要想很直觀的用以往普通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去把它表達出來,可謂耗時費力。而GIS的出現為礦產資源評價和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評價工具與手段。GIS是采集、管理、處理、分析、顯示、輸出多種來源的與地理空間位置相關信息的計算機系統。隨著GIS與RS(遙感)、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相結合的“3 S”集成以及計算機互聯網的迅速發展,GIS在地質找礦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目前,GIS與地質空間數據庫的結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建立地質礦產資源數據庫
描述礦產地屬性的數據內容繁雜,類別眾多,可分為屬性數據和空間數據,礦產地各類屬性信息認識、分析和評價該礦區也很重要。因此,地理空間信息在礦產資源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地質礦產數據庫在GIS的支持下,結合礦產資源數據類型可建立多種地理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利用GIS先進的數據庫和圖庫管理對于各種地質圖件和數據的長期保存及修改變得容易。
(2)圖形顯示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專題圖不僅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手段,同時也能有效而直觀的反映研究成果。在地質數據庫基礎上,GIS可將各種數據或分析成果以專題圖的形式直觀而有效的顯示,并可進行人機交互式地設計、編輯、修改。在成果輸出方面,GIS能夠提供高質量的預測成果圖件,直觀清晰,一目了然。GIS的這些功能,能將各種礦產資源的文字描述與空間地理位置有效的結合與表達,大大提高了礦產資源數據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3)空間分析功能
GIS的空間分析功能是GIS區別于其他計算機系統的主要標志。地質數據庫系統涉及GIS多種空間分析功能,結合地質“專家知識”,為大范圍大區域內實現快速、準確的成礦預測創造了有利條件。GIS吸取專家的經驗及知識較容易,并且進行成礦預測具有空間直觀性,避免了預測中的人為因素;能夠彌補一些人工 *** 的缺陷(如對于斷裂控礦影響寬度帶的確定)。與傳統的 *** 相比,GIS空間分析功能可以更加迅速地對大量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大大節約了時間,縮短了研究周期,
(4)多源信息的集成
地質數據庫的數據是多源數據。有不同精度、不同比例尺、不同數據源、不同格式的數據,借助GIS能將這些多源的數據有機地集成在一起,能提供集成管理多源地學數據(包括以文字、數字為主的屬性信息和以圖形圖像為主的空間信息),具有方便建立模型及進行空間模擬分析的能力,使數據的分析更有效和定量化。進而,可以以多尺度、多方位反映某個地區的地質成礦信息。
由此可見,海量的地質數據與GIS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和分析功能的有機結合,是地質領域對多源地學信息綜合分析進行成礦預測劃時代的理想工具。
通過以上三個章節的分析論述,GIS在理論和技術上的日臻完善和強大,使得基于GIS地質圖數據庫的應用更加深入人心。在理論上,地理空間和地理信息空間的點本質認識以及地理信息元組概念的提出對地理信息應用特別是在地質領域的應用理論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一條理論依據和入口;在技術上,以ArcGIS為代表的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統的日益完善:在地理信息表達上,以本體為核心的地理信息表達方式為地質信息的表達及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使得原有地理信息所不能完成的知識發現、復雜環境建模等復雜應用在新地理信息系統下成為現實;在地理信息分析技術上,ArcGIS從地理信息庫(知識庫)、基于知識庫的智能可視化,以及地理信息處理三個角度為地理信息的各種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支持,特別是9.0版本開發以后,對探索式空間數據分析 *** 整合使從海量日益復雜的地理信息中進行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可以在空間、時間、屬性一體化方式下進行。
北京噪聲地圖的北京噪聲地圖-特點
承擔“繪制北京噪聲地圖”的是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下屬的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北京城區之一張12.7平方公里的區域噪聲地圖已繪制完成。在該區域內,各個地理位置的噪聲值分布用不同顏色的噪聲等高線、網格和色塊來表示,即使是普通人都能一目了然。 噪聲地圖綜合了兩項前沿技術——計算機軟件仿真模擬與地理信息系統,以數字與圖形的方式再現了噪聲污染在城市區域范圍內的分布狀況,為城市總體規劃、交通發展、噪聲污染控制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由于噪聲地圖是從三維空間和時間維度上較為全面地對噪聲的影響進行事前預測和評價,使噪聲控制更為高效、透明、可靠、精確,有利于公眾深入了解聲環境狀況,參與監督。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噪聲已經嚴重危害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成為三大環境公害之一。根據環保部門的統計調查,居民對環境噪聲的投訴在環境污染(包括水、大氣、垃圾、噪聲)投訴中的比例非常大,其中對交通噪聲的投訴又占了噪聲投訴比例的絕大多數。
北京市區的293條主要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9.5分貝,遠郊區縣為68.4分貝,石景山、朝陽等地的一些路段噪聲更大,超過了74分貝。公交車的噪聲是城市道路上的主要噪聲源,科研人員發現,北京公交車的主要特點是速度低扭矩大,公交車發動機的噪聲特點與歐洲不同,因此不能簡單套用歐洲的噪聲地圖繪制模型,必須結合北京道路噪聲源的特點進行修正。
noisesystem軟件工作原理
noisesystem軟件工作原理是。環安噪聲地圖系統(NOISEMAPPINGSYSTEM)是為適應國內環境管理部門對城市噪聲管理而開發的管理系統軟件,軟件具有海量數據的管理、集群+多核并行計算和環境噪聲信息發布的特點,是基于GIS平臺的二維信息發布系統和基于OPENGL的三維信息顯示系統,支持網頁端和手機端在線查看噪聲數據、噪聲分布圖等。
噪聲地圖的各國噪聲地圖情況
英國伯明翰市是最早制作全城范圍噪聲地圖的城市,在英國 *** 環保部門的支持下,已于2000年完成。2004年又啟動了一個地圖更新的項目,2005年英國出版了一本世界上更大的官方噪聲地圖——《倫敦道路交通噪聲地圖》。在噪聲地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聲壓級。同時人們只要登錄噪聲地圖網站并輸入郵編,就可以知道相關街道上噪聲的大小。
德國也是發展噪聲地圖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德國已經有500個以上的城鎮繪制了噪聲地圖,其中大部分城鎮已基于噪聲地圖,提出了可行措施來控制環境噪聲。
葡萄牙將噪聲地圖與城市規劃密切聯系起來,將噪聲管理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綜合治理同時兼顧其技術特點和經濟效益,現已應用在新區的規劃和現有城區的管理中。
愛爾蘭發展了一項改進的可視化噪聲地圖,基于三維模型,可以直觀觀察到安裝聲屏障對聲場分布的作用,以預測使用聲屏障等措施后對噪聲污染帶來的改善。
土耳其頒布了噪聲控制法,要求在鐵路、航空和工業等方面使用噪聲地圖技術降噪。
美國在繪制噪聲地圖的同時,宣傳噪聲控制意識,吸引公眾參與,作為環境評價體系的一部分。
亞洲噪聲地圖的繪制稍晚于歐洲,目前日本、韓國、香港等均繪制了本地噪聲地圖。
關于基于GIS的噪聲地圖研究和gis的影響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