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管理中的GIS在歐洲(主要是英國)和北美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是跟歐洲與北美對文化遺產的定義和操作的差異有關。實際上,北美不使用文化遺產管理的概念,而是用文化資源管理(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簡稱CRM),將文化遺產與自然資源等同對待。
如前所述,GIS的理論和實踐首先出現在北美,并率先用于自然資源的管理和規劃,文化資源也在其中。而真正意義上的GIS在CRM中的應用還是1980年代以后的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利用GIS構建考古遺址預測模型 (archaeological site location modeling)。這一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實際上受到當時美國考古學界占主導地位的新考古學思想的影響,主要是根據考古學和人類學調查的遺址空間位置的數據,借助于統計學的 *** 和GIS空間分析模塊建立遺址與各種自然環境因素 (如地形、水文、土壤等)之間的關系模型,并根據這個模型預測未調查區域遺址的發現概率,其目的是盡量減少各種潛在因素對可能存在的考古遺址的破壞。
與北美不同的是,歐洲使用文化遺產的概念(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簡稱CHM),更強調遺產的社會和歷史屬性。但與北美相比,GIS在歐洲文化遺產管理中的應用起步較晚,主要是在1990年代之后,歐洲學者聯合召開的“計算機與定量考古學會” (Computer Applications &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Archaeology,簡稱CAA) 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歐洲的文化遺產管理中考古遺址預測模型的應用明顯不如北美流行,主要是集中在北歐的一些國家,如德國和荷蘭。相比之下,GIS在歐洲的文化遺產管理應用中更強調GIS的管理和組織功能,
尤其是強調對遺產類型的劃分和考古信息的分類,以及這些信息如何進入到計算機,按照GIS的方式實現存儲和共享,甚至是針對GIS數據管理的特點,應該如何對考古數據的獲取提出新的要求和規范等等,從而為文化遺產的管理服務。因此,歐洲的文化遺產管理中的GIS突出強調的是數據庫建設的優先性。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推進GIS在文化遺產管理中的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率先幫助柬埔寨 *** 利用GIS對吳哥古跡進行相關保護,整合了考古、水文、氣候、環境、人口統計等各方面的信息,建立了綜合數據庫,并以此為基礎編制了保護規劃,從而起到了協調不同部門在同一技術平臺上進行建設和規劃的作用,避免吳哥古跡由于各方利益的不協調而遭到進一步的破壞。除此之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于1999年編制了GIS應用于文化遺產管理的指導手冊,目前這一手冊已經被翻譯成了中文。
當前,隨著多媒體、互聯網、三維掃描、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應用,考古數據甚至是發掘現場的數據采集、管理、公眾展示和互動,成為GIS在歐美文化遺產管理中應用的新方向。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b1ed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