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考古學和文化遺產管理的文獻中最早出現GIS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主要是一些針對歐美GIS考古的介紹性文章。然而,盡管我國目前考古和文化遺產管理中應用GIS的文獻已經非常豐富,但相當一部分是非考古人員對不同GIS技術在考古和文化遺產管理中應用的概念設計或模型假設。而真正從事GIS考古與文化遺產管理的實踐主要集中在考古區域系統調查和遺址保護規劃兩個方面。
我國考古區域系統調査中應用GIS *** 的工作開展得相當早,代表性的工作有河南潁河上游地區聚落考古調査、洹河流域區域考古調査、內蒙赤峰地區區域考古調査、山西南部運城盆地聚落考古調查、山東沭河流域聚落考古調查、遼寧大凌河流域的區域考古調査、四川成都平原區域考古調查等等。這些工作由于參與人員和調査項目實施目的的差異,GIS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差別。其中值得稱道的是,赤峰地區的區域考古調査、山東沭河流域聚落考古調査、大凌河流域考古調查、四川成都平原的考古調査項目都有針對性地采用了不同的空間定量分析的 *** : 赤峰和大凌河上游的考古調查旨在通過對地表遺物的統計分析估算區域人口的變化;沭河流域聚落考古調査關注考古遺址與環境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在國內首次嘗試建立考古遺址預測模型;成都平原區域調查注重空間抽樣 *** 的應用。這些工作對于推進GIS技術在區域聚落考古研究中的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具體到學術研究,我國GIS的應用與西方相比還顯得比較初步,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之一,描述性的研究,主要是利用GIS工具對考古聚落的地理分布和空間關系進行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展示和討論,目前這類研究的數量最多,多數GIS支持的區域系統調査都局限在這個層次。第二,利用區域系統調査數據和相關資料,運用定量分析 *** 開展對考古遺址分布與地形地貌、水文、礦產、資源等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代表性的是赤峰地區GIS支持的環境考古研究和沭河流域考古遺址預測模型的建立。第三,與生態和景觀相關的探索研究,包括利用GIS空間分析 *** 和多元統計分析對古代農業生態景觀的討論、利用GIS空間移動模型討論遺址資源域或統治疆域的問題、利用土壤侵蝕模型討論古代冶鐵活動對植被的影響、特殊遺址的視域研究等等。總體來講,這類研究的數量較少,還處于探索階段。
我國遺址保護規劃中應用GIS的工作開展得比較充分,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師范大學開發的長江下游地區考古遺址GIS系統、蘇州科技學院與華東師范大學開發的“上海考古信息管理系統SHKGGIS”、國家科技部女持清華大學開發的空間信息技術在京杭大運河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系統、鎮江西津渡歷史街區保護管理信息系統等等。這些基于遺產保護和規劃目的而主要由 *** 部門支持開發的專業GIS系統已經有了相當廣泛的應用,對推進我國文化遺產管理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主要的問題在于參與機構龐雜,缺乏相關行業的標準和規范,文化遺產信息的有效共享受到限制。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總之,目前我國考古學和文化遺產管理中GIS的應用還處在初級階段,從事研究和開發的人員以GIS或計算機專業背景的人員為主,因此有針對性的考古GIS研究還相當缺乏,尤其是與定量相關的空間分析和景觀考古的研究還需提髙。相比之下,文化遺產管理中GIS系統的開發和應用較為廣泛,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隨著考古學和文化遺產管理學的發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考古學家和文化遺產管理者進入到GIS的領域,這種情況很快將會得到改觀。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05e7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