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時期,規劃人員首先面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的知識和能力的雙重挑戰。目前,規劃人員主要具有學士學位,主要來自城鄉規劃和土地資源管理兩個專業。本文首先關注土地資源管理和城鄉規劃的培訓目標和課程設置,分析城鄉規劃和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的知識底盤。在此基礎上,參考自然資源部公布的省、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中明確要求的編制內容,以及作者在規劃編制和本科教學過程中的個人體會,總結出擁有這兩個專業背景的規劃編制人員所面臨的知識缺口,并從支撐國土規劃開展的“國土空間構成要素、國土空間使用和規劃的知識”3個知識類型出發,向擁有這兩個專業背景的規劃編制人員提出針對性的知識更新策略。
引言
根據2020 全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網站公開發布的35年 根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項目的招標和中標公告,投標人資格要求的內容一般包括投標人必須具備城鄉規劃編制一定資質和土地規劃機構一定水平和擬項目負責人必須具備高級工程師以上職稱( 規劃或土地資源管理) 注冊城鄉規劃師職業資格證書兩項。在目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實際工作中,技術團隊一般以具有城鄉規劃專業背景的人員為主,輔以土地資源管理、人文地理和城鄉規劃、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自然地理和資源環境等專業背景。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由于土地空間規劃的對象是土地空間的使用,包括土地空間的全球、全要素和全過程,涉及土地空間、自然資源和自然資源資產的三位一體遠遠超出了原有城鄉規劃或土地利用規劃的規劃空間范圍和內容,具有單一學科背景的團隊無法勝任當前的規劃編制。即使在未來,土地空間規劃的實施、管理、監督和評價也需要多學科協調的綜合工作。在2020年各級積極推進的土地空間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中,不同學科背景的團隊往往組成聯合體承擔規劃編制任務。
因此,本文的重點是規劃人員的知識更新。因此本文的關注重點在于規劃編制人員的知識更新。
支持國土空間規劃的知識基礎
孫施文從規劃的學術邏輯出發,提出了三種類型的土地空間規劃知識:一是土地空間構成要素的知識;二是土地空間使用知識;三是規劃知識。
在土地空間要素知識方面,在地質學、農業、海洋科學、大氣科學、林業、地理學、資源科學、生態學等相關學科,形成了各學科研究對象的發生、演變、時空分布規律、系統內部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和平衡機制,以及與人類社會經濟體系的相互作用。
在土地空間知識方面,由于土地是人類所有活動的載體,空間利用是基于土地利用的,空間利用一般以土地利用為表現形式。從全面了解土地利用到提出可持續的土地利用(Land Use) 國際上有近30個解決方案 土地系統科學(Land System Science)重要的研究內容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任務是如何改變土地利用活動的空間結構,國際和國內學者不斷提出新的 *** 。此外,自20年以來,中國一直在提出新的 *** 。 世紀80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系統開展了土地資源管理實踐,制定和實施了土地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土地開發、利用、保護和修復相關工程技術。
自十二五計劃啟動以來,主要功能區規劃在政策分區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自“十二五”計劃開始啟動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也在政策性分區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總的來說,從土地空間規劃相關學科的發展和國際、國內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等實踐經驗來看,中國有支持中國建設五三土地空間規劃框架,逐步完成分層規劃內容,形成規劃結果所需的知識基礎 。
目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面臨著不同專業背景規劃編制人員有效合作的問題
在參與規劃編制時,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團隊通常會因其獨特的學科特點而反映不同的關注點和思維方式,甚至使用不同的語音系統和技術 *** 。如何相互合作,充分發揮不同學科背景的規劃從業者的專業知識,完成現階段的土地空間規劃任務,可能是許多規劃設計單位和規劃從業者最關心的問題。例如,在劃定城市發展邊界時,城鄉規劃背景規劃師認為,靠近城市建設區域的農田可用作城市彈性開發區,但土地利用規劃背景規劃師查詢永久基本農田數據庫底圖后認為該區域屬于永久基本農田,一般只能分為農田保護區,如需調整為其他用途,將涉及復雜的審批和劃分程序。顯然,兩個專業背景的規劃師對實施耕地保護基本國家政策的永久基本農田劃分和在土地空間總體規劃中設置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約束性指標進行剛性控制,以及對各級 *** 實施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等工作的認知程度有較大差異。
提出了全面拓寬視野、補充相關知識的實際要求。對所有規劃從業人員提出了全面拓寬視野、補充相關知識的現實要求。
高校空間規劃專業設置
人才培養的現狀
專業人員從事某項技術工作所需的知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在高等教育階段通過學校學習和工作后通過實踐自學獲得;二是在繼續教育或在職培訓中獲得。其中,高等教育階段接受的專業教育在使學生獲得專業基礎知識、建立專業知識 *** 、掌握專業基本技能等方面發揮了作用。雖然越來越多的規劃從業者通過了更系統的從寬到專業的專業教育,在本科生和碩士生期間有明確的研究方向,然而,幾乎所有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規劃師都意識到,一個合格的規劃師不是從學校學到的,而是在工作中逐漸成長。
土地資源管理和城鄉規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中國有124所本科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截至2019年,中國有230多所城鄉規劃專業,其中50所通過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專業評估。由于不同高校的特點和資源不同,雖然兩個專業的本科培訓目標相似,但具體的培訓計劃有一定的差異。根據第四輪學科評價結果和本科培訓計劃,選擇多所土地資源管理和城鄉規劃專業歷史悠久、強大的高校,分析本科培訓計劃和課程,總結土地資源管理和城鄉規劃專業合格本科畢業生應具備專業知識底盤和深度。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培訓目標一般包括現代管理、經濟、土地管理、城市管理和房地產管理、計算機應用、測量、規劃、投資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相關政策法規,可從事土地調查評價、土地空間規劃、地籍測量、土地管理、城市管理、房地產評估、房地產金融、房地產管理等專業領域,能勝任管理、科研、工程、教學等專業人才。2020年,中國農業大學朱道林教授 年7 南京大學在1月份舉行的大學土地空間規劃人才培訓體系優化研討會上指出,從科學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的角度來看,科學規劃是科學土地利用的前提,規劃領域的人才培訓是土地科學領域人才培訓的重要方面。但在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培訓的實際過程中,絕大多數高校仍然強調寬基礎,在土地經濟學、土地利用等基礎知識和基本 *** 的教學中,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土地利用的子學科,一般以必修的形式開設理論和實踐課程。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一般不開設其他空間規劃理論課程,并支持相應的實踐課程,以培養土地利用規劃方向的人才。
參考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最新版本的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培訓計劃,整理出土地資源管理本科核心課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一般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基礎理論、國家土地資源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土地資源管理 *** 技術和綜合實踐(表1)四類專業課程。從課程的性質來看,絕大多數專業課程都是必修課,少數課程采用選修課的形式。部分部門根據工作、科學、農業、林業、管理的不同特點,為本科生開設少量的專業特色課程。例如,中國人民大學依托其經濟管理特點,為土地資源管理本科生開設了自然資源產權管理和資源資產管理課程;浙江大學將土地資源管理分為城市和房地產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并創新性地開設國土空間規劃課程,取代原培養方案中的土地利用規劃課程。并創新性的開設國土空間規劃課程以替代原培養方案中的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
表1 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
在許多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土地利用規劃等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關的專業課程中,如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土地改造項目等,由于缺乏教學資源和校企合作、基礎數據秘密、時間限制等問題,應以理論支持實踐課程的形式,往往只能以理論課程的形式開設。與城鄉規劃專職教師相比,參與規劃編制、評估、監督等實踐的機會較少。雖然土地資源管理專職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徹底講解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理論和 *** ,但在缺乏實踐經驗的情況下,很難有效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完成規劃方案。
綜上所述,對于具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背景的土地空間規劃人員,應掌握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一定程度的主要土地資源要素知識;在土地空間使用知識方面,應熟悉法律、法規、政策和土地利用管理的行政手段,掌握土地資源及其附屬物調查、統計評價、土地利用關系和土地信息分析的 *** 和技術,以及防止土地退化的工程技術手段;在規劃知識方面,系統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的相關理論、原則和準備 *** ,熟悉中國的規劃審批、實施、監督和評價程序。
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城鄉規劃專業本科培訓目標一般是培養滿足國家城鄉建設發展需要,具有堅實的城鄉規劃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可從事城鄉規劃設計及相關開發管理、教學研究專業人才。
本文主要參考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發布的最新版本的城鄉規劃本科培訓計劃,梳理出城鄉規劃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在綜合實力強、科技背景深厚的大學,一般采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在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對學生進行分流。城市規劃專業一般分為四類學科專業課程,即城鄉規劃理論類、城鄉規劃設計類、城鄉規劃 *** 技術類和綜合實踐類(表2)。在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過程中,不少學校植入了土地資源相關課程。例如,同濟大學和南京大學,在城鄉規劃設計類別開設專業選修課土地利用規劃;清華大學則將土地利用開發與管理設置為規劃基礎類課程。部分高校為適應空間規劃體系變革而開設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類課程。例如,同濟大學為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開設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專業選修課和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的專業必修課;清華大學則將城市生態與環境規劃設置為規劃基礎類課程。
表2 城鄉規劃專業本科專業課程體系
綜上所述,對于一個城鄉規劃專業背景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人員來說,在國土空間構成要素的知識方面,應當掌握人工空間環境的營造 *** 和營造模式,以及人工環境建設的工程技術要求,同時深刻認識人類的生產、生活各類活動對人工環境的塑造所提出的訴求和造成的影響,了解人工環境的人文特征,構建起人工環境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內在聯系的基本認識;在國土空間使用的知識方面,應當掌握了解土地資源利用方式與土地所承載的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了解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及其變化規律,了解土地資源( 尤其是建設用地)功能安排、空間組織和用途管制 *** ,為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打好基礎;在規劃的知識方面,應當建立系統統籌的規劃思路,從宏觀的區域尺度到微觀的街區尺度,了解不同空間的組織原則,了解各類資源和各類設施的配置標準與配置要求,了解各類基礎設施對空間組織的支撐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和要求。此外,還應兼顧科學理性與美學思維,構建起包含城市的風貌塑造、歷史文化保護、景觀體系建設等方面系統的知識框架。
不同專業背景規劃編制人員的知識更新策略
2019 年5 月《 *** 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正式印發,對我國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自然資源部隨后印發《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標志著國土空間規劃頂層設計和框架內容基本完成。在國土空間規劃相關法律、法規、規劃編制規程、技術標準體系仍處在制定和完善過程中,全國、省級、市級、縣級總體規劃同時開展編制工作的情況下,規劃編制人員在擔負巨大工作壓力的同時,也面臨著知識和技能方面挑戰。自然資源部雖陸續出臺以《省級指南》和《市級指南》為代表的各級各類規劃的編制指南,對現階段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導和規范作用。但作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基礎支撐的技術標準體系還未形成,國土空間規劃的技術體系正通過各項實踐和理論研究積極開展探索。近年來,教育界和學術界就國土空間規劃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改革開展了熱烈討論。學術界和工業界則積極進行規劃相關理論、 *** 、技術等方面的探討。一線的規劃編制人員針對不同層級規劃的內容、規劃編制的技術和 *** 等貢獻了來自實踐的真知灼見。
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對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進行了優勢互補和繼承發展。過往這三類空間規劃在實踐中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將在國土空間規劃中予以繼承和優化,而這些被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的原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所涉及的知識和 *** ,應當是土地資源管理和城鄉規劃專業背景的規劃編制人員互相學習的內容。
土地資源管理背景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策略
對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背景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人員來說,應熟練掌握以下6個方面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得以繼承和優化的原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利用管理的工作內容:①與我國行政管理體系一致的、強調規劃編制主體和實施責任主體的“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體系;②規劃編制的數據基礎即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③部分規劃編制的基礎性工作的理論和 *** ,例如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 以下簡稱“雙評價”) 中與原土地利用規劃中土地評價相似的內容,以及“三區三線”劃定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中與原土地利用規劃通過土地利用分區實現土地用途管制相似的政策和技術手段;④作為規劃編制依據的土地資源相關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以及國家為保護耕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而實施的各項土地政策;⑤通過國土空間規劃調整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和優化布局涉及的土地等不動產產權調整;⑥通過國土空間開發強度、耕地保有量、建設用地規模、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等與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相關的約束性指標的逐級分解,實現國土空間規劃自上而下的縱向傳導和約束的剛性管控方式。
擁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背景的原先從事土地利用規劃相關工作的從業人員,若要參與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需要面臨以下3 個方面的轉變:①規劃思路轉變,從關注自然資源中的土地資源這個單一要素,轉變為考慮規劃區域所有自然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②規劃的價值取向從原先重點考慮土地經濟效益向統籌考慮生態、經濟、社會“三位一體”價值轉變;③規劃的 *** 和技術轉變,需要系統學習區域規劃、城鄉規劃、生態環境規劃中包括規劃的基礎理論、原理和主要規劃技術 *** ,以及過往規劃成果等內容。同時,要重視學習統計學、數據科學及信息科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術手段,以增強大數據分析對決策的支撐作用,提升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其中,規劃師最有可能遇到的知識短板是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全域—全要素—全過程”技術體系框架方面,由于其涉及的學科領域和知識領域更寬泛,規劃師既需要對規劃區全域、全要素、全過程具備整體認識,也需具備山、水、林、田、湖、草等具體空間要素的利用方式及其利用條件方面的專業知識,并且掌握某層級或某類國土空間的規劃編制的具體技術 *** 。以編制市級總體規劃為例,原先編制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涉及中心城區范圍時,只需要規劃師在劃定土地利用功能區的基礎上進行建設用地管制分區并明確管制規則,但在現階段需要規劃師按照《市級指南》的要求,在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的基礎上對城鎮發展區進行規劃分區,對中心城區要進一步細化至二級規劃分區。這就要求土地資源管理背景的規劃師具備一定的涉及城鄉規劃專業核心工作內容的知識,即城市規劃、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歷史文化遺產及風貌保護、城市綠地規劃、城市設計等方面的知識。
城鄉規劃背景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策略
無論是建筑學背景的“城鄉規劃”還是地理學背景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我國的城鄉規劃專業教育和規劃實踐大多落腳在城市、鎮、鄉村的建設空間,注重開發建設。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區域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中觀層面的城市中各類建設用地布局、城市各類設施的建設指引,還是微觀層面的城市形態與風貌塑造,傳統城鄉規劃學科對開發導向下的城鄉建設空間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劃理論與技術 *** 。因此,長期以來,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始終是評價城鄉規劃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解讀《市級指南》可以發現,目前涉及中心城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關要求基本是傳統城鄉規劃的核心內容的延續與傳承,而市域層面國土空間結構調整與優化、國土空間分區與管控、資源要素的保護與利用及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等相關內容,則是城鄉規劃背景從業人員面臨的知識缺口。
同時,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提出,“雙評價”成為國土空間規劃各類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底線控制的總體思路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出來。因此,對于城鄉規劃背景的從業人員來說,將面臨規劃思路的總體轉變,即從過去“以城鄉建設區域為主導,兼顧外圍非建設區域”的“開發型”思路,轉變為“在全域保護與開發總體格局約束下,合理進行城鄉建設”的“保護與開發并重”思路,同時需要調整相關的技術路線與工作路徑。
在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新要求下,城鄉規劃背景從業人員將面臨多方面知識的更新與重構。在空間層面上,規劃范圍需由城鄉建設空間拓展到全域空間,由“規劃區”到“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城鎮地區和城鎮開發邊界外的鄉村地區”再到全域整體;在規劃要素上,關注重點應由與城鄉建設緊密聯系的土地資源拓展到全域全要素的統籌管控,形成開發與保護相協調的總體格局;在技術路徑上,在城鄉建設區域規劃的基礎上,向前應契合“雙評價”的總體約束,向后應銜接國土綜合整治和自然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相關要求,形成對國土資源全面的、全過程的規劃引導。
在國土空間構成要素的知識方面,城鄉規劃背景從業人員應當在掌握城鄉規劃歷來關注的各類建設空間的空間特性和使用特征的基礎上,補充對山、水、林、田、湖、草等國土空間構成要素的知識,以期對構成國土空間的全要素形成整體的認知。在國土空間使用的知識方面,城鄉規劃背景從業人員應當熟悉各類自然空間(即生態空間)、半自然空間(即農業空間)、人工空間(即城鎮空間)的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治理等方式,透徹認識空間的組織安排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各類空間使用的戰略性評估和全面平衡打好基礎。在規劃的知識方面,城鄉規劃背景從業人員應當充分了解人類生產、生活各類活動對廣泛國土空間的利用 *** 與空間使用行為,并在此基礎上以高效率利用與高質量保護為導向研究國土空間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國土空間使用配置的方式 *** 。
針對自然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知識更新策略
《若干意見》中強調“國土空間規劃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因此規劃編制人員都應在充分理解生態文明內涵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體現出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
由于規劃編制的基礎數據準備和分析、“雙評價”、針對各地實際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重大問題的專題研究,以及主體功能分區、三條控制線劃定等工作,均涉及國土空間構成要素和國土空間使用兩個類型的知識,所以兩個專業背景的規劃師都需要盡早重視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更新。規劃師除了從資源科學角度學習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分布規律及評價和利用 *** 之外,還應重點對規劃區域內的所有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水、生物、海洋、礦產、氣候等資源,以及區域生態系統的現狀、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全面了解。
以水資源為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于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最重要因素,《省級指南》《市級指南》中都特別強調了水資源的底線約束作用,要求按照“四定”原則優化用水結構和空間布局,形成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相匹配的國土空間布局。《市級指南》還將“水資源供需平衡方案”“用水總量作為約束性指標如何落實分解”等水資源相關內容作為市級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一般在土地資源學和土地利用規劃學兩門課程中講授水資源相關內容,但學時非常有限。在土地資源學中將水資源作為構成土地資源的要素,一般安排1 學時簡單介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概念、分類、開發利用及水文條件對農用地和城市用地的影響等內容。在土地利用規劃學中一般安排1~2學時由老師在土地利用詳細規劃—水利工程用地規劃章節介紹世界各地的水資源概況、水資源類型和開發方式,以及供水、灌排工程用地規劃。縱觀幾所城鄉規劃專業強校的本科培養方案,均未單獨開設與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相關的課程,一般只在自然地理學、普通地質學這類專業基礎課中對水資源進行常識性介紹。由此推斷,水資源和水環境評價尤其是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水資源供需預測、水資源配置和保護的基本內容與常用 *** 應當是規劃編制人員亟需補足的專業知識。
如果涉及沿海地區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需要開展與海洋相關的專題研究,編制海陸統籌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因此,規劃編制人員還需主動學習海洋科學領域中海洋資源調查、評價、開發、利用和保護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項目的市場范圍與過去的城鄉規劃類似,規劃單位的服務對象沒有明顯的屬地限制。例如,北京、廣州等發達地區的國家級、省級、市級規劃設計單位和高校規劃院承擔了一部分西部地區市級、縣級總體規劃的編制。跨地域承擔規劃編制任務,一方面改善了全國規劃技術力量分布不均衡的現狀,保證了技術力量薄弱的地區能夠獲得高水平的規劃技術服務;另一方面與原土地利用規劃主要由體制內規劃單位為屬地 *** 提供規劃編制服務不同,長期由一家規劃編制單位承擔某區域的規劃編制任務,編制單位能夠對規劃區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及地方 *** 施政思路和發展需求等情況非常熟悉,并且儲備了相當數量的規劃編制所需的基礎信息和數據。與之相比,打破屬地限制承擔規劃編制任務有一定的劣勢。此外,有專家預判本輪國土空間規劃改革之后提出,規劃市場范圍與規劃高等院校服務腹地將會出現一個新的特征——針對特定地域的持續服務和理論輸出將成為常態。因此,現階段打破屬地限制參與某區域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規劃人員更應該重視補充該區域國土空間要素和國土空間使用的相關知識,這對于將來完成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任務大有裨益。
結語
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內容繁雜,縱向貫穿從宏觀到微觀的多個層級,橫向涉及我國國土空間的全要素,涉及諸多學科領域的理論和 *** 。規劃編制人員應當在充分認識某項規劃的目標和任務的基礎上,厘清這項規劃涉及的國土空間要素,以及國土空間現狀和未來的用途,依據自身知識、技能儲備和可獲得的學習資源,適當補充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努力做到精通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的某一學科的知識并在規劃編制實踐中有所專長的同時,拓寬視野積極學習其他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學科的知識以優化自身知識結構。希望在多學科背景的團隊合作中,各種專業背景的規劃師之間能高效溝通、取長補短、融合創新,規劃師在從事規劃編制工作時能運用綜合思維的能力更全面的分析問題,進而提出更優的規劃方案。此外,通過當前的國土空間規劃改革實踐,在未來必然會不斷提出新理論、產生新知識、發展出新 *** ,這也要求規劃編制相關人員主動跟進與學習。
文章來源
規劃師雜志
作者 | 肖穎 申峻霞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轉載請聯系
xjxt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