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基礎知識筆記
管理學基礎知識
之一節 管理的概念和特點
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管理這在一定的環境下,為了實現特定組織的目標,動員和運用有效資源而進行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社會活動。
管理六點基本含義:1.管理是以管理者為主體進行的活動;2.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3.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4.需要動員和配置有效資源;5.具有基本職能;6.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二、管理的特點
(一)管理具有兩重性
1.管理的生產力屬性和生產關系屬性。
2.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藝術性即實踐性,管理活動對于“度”的把握)
(二)目標性
1.組織的共同目標;2.目標具有大小層次性;3.具有時間跨度;4.多元價值性(盈利、地位等)
(三)組織性
(四)創新性
第二節 管理職能與類型
一、管理職能(最早系統并明確分析管理職能的是法國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
(一)計劃(做什么)活動條件研究;制定業務決策;編制行動計劃。
(二)組織(怎么做)設計組織;人員配備;組織變革。
(三)領導(靠什么做)
(四)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
二、管理職能發展:20世紀下半葉開始,決策、創新、協調職能受重視。
三、管理類型:按照公共領域和非公共領域及其主體組織形式,分為公共管理和企業管理。
(一)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組織為依托,運用公共權力為實現公共利益而進行的管理活動。
特點:1.以公共利益為實現目標;2.以公共組織為依托;3.公共管理是公共權力運用過程;
4.獨占性(一種公共服務、產品由一個部門承擔);5.接受公眾監督。
在中國,把非 *** 組織分為事業單位和公共服務性中介組織。
(二)企業管理: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進行生產、服務的組織,以企業法人身份活動注重個體利益。
特點:1.目標單一即盈利;2.企業管理具有競爭性;3.典型的經濟理性;4.權力來源于生產資料所有權及委托經營權。
第三節 管理者職責與技能
一、角色類型:人際關系、信息傳遞、決策制定三方面角色。
層次:高層、中層、低層管理者。
領域分類:綜合管理人員、專業管理人員(如人事、銷售)
二、具備技能
(一)技術職能。使用某一專業領域有關工作程序、技術知識能力。
(二)人際技能。溝通協調能力。
(三)概念技能。概括洞察決策判斷能力。
第四節 管理環境
一、環境變化為組織生存發展提供想的機會;又對生存環境造成某種不利威脅。
環境三大類:(一)一般、宏觀環境:政治、社會文化、經濟、技術、自然環境五方面。
(二)具體微觀環境:現有競爭對手研究、潛在競爭對手、替代品廠家、用戶、供應商。
(三)組織內部環境
兩種環境分析 *** :1.識別環境不確定性程度的 *** (美.鄧肯),從兩個方面確定組織環境因素:穩定(靜態)---不穩定(動態);二是復雜程度:簡單---復雜層面得出評價模型。
2.內外部環境綜合分析:外部:機會(O)、威脅(T);內部:優勢(S)、劣勢(W)。
第二章 決策
之一節 決策概述
一、決策的本質
決策時決策者為了達到某種決策目的,運用科學的理論、 *** 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動方案,對此做出一種具有判斷性的選擇,予以實施,直到目標實現。簡單的說就是從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的過程。
從系統的觀點看,管理決策是由決策主體、決策客體、決策理論與 *** 、決策信息和決策結果等要素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二、決策的分類
1.按決策目標營銷程度不同,分為戰略性決策和戰術性決策。
2.按決策問題重復度不同,可以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
3.按決策條件的可控程度劃分,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不確定性決策。
此外,按目標多寡,可分為單目標決策和多目標決策;根據所要解決問題性質,原始/追蹤決策;時間長短:長期/中期/短期決策;決策者的層次:高層/中層/基層決策;思維 *** :經驗/推理決策;可選方案數量:開關式/旋鈕式決策。
決策原則:滿意原則、系統原則、信息原則、預測原則、比較優選原則、反饋、效益原則。
三、決策基本步驟
1.問題發現和診斷;2.確定目標;3.擬定備選方案;4.選擇方案
四、決策主要 ***
(一)確定型決策 *** ---盈虧平衡點法
根據業務量、成本、利潤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的綜合分析,用來預測利潤、控制成本的一種數學分析法。以盈虧平衡點為界限,銷量大于平衡點為盈利,小于則虧損。
(二)風險型決策 *** ----決策樹法
面臨兩種以上自然狀態,估計每種狀態出現的概率而采取決策。估計客觀概率和主觀概率。
(三)不確定型決策 ***
出現的概率不清楚時,包括保守法(悲觀、小中取大)、冒險法(樂觀、大中取大)、折中法。
第二節 預測
一、含義:即立足于過去和現在,預計和推測事物發展的未來。
預測與決策關系:1.預測的發展首先來自于決策的需要,其目標就是為決策提供合理的依據;2.決策所要解決的問題正是預測所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內容會隨著決策不同需要而變動。
預測程序:1.預定預測目標;2.收集和分析有關資料;3.選擇預測 *** ;4.評價預測結果;
5.編寫預測報告。
二、預測的主要 ***
按預測本身的性質分,可以將預測分為定性 *** 和定量 *** 。
(一)定性預測法,也稱定性判斷法
1.專家調查法(專家個人調查法、專家會議調查法)
2.德爾菲法:根據系統的程序,采用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專家之間不得討論,經過多輪次調查專家對問卷所提問題的看法,反復征詢修改,得出較一致的看法,作為預測結果。
(二)定量預測法,又稱分析計算法或統計預測法
1.時間序列法。將一經濟變量如歷史銷售數據,按時間順序排列延伸,預計未來變化趨勢。
2.因果預測法。根據歷史資料,找出預測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間因果關系,建立數學模型預測。
第三節 決策與心理
一、決策中常見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多表現為認識事物的偏見,具有消極作用,正確認識,有助于提高決策。
心理效應包括:光環效應(暈輪效應);首因效應(先頭效應);近因效應;從眾效應;定型效應;反襯效應;投射效應;還包括樂隊效應、黃燈效應、新聞效應、頌歌效應。
二、決策中的心理壓力
(一)心理壓力的表現形式:
趨避沖突(想達到某個目標又不想付出某種代價,但兩者又不能同時實現而內心矛盾的情況)
雙趨沖突(兩個甚至更多好處都想要,而不可同時兼得的矛盾心理)
雙避沖突(兩種選擇都不喜歡卻必須選擇其一的矛盾心理)
(二)逆反心理:受信者態度與說服方向完全相反,對說服心理進行積極地阻擾
1超限反應。機體過度接受某種 *** 后出現的逃避反應。
2自我價值保護逆反。勸導影響到自我價值的時候,人們會進行自我價值保護而逆反。
3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探究欲望。
(三)心理壓力持續時間
1驚恐階段、壓力來時還不適應產生焦慮、恐慌和抑郁情緒。
2抗拒階段、心理慢慢平靜,逐漸適應。
3力竭階段、如壓力沒有緩解,適應能力消耗殆盡,出現沮喪、無助、絕望情緒。
(四)影響心理壓力的因素
1.實現決策目標的難易程度;2.問題復雜程度;3.決策后果對決策者個人的利害關系;4.決策風險的大小;5.時間壓力大小;6.決策如達不到目標回旋余地的大小;7.決策目標的多少及相互沖突程度;8.決策環境變化程度;9.決策者經驗多少;10.群體決策中責任的分散程度。
第四節 群體決策
一、群體決策的含義及其利弊
含義:又稱集體決策,指由兩個以上的人完成的決策。包括領導群體決策和群體參與決策。
利弊:優點:1.提供完整的信息;2.產生更多的方案;3.增加決策可接受性;4.提高決策合法性。缺點:1.消耗時間長;2.不能避免少數人統治;3.屈從壓力;4.責任不清。
二、參與決策是指組織的一般成員通過一定的組織系統參與決策影響決策。
優點:1.員工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視的;2.員工能從公司或者部門那里直接獲得準確信息。3員工會把決策當作自己的切身責任;4.員工會培養自己的遠景能力;5.決策推動工作。
缺點:每個群體成員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實踐經驗不同,則積極性大小不同,事不關己。要防止領導獨斷和小集團意識,防止出現失誤大家都不負責。
三、群體決策中基本擇案規則
擇案規則就是決策群體選定最終決策方案的程序和 *** 。典型的有:完全一致、商議一致、多數通過、等級決定(更高等級者定奪)。還有孔多塞標準(兩兩對比)、博爾達計數(每個備選方案依次排列打分,高者勝出)、贊成投票制、正負表決法(每個方案投一票正多勝出)
第五節 計劃的編制
一、計劃:就是對行動的預先設計,它是在決策目標的指導下,以預測工作為基礎,對實現目標的途徑作出具體安排的一項活動。計劃過程是決策的組織落實過程。
二、計劃的類型和作用
(一)計劃類型
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業務計劃、財務計劃和人事計劃;戰略計劃和戰術計劃;具體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程序型計劃和非程序型計劃。
(二)計劃的作用與意義
1.計劃是一種協調過程;2.計劃可減小不確定性;3.可以減少重疊性和浪費性活動;4.計劃設立目標和標準以便進行控制。
三、計劃的編制程序:估量機會→→設定目標→→確定計劃前提條件→→擬定備選方案→→評價與選擇方案→→擬定備用計劃或者應急計劃→→擬定派生計劃→→預算。
四、滾動計劃法
滾動計劃法事按照“近細遠粗”的原則制定一定時期內的計劃,然后按照計劃的執行情況和環境變化,調整和修訂未來的計劃,并逐期向后移動,把短期計劃和中期計劃結合起來的一種計劃 *** 。更切合實際,長中短期計劃相互銜接,加大計劃彈性提高組織應變能力。
第三章 組織
之一節 組織概述
一、組織的概念和特征
組織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靜態的組織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為實現共同目標而結合起來協同行動的有機整體或人群社會實體單位;動態意義上的組織是指圍繞一定目標,設置并建立組織機構,安排群體成員的職位,確定其職責、權限及其相互關系,從而使其具有較高效率的群體的管理行為或者管理過程。因此,從組織的內在本質和基本屬性上來看,組織是靜態意義的有機整體或人群社會實體單位和動態意義的組織行為或組織過程的有機統一。
組織特征有:目標的一致性;原則的統一性;資源的整合性;活動的協作性;結構的系統性。
二、組織的類型
按建立和正規化程度,分為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
按靈活性和適應性程度,機械式組織(官僚行政式組織)和有機式組織(適應性組織)。
三、組織的功能
組織具有整合、凝聚、服務、管理、激勵等功能。
第二節 組織設計
組織設計師管理者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對組織活動和組織結構進行設計的活動。
五個原則:目標一致,分工協作,精簡高效,權責對等,動態適應原則。
影響組織設計的因素主要有環境、戰略、技術和組織結構等四項因素。
二、組織設計的內容
職能與職位的分析與設計;部門化和部門設計;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的分析設計;決策系統的設計;橫向協調和聯系的設計;組織行為規范的設計;控制系統的設計;組織變革與組織發展的規劃。
第三節 組織結構
一、常見組織結構類型有:
1.直線型組織結構:每個管理人員對其直接下屬有直接管理權;每一個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級報告;主管人員在其管轄的范圍內,有絕對的管理權或完全管理權。
2.職能型組織結構:也叫多線型組織結構,是當參謀部門有權向直線型經理直接下達指令時所形成的組織結構。
3.直線---職能參謀型:取兩者優點建立起來的,絕大多數組織采用這種組織結構形式。
4.事業部制組織機構:指在總部下面設立有獨立經營自 *** 的事業部來進行管理的一種組織結構形式。
5.矩陣組織結構:把按職能劃分的部門同按項目或任務劃分的小組結合成矩陣的一種組織結構形式。
6.虛擬 *** 型組織結構:由一個精干的核心組織通過建立以合同為基礎的業務關系 *** 而形成的組織結構類型。
二、組織結構的發展趨勢
1.組織結構扁平化。管理幅度擴大、管理層次減少趨勢,利于信息傳遞。
2.虛擬化。僅保留組織中最關鍵、更具競爭力的功能,將其他功能虛擬化。
3. *** 化。聯盟、連鎖、內部 *** 化、信息傳遞 *** 化。
4.柔性化。不設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組織結構。
5.多元化。根據具體環境和目標構建不同類型組織結構。
6.結構分立化。大組織里分出若干小組織。
第四節 人員配備
一、人員配備是指管理者根據組織結構中所規定職務的數量和要求,對所需人員進行恰當而有效地選擇、考評和培訓,并創造條件推動其發展的管理活動。
配備過程:1.根據內外環境制定組織目標和過程;2.確定管理人員數量、類型;3. *** 選拔培訓,業績考評。
配備原則:經濟效益、任人唯賢、因事擇人、量才適用、制度規范、促進發展原則。
二、管理人員選聘
(一)選聘標準
1.較高政治素質;2.良好道德品質;3.相應業務知識水平;4.良好決策能力;5.較強組織協調能力;6.富于創新精神;7.健康身心素質
(二)選聘程序
1.制定選聘計劃;2.進行職務分析;3.發布 *** 信息;4.搜集相關信息;5.測試與篩選;6.正式聘用人員
三、管理人員考評:
道德品質、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工作業績、工作特征五方面予以考評。
四、管理人員培訓的作用
1.可以轉變管理者管理觀念,植入管理新思想。2.進一步提高管理人員管理水平。
3.增強組織運作效率。4.增強組織競爭力。5.可以增加潛在管理者管理知識和經驗。6.增加認同感和歸屬感。
培訓內容:業務技能、管理理論、管理能力、交際能力及心理素質培訓。
第五節 組織文化
一、組織文化得概念和特征
組織文化是組織在長期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為本組織所特有的,且為組織多數成員共同遵循的更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等的總和及其在組織活動中的反映。
組織文化的特性:無形性;實踐性;獨特性;傳承性;可塑性。
二、組織文化的結構與類型
指構成組織文化的成分及其相互關系,它由物質層文化、制度層文化與精神層文化的三元結構構成。
物質:組織名稱標志建筑環境旗幟生活設施紀念品等。制度:一般規章制度組織風俗如典禮儀式等。精神:組織目標、信念、價值標準、職業道德和精神風貌。
類型:學院型(為新人準備);俱樂部型(適應、忠誠、資歷);棒球隊型(鼓勵冒險革新);堡壘型(著眼生存)
三、組織文化的功能
導向、凝聚、激勵、約束、輻射功能。
四、組織文化內容
顯性內容:組織標志、工作環境、規章制度、經營管理行為。
隱性內容:組織哲學、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組織精神、組織素養。美學意識、組織心理、管理思維方式等。
影響因素: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文化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發展水平、行業技術經濟特點、組織所在地理位置、組織基本員工的特點、組織的歷史傳統。另外,外來文化、領導風格、組織規模也會影響組織文化形成和發展。
第四章 領導
之一節 領導和領導者
一、領導及領導者的含義
管理學家關于領導定義的論述。作為管理職能的領導,是指引導和影響人們為實現組織和群體目標而做出努力與貢獻的過程。而領導者就是實施這種行為的人。
領導者和管理者的區別:
管理者是正式組織中的各級主管人員,他們對自己主管部門或單位負責。管理者是被任命的,具有法定權利去進行獎勵和懲罰。而領導者則可能是被正式組織任命的,也可能只是群體內自然產生的。領導者影響下屬行為的能力要大大超過正式職權所富于他們的范圍。當然,有效的管理者也是有效的領導者。
二、領導的構成要素
領導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權力或 影響力;對人的理解和激勵;營造組織氣氛,建構組織文化。
三、領導藝術
領導藝術與權術的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兩者的目的、試試標準、活動方式和實際效果不同。
四、領導者素質
領導者素質的含義及特征
素質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現。所謂領導者素質,是指領導者在一定的先天稟賦的勝利特征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學習、教育和實踐鍛煉,逐漸形成的德智體各方面因素的綜合評估。
領導者素質具有綜合性、時代性、動態性、層次性的特征。
管理史上有代表性的素質理論
(1)英國學者厄威克認為,領導者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包括:自信心、個性、活力、潛力、判斷力。
(2)斯托根蒂通過調查,總結出領導者的品質包括:①5種身體特征,如精力、外貌、身體、年齡、體重。②4種智力特征,如果斷性、說話流利、知識廣博等。③16種個性特征,如適應性、進取心、特新、自信、獨立性、外向、見解獨到等。④6種與工作有關的特征,如責任感、事業心、毅力、首創性、堅持、對人的關心等。⑤9種社交特征,如能力、合作、正直、誠實、與人共事的技巧等。
(3)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包莫爾提出了領導者 應具備的10個條件,頗具代表性。這10個條件是:合作精神、決策能力、組織能力、精于授權、善于應變、敢于求新、勇于負責、敢擔風險、尊重他們、品德高尚。
公共管理部門領導著的基本素質結構:
關于管理學的讀書筆記
弗雷德里克·溫·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學管理運動的創始人河南省鄭州市測繪資質管理學筆記,被公認為“科學管理之父”河南省鄭州市測繪資質管理學筆記,亦有人稱他為“理性效率的大師”。接下來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管理學的 讀書筆記 河南省鄭州市測繪資質管理學筆記,歡迎閱讀!
關于管理學的讀書筆記篇一
序 言
之一節河南省鄭州市測繪資質管理學筆記:人類的管理活動
一、人類活動的特點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識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為發展中國家,資源短缺將是一種長期的經濟現象,特別是資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為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桎梏。
2.作為發展中國家,科學技術落后是阻礙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分工是現代國家和現代化企業建立的基礎。
4.實現社會發展和企業或任何社會組織發展的預期目標,都需要靠全體成員長期的共同努力。
5.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信息 *** 、互聯網等在各行各業中得到空前迅速的應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義
(1)對管理定義,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
法約爾河南省鄭州市測繪資質管理學筆記:管理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 福萊特:管理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包涵三層涵義:
1.管理必須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動,管理的目的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問題就是管理者要處理好與其他人的關系,調動人的積極性,讓他們來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魯克:管理是實踐的綜合藝術,他認為無論是經濟學、計量 *** 還是行為科學都只是管理人員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決策。他把決策分為四個階段:
1.調查情況,分析形勢,搜集信息,找出決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動方案,以應對面臨的形勢;
3.在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確定比較滿意的方案,諸付實施;
4.了解、檢查過去所抉擇方案的執行情況,作出評價,制定新的決策。
哈羅德.孔茨和海因茨.韋里克:管理就是設計并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的完成既目標的過程。定義需要展開為:
1.作為管理人員,需要完成計劃、組織、人事、領導、控制等管理職能;
2.管理適用于任何一個組織機構;
3.管理適用于各級組織管理人員;
4.所以管理人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5.管理關系到生產率,
雷思.瓊斯:管理是對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資源包括人、機器設備、原材料、信息、技術、資金等。
斯蒂芬.羅賓斯和瑪麗.庫爾特:管理是通過協調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這一定義強調:
1.管理是協調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應當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各項管理職能。
綜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辟的定義:
管理是管理者為了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個人發展和社會責任,運用管理職能進行協調的過程。這定義包含以下內涵:
1.管理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2.管理應當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質是協調;一是協調組織內部有行與無形資源之間的協調;二是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協調;
4.協調是運用各種管理職能的過程
第二節:管理的職能與性質
一、管理的職能
1.決策 2..組織 3.領導 4.控制 5.創新
二、管理的自然屬性
管理也是社會勞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職能。
管理也是生產力
三、管理的社會屬性
與管理的社會屬性有關的至少四點基本變化:
1.所有權和經營權發生了分離;
2.整個社會普遍出現中產階級;
3.幾乎所有國家都在使用宏觀調控;
4.管理者需考慮消費者和社會生態環境的保護。
管理的社會屬性:為了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更加和諧。
第三節:管理者的角色與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權力和地位:
1.人際角色:代表人 領導者 聯絡者
2.信息角色:監督者 傳播者 發言人
3.決策角色:企業家 干擾應對者 資源分配者 談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術技能 2.人際技能 3.概念技能
三、21世紀管理者面臨的挑戰
1.信息 *** 化
2.經濟全球化
3.知識資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節:管理學的對象與 ***
一、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管理學的研究 ***
1.歸納法:通過對客觀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 經驗 )進行觀察,從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點、典型關系、典型規律入手,進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關系,從中找出事物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這種從典型到一般的研究 *** 也稱為實證 *** 。
2.驗證法
3.演繹法
關于管理學的讀書筆記篇二
弗雷德里克·溫·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學管理運動的創始人,被公認為“科學管理之父”,亦有人稱他為“理性效率的大師”。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一系列科學試驗的基礎上。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杰曼頓的一個“貴族教-清教徒”的世家。1874年,泰勒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佛大學,但很快又因眼疾和神經性頭痛,加之不滿父母對自己事業的包辦,輟學從工。次年,泰勒進入費城恩特普利斯水壓工廠當模型工和機工學徒。期間,他親身感受到了工廠中被他稱之為“不好的工業狀況”——包括工人磨洋工、管理低劣以及勞資之間缺乏融洽氣氛等一系列問題。1878年,泰勒轉入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開始繁忙的工作生活。泰勒在米德維爾鋼鐵公司的12年(1878-1890)是從事試驗的12年,這些試驗為他的工廠管理制度和金屬試驗奠定了基礎。泰勒在與工人的一系列斗爭中充分認識到,制定新的工業計劃對防止勞資對抗及其重要。他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工作的科學探索。1886年,泰勒加入了美國機械工程協會。1890年,泰勒正式離開工作了12年的米德維爾鋼鐵公司。1893年,他一管理顧問的身份進入伯利恒鋼鐵公司。之后,他一邊進行金屬切割試驗,一邊推行他的管理 *** 和制度。1901年,他離開伯利恒鋼鐵公司,把大部分時間用于寫作和演講來宣傳他的制度。泰勒先后發表了《計件工資制》、《工廠管理》、《論金屬切削技術》、《科學管理原理》和《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的證詞》等管理學著作。
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科學管理是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
泰勒認為在工人中普遍存在著“磨洋工”的現象和單憑經驗的做事 *** 。勞資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增加產量,摒棄“在任何作業中,大量增加產量對工人不利”的謬論。同時,雙方需要在對待盈余的態度上發生重大轉變,即將精力集中于如何增加盈余而不是如何分配盈余。對工廠內的所有事情,包括每項工作所采用的 *** 、工具和完成每項工作所需的時間等都要用準確的科學研究和知識來代替舊的個人判斷和個人意見。科學管理是勞資雙方的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是勞資雙方在態度上和觀念上的偉大轉變,將對勞資雙方產生重大影響,對雙方產生同樣有益的成果。如果雙方不能夠從思想上做出一次完全而徹底的革命,科學管理就不會存在。
二、 科學管理原理
泰勒否定了把公司紅利或特定類型的管理制度作為標準,認為管理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雇主實現更大限度的利益,同時也使每個雇員實現更大限度的利益,也就是說,高工資和低勞動成本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它包括:
1、 科學的工時研究
所謂工時研究,就是對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用的時間進行精細的研究,其前提在于進行科學的動作研究。工時研究首先要把一個完整的動作細分成若干個小步驟,讓工人按照設計好的動作完成每一個步驟,然后記錄工人完成這些細小步驟所用的時間,最后把這些時間加起來,其總和就是這個完整動作所耗費的時間。為此,泰勒分別進行了生鐵搬運試驗、運送沙土試驗、砌磚試驗和金屬切割試驗。他科學地挑選研究對象,進行基礎動作分析,將一項工作分解為若干項動作,合理地挑選工時研究的時機,使用精確地工具,采用行之有效的 *** ,處理好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但是,泰勒認為最快工時應該是一個合理工時,以不損害工人懂得安全和健康為前提。初看起來,把工作如此細的劃分為這么小的基本動作和單元,其中沒有哪一項基本動作的耗時會超過五到六秒,未免有些荒.唐可笑。然而,泰羅認為對類似鏟土這種技術進行快速而徹底的工時研究,這樣的細分程度實質上可以簡化工作,既可以使工時研究加快,也可以使工時研究更加徹底。通過對工時的研究,泰羅使工人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工廠的生產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工時研究一方面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們的工作更機械化了,工人從工作中得到的快樂也少了。
2、 科學地挑選和培訓工人
在科學管理中,企業應當科學地挑選工人,并提供系統的 教育 和培訓,以促使其成長。無論是對資方還是個人而言,這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對工人而言,原來是二等或三等的工人,在經過培訓之后,可以成為一流的工人;許多原來只能從事簡單工作的人,經過培訓之后,可以從事更為復雜的工作。對資方而言,工人的進步將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在科學管理中,科學地挑選和培訓工人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它是把科學和工人有效結合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實現“高工資和低勞動成本”目標的重要保證,因為最終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使工人能夠大幅度提高其勞動生產率。
3、 采用新的工資制度
以往,資方采用了一系列的工資制度,例如,計日工資制,普通計件工資制,利益均沾工資制。但由于存在種種的缺陷,工人“磨洋工”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資方和工人為此也爭吵不休。針對這一問題,科學管理主張采用一種新的工資制度,即差別計件工資制。差別計件工資制,是對同一種工作設有兩個不同的工資率:對那些用最短時間完成工作質量高的工人,按較高的工資率計算;對那些用時長、質量差的工人,則按較低的工資率計算。較高的工資率應當使工人比在同一機構中的工人每日的平均收入多些。這個 *** 與普通的計件工資制完全相反。工人在舊的計件工資制下,他們如若提高勞動生產率,其工資水平就會降低。差別計件工資制很好的實現了“高
工資低成本”,使工人的利益和資方的利益得到很好的統一,使工人的工作熱情高漲。差別計件工資制在米德維爾鋼鐵廠實行的十年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并且在這十年中沒有發生一起工人 *** 事件。
4、新的科學管理職能
在科學管理中,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均等的,資方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接下來;而在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指責都被資方推到工人身上。工人做多少具體怎么做等細節都是由工人自己來決定的。新的職能管理原則使資方和工人之間重新做出分工,原來工人承擔了全部的腦力勞動(計劃職能,即工人該做什么,具體怎么做)和體力勞動(執行職能,即現場的實際操作)要互相分離,腦力勞動改由資方承擔。推行“職能工長制”的車間管理 *** ,以提高生產率。科學管理主張把原來由每個監工所承擔的粗放式管理改由八位職能工長來承擔,包括工序和線路調度員,指示卡辦事員,工時和成本管理員,車間紀律檢查員,班組長,速度管理員,檢驗員,修配管理員。職能工長制的思想在企業中加你職能部門和實行專業化管理,起到了相當有益的推動作用。但是新的職能管理制度把一個車間一個工長變成了一個車間八個工長,由一個人監督變成八個人監督,這直接導致了工人們的心里壓力增加,從而也影響了工人們的精神方面的工作環境,是工人們容易發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工長的增多也會使各個工長之間在對某項事情上發生矛盾。
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對管理學思想的發展和管理實踐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首先,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使得 企業管理 經由漫長的經驗管理階段邁入了科學管理階段。主要表現為科學的工時研究取代了單憑個人經驗的做事方式,科學地挑選工人取代了工人自己挑選工作,科學地培訓工人取代了學徒制,科學地制定工作定額取代了經驗判斷。其次,管理組織形態的升級。由于管理職能和執行職能的分離,企業中開始有一些人專門從事管理工作,這就使得管理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有了實踐基礎。然后,以體制取代勝任的個人,從而使生產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在這個時期發展的需要。最后,標準化管理思想。標準化的工作定額,標準化的操作 *** 和標準化的工具、設備、材料、作業環境,使車間內形成一種常規,有助于在整個工廠的范圍內實現更佳的秩序。
不可否認,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泰勒對工人的看法是錯誤的,他認為工人的主要動機是經濟的,工人最關心的是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即堅持“經濟人”的假設;(二)、泰勒的科學管理僅重視技術的因素,不重視人群社會的因素;(三)、“泰勒制”僅解決了個別具體工作的作業效率問題,而沒有解決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如何經營和管理的問題。這些局限性即時個人的局限性,也是時代的局限性。
盡管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存在著一些局限性,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價值。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雖然用現在的眼觀來看并不是很完善的,但在當時他的思想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工人工資的提高。我們不可用苛刻的標準去評判他,因為他受到了當時時代的制約,總之,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在當時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對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和實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學管理是 文化 的產物,反過來又使其文明成為一個在工業、社會和政治方面充滿活力的成人。可以說,泰勒無愧于“科學管理之父”的稱號!
關于管理學的讀書筆記篇三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特地從 *** 上查找了該書作者的生平簡介,百度 百科 上的資料顯示曾仕強教授真的專注于“中國式管理行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還對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有著很深刻的理解與闡釋,間或地出現荀子之類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類的道家之流,彰顯了筆者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前言中,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他認為盡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顯的成就,但是中國仍然將在政治上統一世界,并且帶來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歡和欣賞曾老師這種自傲驕傲的口氣開場,帶我很有底氣地閱讀下去。中國式管理,應用了易經中的道理,充分體現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自然規律,來合理運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人事現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中國式管理又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國人都有著“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著獨善其身,達者兼計天下”的積極而樂觀的態度相互結合補充。當中國只局限于黃河谷地之時,傳統的 中國式管理便已充分發揮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篤定,中國式的管理歷經幾千年的考驗而不衰,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書上提到說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用推、拖、拉來解決問題,以化解代替解決,務求盡量減少后遺癥。這讓我想起了“化干戈為玉帛這句話”。 太極拳 的動作無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組成各種花樣,以求在動態中維持平衡,而立于不敗之地,著推、拖、拉在我看來就是借力打力,在緊要關頭爭取緩沖時間,也是太極陰陽交接處的那條線。這并不是鼓勵大家用陰奉陽違,恰到好處地使用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銳的矛盾,緩和大家的情緒,點到為止,不偏不倚。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 *** 能夠有效地推動企業長久的發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環境下,曾老師的源于中國古典管理哲學,具有本土化性質管理行為的中國式管理能為中國企業大力來新的驚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過程和管理目標描述了中國式管理的理論支撐與管理特點。其堅持辯證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學中用,運用中庸之道,在強調原則的前提下,變通地進行靈活的管理也是中國現代企業所需要的。
中國人把“推、拖、拉到沒有解決問題”稱為“圓滑”,這樣的結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問題圓滿化解掉”稱為“圓通”,這樣的結果但然人人都喜歡。國人都是喜歡圓通而厭惡圓滑的,同樣的手段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換干戈為玉帛才是皆大歡喜的管理方式。
書上還有一些觀點深得我心,讓我不禁反復翻閱細細體味。這就是中國人擅長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來代替“二選一”。莊子說:“萬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毀。一切事物,若是從通體來看,既沒有完
成,也沒有毀壞,都復歸于一個整體。”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為二以后,不要二中選一,因為二選一的結果往往是趨于極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個道理認成天經地義,像孔子那無可無不可的話不敢說出口。認定一條道理順著往下去推,就成了極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師上課時講到的頭腦風暴法一樣,更好的方案并不是一個人的主意,而是將所有的好點子融合成一個絕妙的方案。二選一其實是形而上學的觀點,不符合辨證思想,更不符合咱們中國的陰陽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處。
無為的領導精神也是我從書中學到的一種管理方式。提起無為,大家就會想起老子,因為老子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當然,這里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為而不爭”,是無為的態度,無欲的心境記憶虛靜的狀態來達到無為的管理。這的確,無為不是一種具體的行為,如果一家企業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規范制度,分工明確的指揮,領導人無須有所作為,企業的工作也是能夠井然有序地開展的。上司無事,大家才有時間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無欲,大家便樸素過日子。這樣的無為才是一個團隊甚至一家企業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許多觀點引起我的共鳴。例如“以不變應萬變”是管理的更高智慧,“持經達變”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實實在在。這句話完全應和了“ 縱橫不出方圓,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持經達變更是符合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 論。很多時候,中國人更喜歡講道理而不是條條框框來強加于人,西方國家傾向于法律法規的透明化、臺面化,將一切請勿都要用法律包裝起來,一點都不近人情,而國人講求衡情論理,不死守法律條文。就像臺灣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難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爐后才執行嗎?行政院明知無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經不合時宜,仍然天天上班,辦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無法”。這沒什么不對的,準確把握隨機應變,而不是投機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為一了。
中國式的管理行為,將起來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國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頗為不同。中國人主張以柔克剛,先禮后兵,繼舊開新,生生不息,無一不和水有關系呢。曾老師的中國式管理行為真真是中國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智慧,讀起來既不晦澀難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紀的中國既要順勢而為,又要逆流而上,這需要我們作一番思考。
關于管理學的讀書筆記相關 文章 :
1. 有關管理讀書心得3篇
2. 讀管理學類書籍有感
3. 有關管理讀書心得體會3篇
4. 閱讀管理類書籍有感
5. 教育管理讀書心得3篇
測繪資質管理辦法
測繪資質管理辦法有以下內容:
第①條為了加強對測繪資質的監督管理,規范測繪資質許可行為,維護測繪市場秩序,促進測繪行業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制定本規定。
第②條從事測繪活動的單位,應當依法申請取得《測繪資質證書》,并在測繪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從事測繪活動。
第③條國家測繪局負責全國測繪資質的統一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 *** 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測繪資質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④條測繪資質分為甲、乙、丙、丁四級。測繪資質的業務范圍劃分為:大地測量、測繪航空攝影、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地籍測繪、房產測繪、行政區域界線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海洋測繪、地圖編制、導航電子地圖制作、互聯網地圖服務。測繪資質各個業務范圍的等級劃分及其考核條件由《測繪資質分級標準》規定。
為進一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等,新修改的《測繪資質管理辦法》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拓展資料:資質要求有哪些?
(一)具有企業或者事業單位法人資格;
(二)有與申請從事測繪活動相適應的技術人員;
(三)有與申請從事測繪活動相適應的儀器設備;
(四)有健全的技術、質量確保體系和測繪成果及資料檔案管理制度;
(五)有與申請從事測繪活動相適應的保密管理制度及設施;
(六)有滿足測繪活動需要的辦公場所。
法律依據:《測繪資質管理辦法》之一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測繪活動的單位,應當依照本辦法的規定取得測繪資質證書,并在測繪資質等級許可的專業類別和作業限制范圍內從事測繪活動。
測繪資質申請需要什么條件?
基本條件:合法合規的公司主體,對于公司名稱原則上無特殊限制,對于公司類型是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全民所有制,合伙企業等。對申報測繪資質的公司主體的出資形式有明確界定,目前只能是內資公司。
《測繪資質管理規定》第十條申請晉升測繪資質等級的單位,應當提交下列材料的原件掃描件:
(一)符合要求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份證,畢業證書與測繪及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工作年限證明材料或者任職資格證書,勞動合同,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等材料;
(二)符合要求的儀器設備所有權證明及省級以上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測繪儀器檢定單位出具的檢定證書。
擴展資料:
《測繪資質管理規定》之一條為了加強對測繪資質的監督管理,規范測繪資質行政許可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從事測繪活動的單位,應當依法取得測繪資質證書,并在測繪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從事測繪活動。
第三條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負責全國測繪資質的統一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 *** 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測繪資質的監督管理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測繪資質管理規定
管理學原理筆記
之一章管理與管理學
之一節管理的含義
一、管理的定義
管理活動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從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轄”、“處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對一定范圍的人員及事務進行安排和處理。但是這種字面的解釋是不可能嚴格地表達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義的。關于管理的定義,至今仍未得到公認和統一。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對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
美國管理學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認為“管理就是決策。”①
當前,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各國的一些管理學著作或管理教科書中,也對管理有不同的定義,如:
“管理就是由一個或者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活動。”-小詹姆斯·H·唐納利等:《管理學基礎》
“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控制等活動的過程。”③
“管理是籌劃、組織和控制一個組織或一組人的工作。”④
“給管理下一個廣義而又切實可行的定義,可把它看成是這樣的一種活動,即它發揮某些職能,以便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質資源,來實現某個目標。”⑤
“管理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⑥
我國的一些文獻或教科書中也給管理下了一些定義,如:
“管理就是指由專門機構和人員進行的控制人和組織的行為使之趨向預定目標的技術、科學和活動。⑦
“管理是管理者為使客觀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相應的方式所進行的活動。”⑧
上述定義可以說是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義,或者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屬性。本書認為對“管理”作如下定義能夠全面概括管理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即: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使別人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學研究的特點、范圍和內容,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種社會現象或文化現象。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會有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種社會現象或稱文化現象。從科學的定義上講,存在管理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
1.必須是兩個人以上的集體活動,包括生產的、行政的??等活動。
2.有一致認可的、自覺的目標。
(二)管理的“載體”就是“組織”。
前面講過,管理活動在人類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而且從前面的論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組織之中。正因為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著組織,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為一定目標而進行協作活動的集體就形成了組織:“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①有效的協作需要有組織,需要在組織中實施管理。社會生活中各種組織的具體形式雖因其社會功能的不同而會有差異,但構成組織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組織內部,一般包括五個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體和客體;物和技術——管理的客體、手段和條件;機構——實質反映管理的分工關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據,同時也是管理的客體;目的——宗旨,表明為什么要有這個組織,它的含義比目標更廣泛。
組織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活動必然要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組織還包括九個外部要素:
(1)行業,包括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和相關行業的狀況;
(2)原材料供應基地;
(3)人力資源;
(4)資金資源;
(5)市場;
(6)技術;
(7)政治經濟形勢;
(8) *** ;
(9)社會文化。
因此,一個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既要具備五個基本的內部要素,又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管理就是在這樣的組織中,由一個或者若干人通過行使各種管理職能,使組織中以人為主體的各種要素的合理配置,從而達到實現組織目標而進行的活動,這一點對于任何性質、任何類型的組織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三)管理的任務、職能、層次。
管理作為一項工作的任務就是設計和維持一種體系,使在這一體系 *** 同工作的人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等),去實現他們既定的目標。管理活動是通過人來進行的,人是進行管理活動的主體,因此把執行管理任務的人統稱為“管理人員”、“管理者”(managera1 people)。管理的任務當然也就是管理人員的任務。這里所說的管理人員, 沒有主管領導( executive) 、行政人員(administrator),以及基層領導者(supervisor)這些等級之分。雖然這些管理人員可能因為各自所處的組織類型和所進行的具體工作不同而處于不同的地位和級別,擔任不同的管理職務,擁有不同的權力范圍,擔負不同的責任;但是他們的任務都是相同的,都必須為組織及其所有成員創造和保持一種環境,使人們在其中可以發揮自己的更大才能,通過努力去實現組織目標。這是管理人員共同的任務,他們的工作比組織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我們將這個意義上的管理人員統稱為“主管人員”(manager)。例如在一個工廠中,不論是廠長還是車間主任、科長、班組長等,都屬主管人員之列。
管理作為一個過程,管理者在其中要發揮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職能,也就是通常說的管理職能。對管理的職能,國外有多種劃分 *** ,早期的管理理論一般認為,管理有計劃、執行、控制三大基本職能。法國的法約爾認為,管理有五大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美國的古利克提出,管理有七項職能,即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預算。結合我國管理活動的實踐,我們傾向于美國管理學家孔茨的觀點,即管理包括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和領導、控制五項職能。關于具體的內容,將在以后各篇章中詳細論述。
管理和管理人員的基本職能是相同的,即包括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與領導、控制。但由于主管人員在組織中所處的層次不同,他們在執行這些職能時也就各有側重。組織中的主管人員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即上層主管(topmanager)、中層主管(middle maneger)和基層主管(first linemanager 或supervisor),如圖1—1 所示,根據所處的不同層次,他們將各有側重地執行其職能。
*(四)管理的核心是處理各種人際關系(07簡答:如何理解?)。
管理不是個人的活動,它是在一定的組織中實施的。對主管人員來講,管理是要在其職責范圍內協調下屬人員的行為,是要讓別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組織目標的活動。組織中的任何事都是由人來傳達和處理的,所以主管人員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實際上也是管人,管理活動自始至終,在每一個環節上都是與人打交道的,因此說管理的核心是處理組織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包括主管人員與下屬之間的關系,這是各種人際關系的主導與核心:組織內的一般成員之間的關系,即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在組織中大量存在,它直接表現為組織的社會氣氛;群體之間的關系,群體是組
織內部的團體,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正式團體是指組織內按專業分工所劃分的各個部門,而非正式團體則是指正式團體的一些成員為某種共同的感情或需要而形成的一種無形的團體,要重視非正式團體的作用,處理好它們之間與正式團體之間的關系。
(五)管理者的角色。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F·德魯克(Peter F.Drucker)1955 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manager)的概念,這一概念有助于我們對管理含義的理解。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是通過各級管理者體現出來的。所以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大體上分三類:
1.管理一個組織(managing a business),求得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必須:
(1)確定該組織是干什么的,應該有什么目標,如何采取積極措施實現目標;
(2)求得組織的更大效益;
(3)“為社會服務”和“創造顧客”。
2.管理管理者(managing manager)。組織的上、中、下三個層次中,人人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因此必須:
(1)確保下級的設想、意愿、努力能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2)培養集體合作的精神;
(3)培訓下級;
(4)建立健全組織結構。
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 workers & work)。因此要認識到兩個假設前提:
(1)關于工作,其性質是不斷急劇變動的,既有體力勞動,又有腦力勞動,后者的比例會越來越大;
(2)關于人,要正確認識到“個體差異、完整的人、行為有因、人的尊嚴”對于處理各級各類人員相互關系的重要性。
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處理好人際關系。
第二節管理的性質
管理,從它最基本的意義來看,一是組織勞動;二是指揮、監督勞動,即具有同生產力社會化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和同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管理的二重性。從管理活動過程的要求來看,既要遵循管理過程中客觀規律的科學性要求,又要體現靈活協調的藝術性要求,這就是管理所具有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一、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管理問題的基本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①“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獨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這就是說,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有許多人進行協作勞動而產生的,是由生產社會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條件下進行的,必然使得管理的環境、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的方式等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因此,
它具有同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這兩方面的屬性就是管理的二重性。
學習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對我們學習和理解管理學、認識我國的管理問題、探索管理活動的規律以及運用管理原理來指導實踐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我們遵循管理二重性的要求,認真總結我國歷史上以及新中國建立50多年來管理的經驗教訓,繼承和發展我國已有的科學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論的;同時注意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論、技術和 *** ,采取有批判的吸收的態度和方針,根據我國的國情,融匯提煉,為我所用,成為我國管理科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任何一種管理 *** ,管理技術和手段的出現總是有其時代背景的,也就是說,它是同生產力水平社會條件及其他一切情況相適應的。因此,在學習和運用某些管理理論、原理、技術和手段時,必須結合自己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實踐表明,不存在一個適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模式。
二、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06簡答)(科學性即規律性,藝術性即實踐性)
管理的科學性是管理作為一個活動過程,其間存在著一系列基本客觀規律。人們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通過從實踐中收集、歸納、檢測數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從中抽象總結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一般 *** 。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 *** 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理論和 *** 是否正確,是否行之有效,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 *** 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驗證和豐富。因此說,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 *** 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 *** 論。
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強調其實踐性,沒有實踐則無所謂藝術。在這里,所謂的“藝術”是指達到某種預期效果的“訣竅”。這就是說,僅憑停留在書本上的管理理論,或背誦原理和公式來進行管理活動是不能保證其成功的。主管人員必須在管理實踐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管理活動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強調管理活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和 *** 外,還要有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技巧和訣竅。
從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可知,有成效的管理藝術是以對它所依據的管理理論的理解為基礎的。因此,二者之間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如前所述,靠“背誦原理”來進行管理活動,必然是脫離或忽視現實情況的無效活動;而沒有掌握管理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主管人員,在進行管理時必然是靠碰運氣,靠直覺或過去的經驗辦事,很難找到對管理問題的可行的、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所以,管理的專業訓練不可能培訓出“成品”的主管人員,但卻是為通過實踐進一步培訓主管人員的一個良好的開端,它為培養出色的主管人員在理論知識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僅憑理論也不足以保證管理的成功,人們還必須懂得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它們,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他擔任某研究所所長和管理系統公司總經理期間,通過對大量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的人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的使用發現,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同管理上獲得的業績之間并無直接關系。他認為,如果學術成績能與事業上的成功相等,這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經理便就是一位神話中的人物了。
因此,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體。管理的這一特性,對于學習管理學和從事管理工作的主管人員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們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論的學習,又不忽視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地靈活運用,這一點,可以說是管理成功的一項重要保證。
第三節管理與環境
一.一般環境
一般環境也叫宏觀環境或社會大環境,主要指可能影響組織的廣泛的經濟環境、政治和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科技環境和全球化環境等。與具體環境相比,這些領域的變化對組織的環境影響都是相對間接的,但是管理者在執行其管理職能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
(一) 經濟環境是指組織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總體經濟狀況,包括消費者購買力、利息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社會總體價格水平等等都屬于經濟環境范疇。
(二) 政治和法律環境
(三) 社會文化環境
(四) 科技環境
(五) 全球化環境
二.具體環境
具體環境是指那些對管理者的決策和行動產生直接影響并與實現組織目標直接相關的因素。具體環境對每個組織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其中主要包括顧客、供應商、競爭者以及其它一些具體環境因素。
(一) 顧客
(二) 供應商
(三) 競爭者
(四) 其他因素
三.組織與環境的關系
環境的不確定性:復雜程度和變化程度四種狀況
第四節管理學的特點和內容和學習 ***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 *** 的科學。管理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始于近代。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管理活動內容的日益豐富,管理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和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這就為全面地、系統地研究管理活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和一般 *** 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基礎,從而使管理學的研究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
一、管理學的特點
一般說來,管理學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一般性。管理學作為一般管理學,它區別于其他種種專門管理學,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動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礎理論學科,其他各類專門管理,都需要管理學的原理作為基礎來加以學習和研究。管理學是各門具體的或專門的管理學科的共同基礎。
(二)多科性,或綜合性。管理學的綜合性表現為:在內容上,它需要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組織的管理活動中概括和抽象出對各門具體管理學科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思想、原理和 *** ;在 *** 上,它需要綜合運用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來研究管理活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規律和一般 *** 。管理活動是很復雜的活動,影響這一活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除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基本因素外,還有一些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會、心理等等社會性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工作,必須考慮到組織內部和組織外部的多種錯綜復雜的因素,利用經濟學、數學、生產力經濟學、工程技術學。心理學、生理學、仿真學、行為科學等的研究成果和運籌學、系統工程、信息論、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等最新成就,對管理進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預測,從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論,并用以指導管理的實際工作。所以從管理學與許多學科相互關系來看,可以說,管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但從它又要綜合利用上述多種學科的成果,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來看,它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三)歷史性。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實踐和歷史的產物,管理學尤其如是。管理學是對前人管理實踐、經驗和管理思想、理論的總結、揚棄和發展。割斷歷史,不了解管理歷史發展和前人對管理經驗的理論總結,不進行歷史考察,就很難理解建立管理學的依據。
(四)實用性,或實踐性。管理學是為管理者提供從事管理的有用的理論、原則和 *** 的實用性學科。管理的實踐性表現為它具有可行性,而它的可行性標準是通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加以衡量的。因此,管理學又是一門實用學科,只有把管理理論同管理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這門學科的作用。也就是說,管理學有它的一般規律,但一定要結合實際,既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又要研究總結我國自己的經驗,才能形成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
二、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和范圍
根據管理的性質和管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特點,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大體上有這樣三個側重點:
(一)從管理的二重性出發,著重從三個方面研究管理學。
1.生產力方面。管理學主要研究生產力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即合理組織生產力的問題。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組織中的人、財、物,使各要素充分發揮作用的問題;研究如何根據組織目標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種資源,以求得更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問題。
2.生產關系方面。管理學主要研究如何正確處理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組織機構以及各種管理體制等問題;研究如何激勵組織內成員,從而更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組織目標而服務。
3.上層建筑方面。管理學主要研究如何使組織內部環境與其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問題;研究如何使組織的規章制度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上層建筑保持一致的問題,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二)著重從歷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實踐,思想、理論的形成、演變、發展,知古鑒今。
(三)著重從管理者出發研究管理過程,主要有:
1.管理活動中有哪些職能;
2.執行這些職能涉及組織中的哪些要素;
3.在執行各項職能中應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 *** 、程序、技術;
4.執行職能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阻力;
5.如何克服這些障礙、阻力。
本書的研究內容以第(三)點為主,但從總體上看,也顧及第(一)點和第(二)點。
三、學習管理學的重要性
(一) 管理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學習管理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進步決定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從而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但是,僅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沒有先進的管理水平,沒有相應的管理科學的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無法得到推廣和有效運用的。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還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因此,在當代,人們普遍認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科學是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缺一不可。這一點,已為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所證明。還有人認為,管理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與科學和技術三足鼎立。國外的社會學者一般認為,19 世紀時經濟學家特別受歡迎,而20 世紀40 年代以后,卻是管理人才的天下了。這些都表明管理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很大的作用。
當前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固然落后,但我們的管理水平則更加落后。20世紀90年代初據日本某些經濟學家的估計,我國工業從某些部門的情況來看,在技術上相當于日本70 年代的水平,落后于日本十多年。但是在管理上我們只相當于日本60 年代的水平,落后了二十多年。這種估計不一定十分準確,但是不能不承認我們管理水平比技術水平相對落后這個客觀事實。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從國外引進了不少新設備、新技術,但是往往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工藝技術總是達不到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或者不能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其原因主要不是掌握不了生產技術,而是由于協作不好,組織管理水平跟不上。特別是引進工作中的盲目重復,不分輕重緩急,不從實際出發,造成大量資財浪費,更是直接由于管理水平的落后所致。因此,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各方面的進步,提高管理水平是當務之急。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二) 學習管理學是提高各級主管人員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們知道,管理知識總的來講是來源于經驗的,這個經驗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主管人員在親身的管理實踐中獲得的,而間接經驗則是通過各種方式學習他人的經驗獲得的。主管人員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關鍵就在于把這兩種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而管理學的學習正是獲得他人的成功經驗的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徑。用較短的時間掌握必要的管理基本理論和 *** ,然后在實踐中因地制宜地運用這些知識來指導自己的工作,與過去那種完全憑權威、憑直覺和自己摸索出零散經驗進行管理的方式相比,往往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未來的社會更需要管理。
管理是人類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隨著未來社會共同勞動的規模日益擴大,勞動分工協作更加精細,社會化大生產日趨復雜,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這樣兩個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術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已經沖擊到我們的身邊,全新的技術,高速度的發展必將需要一套更科學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術、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比起過去和現在,未來的管理在未來的社會中將處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 ***
一
管理學概論筆記
管理學的定義和性質
管理是人類組織群體,組織社會活動的一個最基本的手段,大至一個國家,小至兩人組成的群體,無論進行何種社會活動,都離不開管理。人們之所以組成群體,是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是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更有意義。但是,所提的協同行為要求步調一致,這樣協同行為就是管理。
管理的職能
管理職能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通過他人或與他人一起完成工作目標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管理的職能可以劃分為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四個方面。
管理學的發展
從管理理論發展的歷史及內容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古典管理理論、人際關系理論和現代管理理論。
Taylor的科學管理
①管理職能與作業職能的分離
Taylor認為,要提高生產效率,必須實行管理職能與作業職能的分離。管理職能的主要任務是: 1.進行調查研究,為定額和操作 *** 提供科學的依據;2.制定有科學依據的工作定額和標準化的操作 *** 、工具; 3.擬訂計劃并下令實施; 4.將標準和計劃與實際情況進行比較以便進行有效的控制。而工人不能自己選擇工作內容和工作 *** ,他必須服從管理人員的命令和安排。
②實行管理科學化
Taylor認為,要用科學的 *** 來代替粗略的行為估計,即用精確的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來代替過去的個人判斷,一切管理問題都應當……
1.工作定額制度
2.“之一流工人”制度
3.激勵性付酬制度
4.標準化制度
5.例外管理制度
③管理的實質是發展生產力
科學管理的實質是一次思想革命
科學管理就是要在勞資雙方的思想上來一次大革命,使雙方不再把盈余的分配看作是頭等大事,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增加盈余上來,使盈余量到雙方不再為如何分配而爭吵。這一管理思想的實質,就是發展生產力。
Fayol的14條管理原則
①強調人際關系的原則
1.個體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2.公平
3.人事穩定
4.首創精神
5.團結
②強調生產效率的原則
③強調行政管理的原則
1.權利與責任
2.紀律
3.統一命令
4.統一指揮
5.集權和分權
6.等級層次
7.報酬
8.秩序
5條改進動作的原則
1.盡量減少動作的種類、數量和方向變化,縮短動作長度;
2.力求減少動作引起的疲勞;
3.讓動作習慣而自然;
4.各種動作建有一定標準,并在事前給予正確的教育;
5.充分注意改進提高產品質量的動作。
Gantt橫道圖
他用線條把工作的次序、時間、數量、由誰來完成等明確地表示出來,從而提高了工作的計劃性。
創業是個人——不管是獨資的還是一個組織內部——追蹤和捕捉機會的過程,這個過程與其當時控制的資源無關。
創新管理是指對創新活動的管理。
人、才、物是一個組織不可缺少的三大資源,物質資源的短缺仍將是組織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基礎。
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這四種職能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目標原則強調了目標的三個特點
①目標的突出特性
②能公開說明
③目標具有兩重性
目標的作用
1.指明管理方向
2.激發成員潛力
3.促進管理成效
4.完善管理基礎
目標的類型
外部的目標。
內部的目標
1.企業定位及其同競爭者的關系
2.員工的利益
3.投資者的利益
目標管理
所謂目標管理(MBO)就是管理“目標”,即依據目標進行管理。這就是P. Drucker 對目標管理的簡單解釋。
成果的評價
1.目標實施者自我評定個人成果
2.上級對評定工作的指導
3.考核評定小組的綜合評議
4.獎勵與總結
目標管理的任務
1.明確目標,并能具體化
2.明確目標次序
社會責任的體現
企業對社會公眾的責任
管理者受到的社會責任壓力
法律法規的壓力
成本的壓力
系統思想
戰略方面的行動
法律領域的行動
生產與運行方面的行動
營銷方面的行動
財會方面的行動
融資方面的行動
小結
社會責任是一個組織建立的需求基礎,企業也不例外。企業首先是一個社會組織,其次才是一個經濟組織。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管理者必須認識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并且以積極的工作態度讓企業承擔其社會責任。企業僅追求經濟績效是不夠的,還必須為社會利益作貢獻。企業參與社會活動以履行經濟上和法律上的義務,這僅僅是企業存在的社會基礎。企業的社會責任還包括具有追求對社會有益的貢獻和不損害社會利益的道德力量。對社會責任的兩種觀點: 古典觀認為管理的社會責任是使利潤更大化,社會經濟觀認為管理的責任不僅是追求利潤的更大化,還必須為保護和增加社會財富作貢獻。企業對社會企業對社會公眾的責任體現在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保障社會的繁榮和共同富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科技進步等方面。企業對 *** 的責任就是支持 *** 的公共事業,遵紀守法,做好實事。企業對投資者的責任就是實施其投資回報,不得有虛假和欺騙的行為,不應造成社會資源的損失。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就是保障員工利益,為員工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安全和衛生的環境。企業對顧客的責任就是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讓顧客滿意。企業對競爭者的責任就是公平、有序、不搞惡劣性競爭。有社會責任的管理行為應該具有系統的指導思想,能以社會利益的目標來整合戰略、法律、生產運作、營銷、財會、融資等方面的管理活動,從而實現企業的長期成功。企業的管理道德有四種不同的觀點: 功利觀、權利觀、公正理論觀和社會契約整合理論。
小結
計劃工作的首位性和滲透性決定了其在四大職能中的首要位置。計劃工作的作用體現在指明組織前進的方向、減少風險、提高效率和工作的有效性、支持控制活動等方面。計劃工作受到組織外部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和內部自身的條件的影響。計劃工作的程序包括: 明確組織定位、預測發展機會、定義計劃目標、明確前提條件、擬訂備擇方案、選擇方案、擬訂派生計劃和編制預算等八個步驟。對計劃工作計劃的結果——計劃方案的評價要從計劃工作和計劃方案的完美性特征進行考察,但也要評價計劃方案的實施對組織目標的貢獻程度。后者在定量發展困難時可進一步研究應用成本—效果分析 *** 。
決策問題概述
①決策問題的三個類型
1.戰略決策
2.管理決策
3.業務決策
4.決策方案
決策方案
建立目標,明確問題
小結
組織文化的概念包括了: 行為準則、群體規范、主導性價值觀、哲學思維、游戲規則、技巧、思維和語言習慣、默契、一致性符號等。組織文化決定了組織價值觀以及在價值觀之下的組織行為。雖然所有的組織都有文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對組織成員都有同等程度的影響。組織成員對組織的基本價值觀的接受程度和承受程度越大,說明組織文化的影響越強。
文化差異是當今世界發展中管理者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由于跨文化組織的越來越普通,管理者必須直面文化差異給他們工作帶來的麻煩。Hofstede提出的識別民族文化的四大維度,即: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利差異;權力差異;不確定性規避;生活的數量與質量。這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差異并改善其管理活動。
小結
組織的穩定是相對的,變革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組織幾乎是不存在的。組織變革的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外,企業的自身年齡和規模的變化是導致組織及其結構變革的更為直接的原因,而且存在一定的演變和變革的規律性,不同的組織成長階段會碰到不同的危機和相應的變革方向。組織變革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和提高效率;組織變革的原因兩大方面。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趨勢是從剛到柔,從機械式組織走向有機式組織。
計劃工作程序
明確組織定位
認識發展機會
成員對群體的依賴
群體的規模
其他因素
群體沖突
引起沖突的主要原因有: 1.人員的品質 2.爭奪資源 3.價值沖突 4.角色不同 5.爭奪權利 6.責任不清 7.價值差異 8.組織變革 9.組織風氣 10.年齡或性別差異 11.信息溝通智障 12.獎勵不公平。
小結
人的行為是千差萬別的,但有其一定的規律。Kurt Lewin 提出的公式表明,人的行為受到其個體本身的“內在因素”和其周圍環境的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領導行為要能夠控制和預測組織成員的行為,必須把研究和掌握人的行為規律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
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所支配的,而動機則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于是,組織的管理者必須研究圍繞著需要、動機以及人的行為等一系列的激勵理論。由于人類個體不是單純在組織中發生作用的。管理者必須對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有一定的研究。要研究和借助群體規范、群體壓力、從眾行為、群體凝聚力、群體沖突等組織中影響群體行為的各類因素為實現組織目標服務。對組織中正式群體行為的研究主要以作用(描述、分派、接受)、沖突(分派、接受、人)和壓力為重點內容。
自然消退
逃避是一個過程
懲罰
懲罰是帶有強制性、威脅性的結果。
小結
激勵問題是領導職能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可借鑒的激勵理論大致分為四種類型。
內容型激勵理論
過程型激勵理論
強化理論
綜合型激勵理論
古典領導特質理論
1. C.A.Gibb
2. R.M.Stogdill
3. F.E.Fiedler
現代領導特質理論
1. R.M.Stogdill
2. E.E.Ghiselli
美國的企業界認為,企業的領導者應具備十大條件:
1.合作精神
2.決策才能
3.組織能力
4.精于授權
5.善于應變
6.勇于負責
7.敢于求新
8.敢但風險
9.尊重他人
10.品德超人
日本的企業界則研究認為,企業的領導者應具備十項品德和十項能力:
1.使命感
2.責任感
3.信賴性
4.積極性
5.進取心
6.誠實
7.忍耐性
8.公平
9.熱情
10.勇氣
十項能力是:
1.思維決策能力
2.規劃能力
3.判斷能力
4.創造能力
5.洞察能力
6.勸說能力
7.對人理解能力
8.解決問題能力
9.培養下級能力
10.調動積極性能力
成功者的四種品質
1.智力。領導者的智力要比跟隨者高一些。
2.處事圓滑,視野開闊。領導者在情緒方面較他人更為圓熟,并且見多識廣,有范圍較廣的興趣、知識。
3.內在的激勵是取得成功的動力。一般講,領導者總想有所作為,當他們完成了一個目標時,又會尋找另一個目標。這種不斷進取、追求更高目標的動力,是成功的領導者所固有的,并不是靠別人激勵起來的。
4.關心和尊重他人。領導者能在各種環境下與他人和作進行富有成效的工作,能尊重他人,并且認識到想要完成目標任務就必須關心合作共事的所有成員。
領導的行為理論
小結
領導是一種行為和影響力,可以引導和激勵人們去實現組織目標,是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領導者是實施領導影響過程的人。領導者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須有被領導者跟隨。為此,領導的影響力可分為權利性的和非權利力性的兩大類,前者帶有強制性,而后者則是自然形成的,有效領導的關鍵在于提高非權利性影響力。
領導特質理論認為,領導是一種動態過程,領導者的特質和特性是在這一動態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可以通過訓練和培養造就。領導行為理論的研究提高高效率的領導者與低效率的領導者在領導行為方面有差異。領導行為模式的研究分為兩大類,一類研究領導行為的傾向,即傾向于抓工作還是關心人;另一類研究領導作風,是民主的或專制的。領導權變理論則強調“協調”,其指導思想是領導者越使自己的領導行為類型與所處的環境狀況和領導者的需求相一致,就越能有效地實現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領導班子的合理結構是影響組織領導者能否人盡其才、發揮集體力量的保證,其結構包括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職能結構、素質結構和專業結構。
小結
管理溝通是組織管理者制定決策、貫徹決策方案的重要基礎。也是管理者能否成為領導者的重要因素。組織好組織內的人際溝通,必須以把握好溝通過程的六個要素為前提。組織內的人際溝通有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前者為通過正式的組織程序所進行的溝通,后者為不按正規的組織程序、隸屬關系、等級系列而進行的溝通。兩種類型的溝通各有利弊,領導者在運用時可取長補短。
人際溝通中必然會存在各種障礙,主要來自于理解不一、信息本身以及環境干擾等方面。人際溝通的障礙會影響管理者意圖的貫徹,影響判斷決策時信息的搜索(包括質量和數量),影響組織內成員的團結和組織健康地發展。改善人際溝通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須關注和親自操作的一件事,要力求溝通的信息表達準確、溝通的雙方精力集中。作為領導者在溝通中要不斷變換自己的身份、保持和創造良好的溝通氣氛,使制定決策不易失誤,實施決策正確順利,從而有效地行使領導職能,達成組織目標。
小結
管理者要對組織進行有效地控制,必須了解控制工作可以控制的因素,規劃出某項控制活動所需的最合理的控制因素組合,運用合理的控制手段,達到控制的目標。建立起組織良好的控制體系進行控制工作是最關鍵的。
1. 控制工作常常努力集中在下列這些方面中的一個;人員、財務、作業、信息和組織的整體效績,也可以是某幾個方面的的組合。
2.常用的控制 *** 是: 預算控制、財務比率控制、審核控制、統計和圖表控制。
3. 一個有效的控制系統應該是信息系統準確的、經濟的、適度控制的、強制例外的,并且控制的標準是全面的。而且,有效的控制系統還能指明糾正問題的方向。
4. 控制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當控制使人們的行為偏離組織的方向時會產生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