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如今大家捧起手機,一定常常刷到如下這類短視頻:弄幾個名人的動圖或視頻,配寥寥幾句畫外音,短短幾十秒,或熬制心靈雞湯,或輸出“驚人之語”,整得煞有介事。可若細究,要么當事人壓根兒沒說過這話,要么是東拼西湊、時空錯位,語義曲解,連名人自己聽到都要愕然。有的甚至為了制造沖突不惜“拉郎配”,鬧出不少“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本就是很多自媒體愛用的路數,而隨著短視頻爆火,這套操作更是花式升級。其造假成本極低,名人圖片視頻隨意扒取,文字描述無所謂真相與邏輯,只要夠 *** 夠吸睛夠引流,便借助軟件一鍵合成、一鍵即發。手法雖然足夠拙劣,但必須承認,其迷惑性很強。依托于業內專家或知名人士的高階頭銜和社會認可,它們營造出一種權威發聲的場景,加持著本不存在的“信任度”。與此同時,這類短視頻關聯的往往是當下輿論場的熱點爭議點,本就莫衷一是,一有“名人發聲”,大家很容易掉進一些人蓄意制造的“傳播陷阱”之中。
借助“名人效應”,大量謠言的傳播指數激增,甚至還會在所謂“沖突”下,在某一群體、某一領域形成負面輿情,嚴重損害公共利益。而驚人的“破壞力”背后,卻是極低的造假成本,以至于以此為生的自媒體如過江之鯽。對此,目前的整治措施大多是教育、監督、封禁,形成了一定威懾,但這樣的處罰力度相對于造謠的惡劣影響與賬號的超高收益,實在偏弱偏輕。更有一些投機者見招拆招,這邊剛關停那邊又注冊,換個“馬甲”再出山,依然賺得盆滿缽滿,無形中消解了治理效果。
強“蹭”名人熱度造謠傳謠,決非簡單的侵犯形象權、名譽權問題,更已成為涉及信息傳播、 *** 管理的公共問題。一方面,應當加大對相關賬號和人員的處罰力度,不能一禁了事,還要倒查從中獲利多少,造成多大影響,是否進入黑名單等等,令其為自身行為付出應有代價。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治理框架,夯實管理鏈條。比如進一步將監管前移,明晰圖文不符的裁定標準,督促各平臺進行常態化清理,無論是引入技術識別,還是加大人工抽查,只有破除“沒底線=有流量”的迷思,將管理責任落實到每一條短視頻,才能破除作惡發財之風,推動 *** 生態更加清朗。
*** 空間無遠弗屆,但不是無法無天造謠傳謠之地。面對海量資訊,大家也要多幾分清醒和理性,切忌人云亦云、情緒宣泄。如是,方能少交點“情緒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