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大連黃渤海海洋測繪資質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大連海天測繪有限公司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目錄一覽:
- 1、大連海洋大學渤海校區
- 2、青島開海日期2022
- 3、黃海是中國領海嗎?還是只有部分是中國領海?我查了好久沒有確定答案。我需要一個官方認定認可的答案。有
- 4、南海晚新生代地層結構特征、沉積厚度及沉積模式
- 5、黃渤海區對蝦親蝦資源管理暫行規定(1997修訂)
- 6、煙臺黃渤海新區是開發區嗎
大連海洋大學渤海校區
大連海洋大學渤海校區是國家海洋局與遼寧省人民 *** 共同建設高校、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中俄交通大學校長聯盟、全國高校海洋類學術期刊聯盟理事單位。
教學、科研使用海域面積6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6個。
師資力量: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學校有專任教師86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414人。目前,有“雙聘院士”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務院水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86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大連海洋大學
青島開海日期2022
2022年山東開海時間為9月1日12時
據了解,我國從1995年開始在黃渤海區實行伏季休漁制度,今年也是黃渤海區執行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第27年。
黃海是中國領海嗎?還是只有部分是中國領海?我查了好久沒有確定答案。我需要一個官方認定認可的答案。有
領海是一個復雜的概念。
在最基本的角度上,就是國家海岸線向外12海里為領海——這個來自于殖民時代的大炮射程。
但是海岸線是曲折的,有的時候,兩個國家之間的距離要小于12海里的兩倍,這時候,除了另有約定,就是按中線分割。
黃海,是我國對東部一個海域的稱謂,是大陸架近海,豐富的河流帶來泥沙,讓海洋呈現黃色。站在旅順口老鐵山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黃渤海分界線,一半發黃,一半發青。周邊是我國山東半島、我國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南北方)、我國江蘇等地,東部面向太平洋。
因為黃海的主要部分寬度大大超過24海里,所以除了中國和朝鮮(南北方)都有領海,中間還有專屬經濟區和公海。
南海晚新生代地層結構特征、沉積厚度及沉積模式
邱燕1 劉建華2 陳泓君1
(1.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廣州 510760;2.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杭州 310012)
之一作者簡介:邱燕,女,博士,教授級高工,從事石油地質與海洋地質研究,已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摘要 本文綜合地震、鉆井及區域地質資料,通過分析地震相參數等,研究南海晚新生代(E3—Q)地層結構特征和沉積厚度變化,建立了晚新生代沉積模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為南海油氣的進一步勘探開發提供有效的基礎資料。
關鍵詞 南海 晚新生代地層 結構特征 沉積厚度 沉積模式
1 前言
南海新生代沉積盆地數量眾多,分布范圍廣,沉積厚度大,其豐富的油氣資源早已為世人所矚目。1978~2004年間,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完成了大量的多道地震、重、磁等綜合地球物理調查。勘探實踐已證實,在這些新生代沉積盆地中,晚新生代(E3—Q)地層是油氣的主要勘探目的層。多年來,前人對諸盆地的構造特征以及油氣地質條件等已做了深入的研究(劉寶明,金慶煥,1997;鐘建強,黃慈流,詹文歡等,1994;Prell W L,Wang P X,Blum P,et al.,1999)。本文著眼于油氣勘探的實際應用,進一步研究南海晚新生代地層的結構特征、沉積厚度特征以及沉積模式,為南海的油氣勘探部署提供新的參考依據。
2 地震地層及結構特征
南海東、西部晚新生代(E3—Q)地層發育程度、地震界面劃分和地層內部結構有所不同,本文以117°E為界,將南海晚新生代地層分東部和西部逐一討論。
2.1 南海東部地震地層特征及其地質屬性
在南海東部新生代地層中識別出4個主要的反射界面,自上而下依次為:T1,T2,T4,和Tg(圖1、2、3)。它們具有不同特征,屬于不同地質年代的區域不整合面,其反射特征如下:
圖1 南海東部北段地震反射剖面
Fig.1 Sei *** ic throug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South China Sea
圖2 南海東部南段地震反射剖面
Fig.2 Sei *** ic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South China Sea
圖3 馬尼拉海溝地震反射剖面
Fig.3 Sei *** ic through the Manila trench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1:上新統底界,由1~2個強相位組成,視頻率高,連續性好,在全區均可追蹤。
T2:上中新統底界,由數個強相位組成,視頻率高,連續性好,分布廣,全區均可追蹤。界面上、下反射波層次較密集,能量比較強。
T4:中新統底界,由1~2個強相位組成,視頻率較上部界面反射波低,基本連續。該界面上、下地震反射波特征有較大差異,其上反射波能量強、視頻率高,連續性好,層次密集;其下反射波能量弱、視頻率較低,反射層次起伏較明顯。
Tg:基底反射波,也是漸新統底界。本區大部地區為深海盆沉積,因而缺乏漸新統以下的沉積層。Tg由數個強相位組成,能量特別強,視頻率較低,連續性好,在全區基本可以追蹤。但是在局部海域,由于海底地形傾角大,水深較淺,多次波發育,使界面變得模糊不清。產狀有明顯起伏,受斷裂作用強烈,屬新生界基底面反射波。
根據區域地層資料和ODP184航次等站位資料(Prell等,1999),將地震反射層自上而下劃分為A(海底—T1)、B(T1—T2)、C(T3—T4)、D(T4—Tg)四套地震層序。分別代表上新統—第四系、上中新統、中-下中新統和漸新統。A、B、C三層序特征相似,主要為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反映深水環境中的細粒沉積。D層序(漸新統)以中-強振幅、連續地震相為主,為淺海至半深海沉積。
2.2 南海西部地震地層特征及其地質屬性
在南海西部晚新生代地層中識別出T1,T2,T3和T4四個地震反射界面(圖4、5),屬于不同地質年代的區域不整合面,其反射特征如下。
圖4 南海西部萬安盆地地震剖面
①“臺”狀地震相;②“S”形前積地震相;③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④中-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
Fig.4 A sei *** ic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①“Platform”sei *** ic facies;②“Sigmoid”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③feeble amplitude and low-continuum sei *** ic facies;④middle-low amplitude sei *** ic facies
T1:第四系底界,為平直的反射波,具高頻、穩定、強振幅、高連續雙相位等特征,與上下層序為整合接觸,全區可以追蹤。
T2:上新統底界,反射特征南北差異較大。北部一般表現為中頻、中-強振幅、連續雙相位反射,局部為反射振幅較弱的中連續單相位反射。
T3:上中新統與中中新統的分界,一般由1~2個相位組成,多為波狀起伏的強反射面,連續性稍差,呈中頻、中-強振幅、中連續—連續反射。T3界面與下伏反射層組的接觸關系普遍存在明顯的削截現象,是區分上、下兩套具不同反射特征層組的分界。T3之下為一套已發生不同程度變形且明顯被斷層錯斷的反射層組,其上為一套水平或近水平、未變形或輕微變形、被斷層錯斷較少而且斷距較小的反射層組。
T4:為上、下第三系的分界。總體來說,T4反射波由2個相位組成,為低頻、中-強振幅、中連續反射,與上下層組一般為整合接觸,局部與上覆層為上超接觸。
圖5 南海北部陸坡西部地震剖面
①高頻中振幅連續地震相;②雜亂/蠕狀地震相;③席狀中-強低振幅中連續地震相
Fig.5 A sei *** ic through northern slo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①High frequency,middle amplitude and continuum sei *** ic facies;②Chaotic/squiggle sei *** ic facies;③Sheet drape middle-strong amplitude and middle continuum sei *** ic facies
T1,T2,T3和T4四個不整合界面將本區地震反射層自下而上劃分為A(海底-T1)、B(T1—T2)、C(T2—T3)、D(T3—T4)四套地震層序。分別代表上新統—第四系、上中新統、中中新統和下中新統—上漸新統。A層序主要為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反映低能環境中巖性較均一的沉積。B層序以陸架邊緣具有大型“S”形前積結構為特征(圖4),一般為淺海至陸坡、半深海沉積。C層序未經受強烈的后期構造變動,一般為濱-淺海至半深海沉積。本層序最為典型的特征是具有強振幅、連續性好的“臺狀”地震相(邱燕,1996),是碳酸鹽巖和生物礁的地震響應(圖6)。D層序由于受到后期較強烈的構造變動的影響,地震反射特征變化較大,振幅和連續性均不穩定,一般為濱-淺海或三角洲沉積。
圖6 南海西部萬安盆地地震剖面特征
(①丘狀地震相)
Fig.6 WA336 sei *** ic line through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①Mound sei *** 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2.3 地震相劃分及其特征
南海晚新生代地層地震相類型豐富,特征明顯。通過分析地震相中的振幅、視頻率、連續性、外部形態和內部幾何結構等參數,可推斷解釋晚新生代的沉積相與沉積環境。地震相劃分及其特征見表1。
表1 地震相劃分及主要特征 Table1 The partitions of the Sei *** ic Facies an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2.4 地層結構特征
根據地震相分析結果,識別出本區E3—Q沉積層結構類型主要有以下七種:
層狀碎屑巖結構類型:一般分布在構造活動較穩定區和離物源相對較遠的陸坡半深海區,各時代地層剖面上均有分布。以高頻中振幅連續地震相、中頻中振幅連續地震相等為特征。
塊狀碎屑巖結構類型:以中、粗粒砂巖為主,少量砂、礫巖,單層厚度大,呈塊狀,通常是在沉積速率較高的環境下形成的。以席狀中-強振幅中-低連續地震相、弱振幅低連續地震相等為特征。
濁積巖結構類型:僅分布在北部的中新統中下部和上新統底部,以及南部陸坡區局部地區。以雜亂/蠕狀地震相為特征。
滑塌堆積結構類型:分布局限,一般發育在北部和中、南部陸坡的坡腳處,以雜亂地震相為特征。
前積結構類型:在北部第四系下部和南部更新統地層中甚為發育。以“S”形前積地震相為特征。
碳酸鹽巖結構類型: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的沉積盆地中,主要集中在中中新統與上中新統層位(圖4,圖6),以“臺”狀地震相和丘狀地震相為特征。
3 沉積厚度
區內晚新生代(E3—Q)沉積厚度變化較大,總體呈南、北厚,中部薄,西部厚,東部薄的特征(圖7)。北部和東部沉積厚度等值線間隔較疏,地層厚度變化不大,一般為4000~6000m,但是北部偏西部位的沉積厚度達14000m;西部和西南部等值線間隔較密,延伸范圍也較大,沉積厚度一般為2000~8000m,局部最厚可超過12000m。東部沉積厚度一般為100~4000m,東部更大厚度達2500~3500m,大部分地區小于1000m。中央海盆沉積一般為1000m,沉積厚度變化緩慢,沉積環境開闊穩定。中部海山區沉積較薄,大多不足1000m。北部陸坡區由斷裂控制的地塹和地壘凹、凸構造相間排列。南部南沙群島一帶沉積厚度相對較薄,一般只有500~2000m。東部馬尼拉海溝分北、南兩段。北段位于深海盆北部的東端,走向近NNE向,沉積層為深海盆北部向東的延伸,故厚度較大,海溝西翼為2000~2500m,海溝軸部可達3000m以上。南段海溝走向近SN向,南端轉為NW向,沉積較薄,僅數百米。
北部、中部、東南部和南部都有面積較大的沉降中心,根據地震相分析,這些沉降中心同時又是各盆地的沉積中心。北部沉降中心的沉積厚度超過3000m,最厚大于5000m。西部沉降中心更大沉積厚度大于7000m,該區顯然受南海西緣斷裂的影響較大。南部的沉積層最厚,發育有三至四個沉降中心。各中心的更大厚度為3000~12000m。東部也有兩個沉積中心,其厚度分別為達2500m和3000m。南部NE走向的海槽區沉積厚度較大,厚度等值線密集。
沉積厚度分布特征表明,在南海實施進一步的油氣資源勘探,應將重點放在北部、南部和西部。
圖7 南海晚新生代(E3—Q)沉積等厚度圖
Fig.7 Isopach of the strata thickness from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4 沉積模式
依據上述分析和典型地震剖面解釋,結合國外相關資料,在南海海域晚新生代(E3—Q)沉積層中建立了兩種沉積模式:碎屑巖沉積模式和碳酸鹽巖沉積模式。其中,碎屑巖模式主要有三角洲相和濱海-淺海-半深海-深海碎屑巖相,碳酸鹽巖沉積模式則以碳酸鹽巖臺地發育為主(圖8,圖9)。
圖8 南海晚新生代濱、淺海-陸坡相模式
1—砂巖;2—砂質泥巖;3—泥灰巖;4—灰巖;5—泥巖;6—砂礫巖;7—分支河流;8—塌積巖
Fig.8 The deposit mode of littoral,neritic and slop fac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1—Sand stone;2—sand-mud stone;3—mud-limestone;4—limestone;5—mudstone;6—sand-conglomerate;7—distributary channel;8—slump stone
圖9 南海晚新生代半深海-深海相模式
Fig.9 The deposit model of bathyal and abyssal fac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南海北部陸架東部中新世-第四紀三角洲基本上都是以河流作用為主的建設型三角洲,兼有河流-波浪復合作用的建設型三角洲,主要可分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三種亞相,在縱向剖面上往往顯示為海退的沉積體系。
濱-淺海、半深海相碎屑巖沉積模式有兩種發育狀況,一種是下粗上細的海進沉積模式,另一種是下細上粗的海退沉積模式。海進沉積模式:自下而上沉積層發育狀況為濱海-淺海-半深海相,沉積物由粗變細的碎屑巖沉積,反映沉降速率大于沉積速率、海平面持續上升的沉積現象;海退沉積模式:自下而上沉積層發育狀況為半深海、淺海-濱海,沉積物由細變粗的碎屑巖沉積,反映沉降速率小于沉積速率、海平面持續下降的沉積現象。
碳酸鹽巖沉積模式以臺地形式為主。碳酸鹽巖臺地有兩種類型的基底,一種是在高凸起區的花崗巖類基底,另一種是受構造運動影響而抬升的隆起部位。臺地可分為盆底、前緣斜坡、礁隆、臺緣、開闊臺地等亞環境。在縱向剖面上,上述各種碳酸鹽巖沉積亞相往往相互疊置,交替出現。
5 結論
南海東、西部晚新生代(E3—Q)地層發育程度和地層結構有所不同,東部大部分為深海盆沉積,缺乏漸新統以下的沉積層,晚新生代地層中識別出T1,T2,T4和Tg4個主要的反射界面,分別代表上新統—第四系、上中新統、中-下中新統和漸新統。西部晚新生代地層中識別出T1,T2,T3和T4四個地震反射界面,分別代表上新統—第四系、上中新統、中中新統和下中新統—上漸新統。
地震相分析結果表明本區沉積層結構類型主要有七種:即層狀碎屑巖、塊狀碎屑巖、濁積巖、滑塌堆積、前積、碳酸鹽巖和生物礁結構。
區內晚新生代沉積厚度南、北厚,中部薄;西部厚,東部薄。
晚新生代沉積層存在兩種沉積模式:碎屑巖沉積模式和碳酸鹽巖沉積模式,其中碎屑巖模式主要有三角洲相和濱海-淺海-半深海-深海碎屑巖相;而碳酸鹽巖沉積模式則以臺地形式為主。
參考文獻
劉寶明,金慶煥.1997.南海曾母盆地油氣地質條件及其分布特征,熱帶海洋,16(4),18~25
邱燕.1996.南海西南部主要盆地碳酸鹽巖層序地層學解釋.南海地質研究(8).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鐘建強,黃慈流,詹文歡等.1994.南海曾母盆地新生代晚期構造沉降分析,黃渤海海洋,12(2),41~46
Prell W L,Wang P X,Blum P,et al.1999.Ocean Drilling Program,Leg 184 Preliminary Report,South China Sea,Texas A&M University
Strata configuration,sediment thickness and deposit mode in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in South China Sea
Qiu Yan1 Liu Jianhua2 Chen Hongjun1
(1.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2.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Hangzhou,31001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by the geophysical reconnaissance and drilling explo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rata configur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and its variety of sediment thickness in horizontal and establishes several deposit models of late-Cenozoic strata in the South China Sea.All of the fruits offer useful information and theoretic evidence for futur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oil-bearing bas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Key Words:South China Sea Strata in Oligocene to Quaternary Configuration sediment thickness depositional model
黃渤海區對蝦親蝦資源管理暫行規定(1997修訂)
之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和有關文件的規定,為進一步加強黃渤海區對蝦親蝦資源管理,特作本規定。第二條 黃渤海區對蝦親蝦資源管理,由國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下稱農業部)統一領導;由黃渤海區漁政局(下稱海區漁政局)組織有關省、直轄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下稱省級主管部門)實施。第三條 從1991年起養殖、增殖放流需要的親蝦,原則上不再捕撈黃渤海春季自然活對蝦親蝦(下稱自然親蝦),以人工培育的越冬親蝦保障需要。第四條 嚴格控制損害對蝦資源的作業。定置作業要壓縮數量和網地范圍,并不準超越機動漁船底拖網禁漁區線外作業。為保障對蝦進入渤海產卵繁殖,設立禁漁區、規定禁漁期,定期分段禁漁,下列諸點順次連線與海岸線所圍海域分別為對蝦洄游通道Ⅰ、Ⅱ、Ⅲ。
(一)洄游通道Ⅰ:
1.北緯37°23′05″,東經122°42′;
2.北緯37°23′05″,東經123°30′;
3.北緯36°00′,東經123°30′;
4.北緯36°00′,東經122°00′;
5.北緯36°15′,東經122°00′;
6.北緯36°37′,東經122°30′;
7.北緯36°54′,東經122°30′。
每年2月15日至4月15日、11月10日至12月15日,禁止拖網作業,每年4月1-15日,禁止定置張網、對蝦流網、三重流網、小圍網、繃網、落網作業。
(二)洄游通道Ⅱ:
1.北緯37°30′,東經122°00′;
2.北緯38°11′,東經122°00′;
3.北緯38°00′,東經123°30′;
4.北緯37°23′05″,東經123°30′;
5.北緯37°23′05″,東經122°42′;
每年4月6-20日,禁止拖網、定置張網、對蝦流網、三重流網、小圍網、繃網、落網作業。
(三)洄游通道Ⅲ:
1.北緯37°45′05″,東經120°35′;
2.北緯38°20′,東經120°35′;
3.北緯38°11′,東經120°00′;
4.北緯37°30′,東經122°00′。
每年4月16-30日,禁止拖網、定置張網、對蝦流網、三重流網、小圍網、繃網、落網作業。
(四)渤海區嚴禁捕撈自然親蝦,對下列網具規定如下禁漁期:
1.對蝦流網、扒拉網、三重流網,為每年5月1-15日。
2.掛子網(袖網、轉軸網、架子網)檣張網、底張網、壇子網、大桶網、繃網,為每年5月1-15日。第五條 在黃海中部設立對蝦親蝦休漁區,休漁區范圍為以下四點連線以內海域:
每年三月十日至三月三十一日,禁止拖網、對蝦流網、三重流網、小圍網以及其他捕撈對蝦的漁具作業。”:
北緯36°00′
東經122°00′
北緯36°00′
東經123°30′
北緯35°00′
東經122°00′
北緯35°00′
東經123°30′
每年三月十日至三月三十一日,禁止拖網、對蝦流網、三重流網、小圍網以及其他捕撈對蝦的漁具作業。第六條 山東南部對蝦通道以外和海洋島漁場,禁止專捕親蝦。為有效利用該區域非禁用漁具兼捕的自然親蝦,有關省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可發放自然親蝦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自然親蝦海上收購證,組織設立自然親蝦收購銷點。具體管理辦法由有關省制定。第七條 采購運輸親蝦實行許可證制度,農業部授權由供應親蝦的省級主管部門發放。采購運輸親蝦許可證須列明:持證單位、親蝦種類、數量、供應地單位、陸運或海運,以及途經主要路線、持證有效期限。自行改變運輸路線、親蝦品種、與持證不符的,均按無證論處。無證采購、運輸親蝦的,沒收親蝦,并按親蝦價值的100%處以罰款,征得財政主管部門同意,用于補助親蝦越冬,或增殖對蝦資源。
漁政部門征得公安、交通部門同意,可在主要運蝦路線設漁政檢查卡(站),或漁政船在海上檢查,以杜絕無證采購、無證運輸。第八條 禁止養殖生產、增殖放流單位與個人,以及產銷兩地自行掛鉤經營自然親蝦。違反規定的,按無證采購運輸親蝦論處。第九條 各省(市)過去發布有關黃渤海區對蝦親蝦資源管理規定,與本規定有抵觸的,一律按本規定執行。第十條 本規定由農業部負責解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煙臺黃渤海新區是開發區嗎
再造一個開發區
打造未來經濟新中心!
煙臺黃渤海新區“新”在哪?
更大不同是“啥”?
YAN TAI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城市發展、區域競爭之路亦然。
新年伊始,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的煙臺,迎來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鍵一步。《煙臺黃渤海新區發展規劃》經省 *** 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省發展改革委于2021年12月31日正式對外發布。
消息傳來,振奮人心,鼓舞士氣。作為省級四大新區之一,煙臺黃渤海新區承擔著承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聚集要素資源、促進產城融合、培育經濟增長極,打造區域融合發展戰略支點的重任。
“煙臺黃渤海新區與其他三個新區相比,更大的不同就是海洋特色”“打造煙臺未來經濟新中心”“再造一個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體量”,翻開《煙臺黃渤海新區發展規劃》,新區戰略定位、功能布局、產業規劃、起步區建設等內容清晰呈現,煙臺高質量發展迎來戰略新空間。
一個橫跨黃、渤兩海,志在打造面向東北亞高水平開放戰略樞紐、海洋強省示范區、全國高端裝備制造基地的區域發展新增長極,呼之欲出。
大江流日夜,煙臺再出發。
承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重任
煙臺再迎重大歷史發展機遇
國家把新區建設作為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1992年以來,陸續設立19個國家級新區。實踐證明,新區在承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聚集要素資源、促進產城融合、培育經濟增長極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近年來,廣東、浙江、四川等省設立了省級新區,其中作為浙江四大省級新區之一的寧波前灣新區,位于上海、杭州、寧波等大都市的黃金節點,緊緊圍繞“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基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標志性戰略大平臺、滬浙高水平合作引領區、杭州灣產城融合發展未來之城”的目標定位,重點布局發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5G)、生命健康、節能環保四大產業。其中,汽車產業目前擁有大眾、吉利兩家整車企業和一大批零部件企業,整車產能(含在建)達180萬輛,正加快布局全產業鏈,打造與德國狼堡相媲美的“中國龍灣”。
2020年3月,全省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提出,規劃設立省級新區,打造區域融合發展戰略支點。
經過對標學習、課題研究、比選方案、專題論證,省 *** 決定在煙臺、臨沂、德州、菏澤開展省級新區試點。2021年12月,《煙臺黃渤海新區發展規劃》經省 *** 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以省發展改革委文件印發。
省委、省 *** 高點站位,搶抓戰略機遇,作出設立省級新區的重大決策部署,具有深遠戰略意義。
設立煙臺新區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創新實踐。煙臺橫跨黃渤海,縱連山海河,是海上絲綢之路北方起錨地。建設煙臺新區是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突破口,有利于探索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路子,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整 *** 勢。
設立煙臺新區是構建“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與開發區等各類功能區相比,省級新區是承擔重大發展改革任務的綜合性平臺,跳出行政區劃,有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能夠更好促進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資源跨區域流動,為加快構建“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總體格局提供重大載體支撐。
設立煙臺新區是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重大舉措。作為政策資源的富集地和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區,復制推廣國家級新區經驗模式,整合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自貿區、上合示范區及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等各類支持政策和制度創新成果,賦予新區更大的先行先試權力,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有利于形成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設立煙臺新區是破解發展瓶頸的關鍵一招。在煙臺設立新區,有利于破解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空間不足問題,推動福山區、蓬萊區融合發展,打造面向東北亞高水平開放戰略樞紐。
正因如此,改革創新理念將貫穿煙臺黃渤海新區發展始終。比如,體制機制方面,提出采取“一個平臺、
大連黃渤海海洋測繪資質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大連海天測繪有限公司、大連黃渤海海洋測繪資質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