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大學自研的衛星“啟明星”發射升空,引起廣泛關注。除了發射本身創紀錄的“一箭多星”外,就是“啟明星”身上的特殊標簽――它是一顆以50名博士、碩士、本科生“混編”團隊為主體,金光老師作為指導研制出來的衛星。學生們站上前臺,放手去做,老師們退后一步,放心幫扶,這顆截至目前國內獨一無二的“學生衛星”,既圓了學生的航天夢、科研夢,也圓了金光老師的育人夢、教學夢。
2月27日11時06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八號運載火箭成功將22顆衛星發射升空,其中有一顆是“啟明星”。
拿出科研經費讓同學們做衛星
2018年他60歲退休,恰逢武漢大學布局航天光學遙感器和衛星的研發工作,特別成立了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在武漢大學和湖北省、武漢市的大力支持之下,引進了很多高端人才,金光就是其中之一。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雖然在研究所里帶了很多碩士、博士生,但他一直有一個“大學夢”。金光說,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好多老師都是來自長春光機所的老科學家,他們一生在科技前沿做實際研究,經驗非常豐富,老先生們給年輕人講課,他們的課既是理論所在,更是一生經驗所系,非常接地氣。“我有一個小的夢想,將來能不能回到高校給同學們上課,參考這種培養體系,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開始就接觸世界的最前沿。”
2019年,金光來到武漢大學,相較于從理論到理論、從教材到教材的教學,他說,在長春光機所40年的科研經歷,從水面艦艇到飛機再到航天,各種光學儀器我全都干過,我更想把我一生在實際中掌握的知識、技能,乃至經驗教訓,毫無保留地向學生講授。
金光給本科生開過三門基礎課:《精密機械》《光學測量》《工程光學》。他說:“講一個公式,我會把我過去的科研經歷、故事結合起來,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都裝在腦海里,每講一個公式時,我會跟學生們講,你要注意哪些參數,為啥要注意參數呢?幾十年前某某項目研究中就是對這個參數沒太足夠重視,最后出現了什么樣的事故,回過頭來又怎么改變參數,把東西做得非常滿意。講這些學生非常愛聽,沉浸到一種故事情節中。”
武漢大學給予高端引進人才10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落實后,金光想著就用這筆錢讓學生們做一顆衛星,將課堂上書本里學到的東西活用起來?!霸诮o本科生講《工程光學》時,我給學生們一個保證,課程結束,只要認真,就可以去設計華為的手機鏡頭了。衛星也一樣,技能的提升,回過頭來再將理論認識得更透徹。理論和技能兩方面有機地結合?!?/p>
圖為參與“啟明星”微納衛星研發的博士生張雪峰介紹“啟明星”微納衛星的相關情況
手把手從“什么是衛星”開始研究
“像一串糖葫蘆,一箭22星飛到各自的軌道,彼此太相似了,地面測控站正忙著給各家找自己的‘孩子’。”采訪中,金光的電話不斷,都是關于接收衛星信號、如何鎖定“不安分”的“啟明星”的事情。
帶著學生一頭扎進科技最前沿,放手讓學生承擔重大研究任務,是件稀罕事兒嗎? 金光說,在百廢待興、自力更生的中國科學界,這可是常態。
1952年,英國留學歸來、時任大連工學院物理系主任的王大珩先生遵從國家安排,服務國防需要,帶著6個學生來到長春,創辦了新中國之一個光學領域研究所――中科院長春儀器館(今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前身),6個學生中就包括后來的光學與激光專家王之江院士、光學儀器專家姚駿恩院士等。
金光,1958年生于長春。在來武漢之前,他是地道的長春人,小學中學,乃至工作到退休,都沒離開過這個城市。1978年他作為恢復高考后的大學生考入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今長春理工大學前身),當時,這個由中國科學院創辦,和長春光機所“一塊牌子兩個單位”的教學學院,也是新中國之一所培養光學專門人才的高等院校。1988年,金光又考上長春光機所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所工作,1995年在職攻讀王家騏院士的博士研究生。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長春光機所開始進入航天光學領域,為神舟系列飛船研制對地觀測相機。金光說,跟他們原來做靶場光學追蹤完全兩碼事兒,以前是從地上往天上看,現在從天上往地上看,正好倒過來,整個研究體系和標準完全不一樣,相當于再次從零開始。經過10年努力,當神五神六飛上太空時,我國對地光學觀測分辨率從幾十米一下躍升到一米。其間,金光不僅積累了空間光學觀測的諸多經驗,還對航天、衛星的設計、制造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
2003年,45歲的金光向所里提出,既然我們能做光學照相機,為什么不能造衛星呢?長春光機所采納了他的建議,當時的所長宣明對金光說,既然是你提的建議,就你來干吧。于是,長春光機所特別成立了空間新技術研究室,金光任主任。
金光在所里張貼海報,開始全所碩士、博士生海選,金光說,當時選的比例是100個報名的選10個,我們既看到他的發展潛力,同時又注重知識面的寬廣,然后進行綜合考量。最后選了11個學生組建最初的隊伍。
組隊的之一件事是“忘本”,把之前定的很多研究方向都拋棄了,金光和他們一起從頭學起,從怎么造衛星的每一步學起。在此基礎上,一年一年不斷 *** ,慢慢隊伍壯大到四五十人,從2005年開始,金光說,我領著這幫年輕人,像自己的孩子似的,手把手從“什么是衛星”開始講起、研究起來。
2005年到2015年,整十年的努力拼搏,金光說,我把這幫孩子基本培養成才了。
2015年10月7日,在中國航天酒泉發射基地,一箭四星,長春光機所研制的“吉林1號”4顆組星發射成功,開辟了我國商業航天的先河,他們將衛星光學分辨率提升到0.72米級別,當時的新聞報道說,“在航天界引發巨大震動”“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跨越”。
太空圖片傳回,我和老師當年一樣流了淚
2019年4月,“啟明星”團隊在武漢大學全校范圍內張貼海報,無論是本科生,還是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只要愿意從事航天、有熱情研制衛星者都可以報名。
得到初步名單后,經過教師團隊的認真考核,最后確定下正式名單。這個“混編”學生軍一直是“啟明星”研制過程中的主力,歷時3年,其間有的學生畢業離開,金光粗略地數了一下,參與到“啟明星”研制的學生大約有50人,本科生20人,研究生30人。
衛星研制一般分為結構、熱控、姿態控制、星務、通信、電源等幾大系統,學生團隊也有模有樣,按照這些系統分成若干個研發小組,全程參與到了衛星研制中。金光當時帶的3位博士生也參與到了不同領域的研發。
讓學生走上前臺,金光還給了一個“奇怪”的理由。金光的導師是王家騏院士,和蔣筑英一樣,王院士是長春光機所的第二代科學家,曾負責中國神舟飛船光學測量相機的研制。金光說,“神五上搭載的光學相機傳回圖片時,王老師眼淚止不住流下來。當時我還非常不理解,都五六十歲的老先生了,俗語講,男兒有淚不輕彈,怎么就會抹眼淚。當我自己挑大梁干的時候,之一次看到自己研制的空間相機的圖像,眼淚也嘩嘩掉下來。王老師他們十年磨一劍,我們十年磨一星,每天都是加班加點,一天恨不得當兩天用。其間所經歷的波折、挫折、迷茫,在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里都會留下深深的烙印。科學研究對人心靈的折磨,或者是取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難以用語言來表述,一‘淚’消萬愁?!畣⒚餍恰⒃趪乐數目蒲辛鞒躺希總€學生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我想讓他們理解看到自己的圖片的那一刻的激動?!?/p>
圖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帆板
郭羽萱是金光2020級博士研究生,她參與了“啟明星”衛星圖像處理方面的研究。她想起剛進校時,金光并沒有馬上告訴他們參與這個項目,而是把他們送到了長春光機所,跟著自己曾經的學生學習。郭羽萱說,衛星項目是一個涉及很多領域的綜合性工程,金老師沒有將項目很正式提出來,而是讓學生們先去學習,先去體驗,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然后看我們感興趣的程度以及能否將自己之前所學應用到其中,再來決定我們的方向。我之前做遙感專業圖像處理研究,參與了衛星研制后,就不得不去了解物理、電子信息等方面的知識。接觸了衛星之后,郭羽萱更多地要跟硬件打交道?!敖鹄蠋煶Uf,你可以玩軟件,只有做出實打實的硬件,才是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這個領域。”
金光另一位2020級博士生李嫵舟,一考上武大就參與到了“啟明星”項目的研制中。她負責衛星姿態控制,這是金光給她的建議。她說,當時和老師溝通過,他覺得自己是物理學院畢業的,對這一塊比較了解,所以定了這樣一個方向。衛星的姿態是由兩個傳感器來決定的,一個是星敏感器,通過測定天空中恒星的位置來確定自身的絕對方位,缺點是更新速度比較慢,跟不上衛星姿態的變化需求;另一個傳感器是陀螺儀,可以測出衛星當下姿態變化的角速度,缺點是只能測相對位置,但更新速率快。兩個傳感器結合就可以準確知道衛星當下的姿態。這是書本上都知道的道理,但是一旦放到實際中,如何將兩者組合搭配好,問題就一大堆?!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兩句話真實地概括了我的感受。但是最終還是拿下來了,事后證明,他讓我做這個的眼光是比較準的。”
金光: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宇航科學技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光電工程和航天智能遙感儀器。曾任吉林省小衛星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主任、國家863-701領域專家?,F擔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理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光學與空間機電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精密機械分會理事長。
長期從事光電工程領域的科研理論和工程項目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內容涵蓋了靶場光電經緯儀的白天測量恒星技術和標校理論、機載光電跟蹤測量的目標定位誤差分析理論、三線陣航天立體測繪相機設計理論和工程研制、航天高分辨率超輕型全碳光學相機的設計理論和工程實施、星載一體化衛星總體設計和關鍵技術攻關、吉林一號衛星工程項目(一箭四星)的研制和組織實施。在航天光學相機方面,創造性提出同軸五反的全碳相機的新型概念,采用超輕量化碳化硅為光學反射鏡、桁架式碳纖維相機結構,突破了大口徑碳化硅光學反射鏡柔性支撐的技術難題,在國內(2014年底)首先獲取了0.3米高分辨高清晰航天影像,為我國軍事航天偵察提供了極為先進的手段。在以載荷為中心的小衛星設計方面,提出了星載一體化的先進理念,建立了以載荷為中心的設計 *** ,攻克了平臺和載荷之間的動力學耦合難題,實現了高分辨光學衛星的微小型化,并將該技術成功應用到“吉林一號”衛星星座上,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發展的先河。
幾十年來,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1項,國家863課題十余項,國家863重大項目1項,吉林一號一箭四星項目1項。以之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發表文章50余篇,編寫專著三部,獲發明專利4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