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長期從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動態精密工程測量和空間智能感知的理論 *** 與裝備研究。
“我們把管道檢測膠囊用到深圳市1.7萬公里的排水管道中做檢測。這也不是傳統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所涉及的領域。但我們就是要把測量的業態從傳統中以地圖或提供地圖信息為主,進一步拓展到工程領域中的檢測、監測。”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在接受中海達《定位》雜志專訪時說道。
事實上,這僅僅只是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用在“非測繪”領域的一個縮影。如北斗放牧、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滲透到千行百業的新需求俯拾即是。面對當前測繪地理信息行業進入了一個泛在的新時代,傳統測繪地理信息企業應如何邁出跨界融合的關鍵性一步?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生態應用的多元化將會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就此,李清泉做了全面解答。
跨界融合,新時代要再出發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當今社會,大眾80%以上的生活都與地理空間信息相關,地理空間信息數據與其他信息數據的融合,會形成可用性更強、作用更大、價值更高的信息數據。隨著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各細分領域的不斷進步,以及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躍,按行業劃分的產業聚集模式已逐漸被日益頻繁和密集的跨領域碰撞所取代。多層次的跨界融合將帶來全新的產業創新機遇,也為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發展模式注入了新思路。
基于上述大形勢下,李清泉認為,當前中國基礎設施的建設處于快速發展期,如公路、鐵路、管道、大壩、橋梁等建設與運維,盡管并非傳統測繪的范疇,但是又跟測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信息產業在與其他領域和技術的融合方面擁有巨大潛力和空間,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相關應用和技術的跨界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同時新涌現的需求也推動著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創新發展。
一方面,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本身在進步發展。另一方面,越來越多非傳統測繪的大公司比如華為、騰訊、大疆也紛紛入局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得更寬泛。這使得工作模式發生了改變――測繪地理信息、通信、互聯網等產業鏈上形成了合作生態,并隨之融合得越來越緊密。
▲深圳大學匯元樓
除了技術的進步以及資本的入局,從技術及應用兩個層面也能看到當前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李清泉認為,從技術層面而言,學科交叉融合帶來了顛覆性創新。他表示,以前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去了對口的測繪院、國土局或其他事業單位,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去了互聯網公司等相關高科技企業。這也讓李清泉萬分感慨,在深圳大學,他時刻思考如何培養更多與其他專業結合的測繪地理信息類人才,去服務更廣泛的領域。2018年,李清泉把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和計算機專業以及城市問題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專業――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專業。“這個專業將傳統測繪學科融入工城市計算機等專業知識,學生就業面更寬,畢業生可以去城市規劃、物流、城市管理,甚至交通、環境等部門就業。”
為什么說跨學科的交融,能夠帶來技術的顛覆性突破?以深圳大學優視攝影測量技術的創新為例,李清泉帶領其團隊聯合深圳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出了優視攝影測量技術,并由此提出了優化路徑的算法。該技術的提出可以說是跨界融合的一個交叉典型,實現了在大范圍城市復雜場景下自適應和包圍式的數據采集,將實景三維采集數據分辨率從厘米級提高到毫米級,通過無人機集群協同施測、大幅成像,其效率較傾斜攝影提高了1/3。不僅如此,通過大眾參與的數據采集,整理再分發,數據采集成本可降低50%。用李清泉的話來說,即“用有限的、最少的照片獲取更好的效果。”而這種想法恰是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與不同領域的碰撞衍生出來的。
從應用層面而言,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已經從傳統的測量地圖、采集數據或者施工放樣拓展到了更寬的領域,從農林牧漁到交通運輸,從救災減災到城市治理……融合衛星導航和遙感技術以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支撐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千行百業中,都藏著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的影子。
作為長期從事動態精密測量的工程測量專家,李清泉身體力行,走在跨界融合浪潮的前頭――帶領團隊發明研制系列專用測量裝備,服務我國70%以上等級公路、數百城市道路以及機場、隧道、地鐵、地下管網等領域的狀態測量。“除了公路、地下管網等檢測,導航電子地圖、自動駕駛當中運用到的目標識別、環境感知無一不是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技術,但服務的都是‘非測繪’領域”,李清泉表示,“新的時代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需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將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從傳統的數據獲取、處理過渡到數據的服務、創新應用,以及新裝備的研制和生產中。”
破局求變,迎接新藍海
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的跨界融合帶來了無限機遇,但李清泉坦言,機遇的出現往往也伴隨著挑戰。“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是一個開放的行業,意味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一方面,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不再是一個封閉的行業,變得開放、寬泛化。近些年來,大疆、騰訊、百度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積極進軍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給測繪地理信息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業務競爭壓力驟增。此外,新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測繪裝備競爭力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從今年召開的中國地理信息大會了解到,我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規模持續擴大,從業單位數量持續增長,新增市場主體不斷擴大。截至2020年末,我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從業單位數量超過13.8萬家,截至2021年6月末,產業從業單位達15.2萬家,同比增長19.6%,報告還指出,2020年末從業人數達336.6萬人。不難發現,傳統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人數一直在增加,再加上業務競爭愈發激烈,導致部分高端人才流失,行業的利潤率不斷下降。
▲李清泉團隊研制的管道檢測膠囊作業示意圖
李清泉還指出,原來的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主要做全站儀、水準儀等測繪裝備類研制,一旦涉及到一些比較復雜的行業,單一的裝備便無法滿足要求,如遇到水利、公路、鐵路等工程時,需要的都是新裝備,且要求更高、專用性更強。李清泉再次舉例說道,城市管網系統(給排水管網等)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已建設的管道,需要進行快速高效的管道檢測,及時發現管道病害,進行管道維修整改,解決環境污染和城市安全問題。但城市管網具有里程長、結構復雜等特點,運用傳統人工手段大范圍檢測成本高昂、進度緩慢。為此,李清泉與其團隊研制管道檢測膠囊,使用搭載視覺傳感器的流體驅動膠囊檢測排水管道病害,并針對大規模城市地下排水管網,提出了基于模擬退火算法的協同檢測優化 *** 。該 *** 與非協同檢測方案相比,能夠讓工作人員在管道檢測過程中充分協同配合,在完成管道檢測任務的同時,最小化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和運動距離。管道檢測膠囊目前已成功應用于東江供水、深圳市政污水/雨水管道病害檢測等重大建設項目。
提到一個個案例時,李清泉反復強調“創新”二字。他認為測繪地理信息企業應大力發揮與行業應用緊密結合的優勢,拓展新的領域,形成集成的解決方案,才是企業長足發展之道。同時,測繪地理信息企業還應跳出圈子,運用創新思維,才能催生出更多新的產品、新的服務和新的增長點。當前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和技術推廣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還存在束之高閣的現象,科技成果轉化率也偏低。李清泉希望業界大膽改革創新,找準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迎風飛揚的“風口”,搶抓先機、加快發展。“盡管當前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跨界融合帶來不少的挑戰,但同時也為加快產業提質增效和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外力。我們可以利用技術的融合做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總體來說,跨界融合,還是機遇更多一些,只是看能不能抓住了、抓牢了。”
緊抓機遇,與時代同頻共振
那么,測繪地理信息企業應當如何尋求突破?李清泉認為,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一直在向前發展,由小眾變大眾,行業發展了,進而競爭也更激烈了。作為測繪地理信息從業人員,應主動適應新時代的變化,跟著新技術往前奔,積極融入到產業創新大潮中,否則只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李清泉提出了兩方面的想法:一方面,測繪地理信息從業人員要解放思想,主動融入到各行各業去,將創新應用變成主導。“創新了,可能就是顛覆性的。像我們團隊做高速公路,鐵路、橋梁、隧道檢測,城市排水管道檢測等項目,用的是測繪地理信息技術,但解決的是其他行業的問題。把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和非傳統的應用領域結合,這就是一種創新。”
要大力發揮與應用緊密結合的優勢,找準需求所在。在目前的形勢下,測繪地理信息從業人員不應再局限在“測量該干什么”的固有思維中,而是要敢于去接受挑戰,把“測繪”用在“非測繪”領域。
▲李清泉作演講
另一方面,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要與時俱進,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人才可能也學習一些計算機、電子信息等課程,但是只能滿足部分要求,因此學科的專業課程設置要有交叉學科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思維,讓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的學生從根本上轉變思維――測繪地理信息是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但自然資源、交通、環境、城市等行業,以及地理信息、智慧城市等互聯網高科技企業也是可以涉足的。除了培養創新思維,企業與高校科研的協同創新與交流合作也應重視起來。測繪地理信息企業應聯合高校成立實驗室,提供應用場景,積極探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產教融合,大力培養專業高級復合型產業人才,產出更多重大科研成果。“以前高校比較注重理論基礎和技術技能,現在要向理論基礎、技術、技能和創新能力并重的角度去轉變。”李清泉說道。
談及跨界融合后,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將走向何方,李清泉充滿了信心。“有些行業看上去應用面窄,但實際商機無限。以深圳1.7萬公里下水道檢測為例,檢測1公里費用1萬多元,而全國有70萬公里城市下水道檢測,國家要求三年檢測一遍,這其中有無限想象空間”,李清泉補充道,“像我們團隊在大壩管道安全監測領域、深空探測、應急安全、地鐵和建筑物沉降監測、文物修復等領域也有不少成果。”例如在衛星下不來、飛機上不去的高空(20~100公里)領域,李清泉正在研究的浮空器駐留平臺,該技術可應用于大型工程監測、海岸帶環境監測等場景。“這樣的應用真的太多太多,在自動駕駛、移動對象管理、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完全可以拓展到不同的應用場景,更大化地發揮其作用。我們應該從中看到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的優勢,去不斷發掘新需求。因為在大形勢下,我們有技術優勢,并且不缺機會。”李清泉說道。
未來,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應該充分發揮產業影響力和技術領先的優勢,為各行各業提供高質量的空間信息服務,而非局限于數據采集。李清泉相信,當越來越多測繪地理信息企業邁出跨界融合的步伐,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勢必會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資源的投入,隨后再通過資源反哺讓優秀人才不斷涌進來,讓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源源不斷地煥發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