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引發新一輪航天熱潮,空間技術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造福社會,也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們通過空間遙感技術實現了對國土觀測的三大要求――看得見、看得清、看得快。”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主任王權說,隨著我國陸地衛星遙感監測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地表400平方米土地覆蓋的變化都能清晰做出判斷。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個道理自古以來人們就懂。然而,只有進入空間時代后,人們才開始從太空看地球的嘗試,衛星遙感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千里眼”。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打開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的微信,絢麗鮮明的色彩、深淺不一的紋路、準確直觀的數據……通過高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預警監測、對地觀測等相關內容在其衛星遙感云服務平臺上得到清晰地展現。
多年來,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始終秉承“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宗旨,空間技術創新的終極目的也是服務人類社會。以碳監測為例,遙感衛星憑借“巡天”的優勢“一把尺子丈量全球”,通過高分辨率、高光譜圖像及時發現違排毀林等現象,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為美麗中國賦能增綠。
王權十分贊成空間技術的二次利用和產業轉化。“有了面粉只是之一步,只有把面粉加工成面包等附加值更高的產品才能產生更大價值。”在王權眼中,對遙感衛星拍攝的圖像進行深度準確解讀、解譯是“很有水平”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為更多用戶提供更便捷的數據服務。
近年來,空間技術應用實現了快速發展,這無疑得益于我國衛星發射數量的不斷增長,數據獲取渠道拓寬,促進了空天地一體化應用。據了解,自然資源部作為主用戶和法人的在軌陸地衛星就有12顆。
“此外,空間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還離不開三個關鍵因素。”王權表示,首先國家近年來相繼出臺的文件為應用落地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包括地面應用系統在內的相關技術日趨成熟,為其提供了穩定的技術保障;第三就是來自 *** 以及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
在王權看來,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管理趨于復雜化而非簡單化,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難以滿足需求,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優勢則給社會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撐。“過去,遙感衛星對國土基礎測繪5年才能完成一次,如今一年可完成4次,大大滿足了自然資源監測和國土測繪等相關領域的需求。”
與此同時,民間資本的投入讓空間技術應用多了一個投資渠道,有了更多發展活力。尤其是我國國土面積較大,森林、沙漠、耕地等地物類型眾多且比例較高,對自然資源、農業生產、環境保護和重視,更是產生了廣闊的應用服務市場。
“但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相比衛星儲存的海量數據信息來說,現階段對數據的分析解譯還遠遠不夠。而這也是產業化發展的巨大空間,未來大有作為。”王權說,讓空間技術更好造福人類,還需全行業全社會的努力。
作為我國陸地衛星遙感應用的“國家隊”,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一直在加快自然資源陸地衛星遙感監測監管技術體系建設。
“中心要發揮好三個作用:當好自然資源管理的哨兵,當好引領未來發展的尖兵,當好全系統的后臺。”王權表示,在“用盡、用足、用好”衛星遙感數據資源,充分發揮衛星遙感的“基礎性、先行性”支撐作用的同時,要對未來10-15年國土衛星遙感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做出前瞻性預測,提前謀篇布局,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衛星遙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