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測繪學會2021學術年會現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李德仁院士接受了媒體記者采訪,并就時空信息和定位導航服務的發展及應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記者:2020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并開通服務,您認為北斗與其他主流衛星導航系統相比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李德仁院士: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短報文服務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一個重要優勢,美國的GPS就沒有短報文服務。其次,北斗是3個頻率,GPS是2個頻率,多頻率信號結合鏈路實時增強,將更有利于補償系統誤差,這個技術是國際領先的。
此外,北斗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因為北斗導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四星定位原理,向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和導航服務,用戶端始終能接收到大于四顆北斗衛星發射的導航信號,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授時服務是連續且穩定的。
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美國GPS起步早,發展歷史更久,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很高,中國北斗服務要走向全球還需要依靠高性能優勢,進一步推廣和普及。
記者:目前,我國的衛星遙感技術發展現狀如何,有哪些應用案例?
李德仁院士:
2003年,我曾建議,要把中國遙感衛星的分辨率從2米、5米提高到0.1米,這個計劃促成了后來的高分對地觀測系統。目前,我國“高分”系列一共發射了14顆遙感衛星,有光學、雷達、高光譜。現在,中國遙感衛星已經從原來的5米、2米提高到民用0.5米,并形成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資源衛星、環境災害衛星和高分衛星多個系列,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2014年,我們向中央建議,讓導航、遙感衛星產業對民間資本開放,當年10月9日,國務院就宣布支持民營資本投資運營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我們武漢大學專家團隊設計完成的珞珈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珞珈一號主要進行夜光遙感,分辨率達到130米,高于美國500米的分辨率。珞珈二號和三號衛星計劃明年發射。
我們用夜光遙感技術給聯合國報告敘利亞內戰的態勢,相關成果被600多家媒體報道。此外,通過夜光遙感技術我們分析得出了“一帶一路”區域內近20年來的經濟發展變化,用客觀數據告訴全世界,“一帶一路”確實在發展進步。2020年疫情以來,我們通過夜光遙感技術實時觀測全國各地的復工復產情況,給黨和國家的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今年9月16日, *** 總書記在致首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的賀信中指出,當前,全球數字化發展日益加快,時空信息、定位導航服務成為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在新基建中,以對地觀測、導航定位為代表的空間信息技術大有可為,實景三維中國、數字孿生城市、智慧城市建設中,都需要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提供時空信息數據底座。
記者:目前,我國的衛星遙感和定位導航領域有沒有卡脖子的技術?
李德仁院士:
主要瓶頸還是核心元器件。目前,在導航和遙感衛星方面,我們的核心元器件研制能力已經實現了自主創新,正努力走向世界前沿,我們希望在第二個一百年的時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記者:在地理信息應用和數據服務走向大眾的過程中,我們如何保證國家地理信息數據的安全可控呢?
李德仁院士:
目前,我國建立了相對完備的數據安全和保密制度,比如,國家規定0.5米分辨率的地理信息數據可以向公眾發布,但到厘米級就屬于保密范疇。
現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交叉融合,地理信息數據廣泛接入云端,國家可以在云端管住關鍵數據,這并不會影響地理信息數據的普及化和大眾化應用。而且,我們現在已經有各種技術 *** ,能夠保證關鍵地理信息數據的安全。
總而言之,保密問題是可以通過技術處理和制度規定來解決和規范的,我們要把地理信息數據保護好,也要把它用好,不能因噎廢食。無論是國家安全需要還是人民生活需要,都是我們科技工作者需要努力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