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糾結詭異”的2020,迎來了值得憧憬的2021,我們地理信息產業,新的一年又將會是什么景象呢?在這里不妨展望一下,不權威,可參考。
去年這個時候也寫了篇“2020傳統地理信息產業市場的分析”,那時對2020的總體判斷是跟2019差不多的,用一句行話來說就是“好不到哪去,也差不到哪去”,里面的內容現在回看,有準有不準,難免啦,何況還遭遇了“黑天鵝事件”新冠疫情,完全打亂了節奏,不過還好,經過黨中央英明決策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中國穩住了,我們行業也穩住了,這是大幸啊!
不過世界還沒HOLD住,也不知什么時候能搞定,因此我們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而也進入了經濟學家何帆教授提到的“本土時代”――其實咱們行業一直就是本土業務為主的,因此早就適應了內循環了。
我的總體判斷是“活不愁,錢難收,事難干,人難招,幾家歡喜多家愁。”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首先看有啥活,應當說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
先說壞消息吧,就是類似農經權、不動產登記、三調、房地一體、國土空間規劃、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等這樣的季節性“大活”沒了,國家和各級 *** 的“底板”已經調查得差不多了,加上財政資金缺乏,不需要也不可能進行轟轟烈烈的全國性統一調查行動,因此這樣的“大餅”就不要指望啦。今年之所以還過得去,是因為還有房地一體、不動產登記提升等項目支撐,僅廣東一個省就有30多億房地一體項目釋放出來,試想可以惠澤多少企業啊。
好消息是我國各級 *** “放管服”持續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也是日趨成熟,社會治理需求越發明顯,因此對空間位置的“三精”(精準、精細、精確)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尤其是經歷了疫情防控后,人們更加認識到地理信息的重要性,因此從大環境而言, *** 和社會對地理信息的認識是提高了,需求是旺盛的,這是基本面;除了智慧城市外,類似“城市大腦”的概念也逐漸被 *** 所接受,“孿生城市”、城市信息化(CIM)等叫法也都常見于新聞報道中,這些也是跟我們行業密切相關的。
而具體到我們的服務對象而言,也是看好的。比如行業主管部門自然資源系統,是為了生態文明、生態保護而新設立的大部門,肩負了“兩統一”的重要職責,而目前還面臨著摸清家底、數據融合、系統優化、流程再造的局面,既需要測繪的“兩服務、兩支撐”,也需要信息化的持續提升,這當然離不開測繪地理信息。
因此自然資源管理要做的事還很多,明年要干的包括自然資源資產清查、自然資源確權、自然資源調查與監測試點、不動產信息化的繼續提升、多測合一、各地新型基礎測繪試點推進、實景三維試點、新農村規劃、自然資源信息化等等。
我之前寫過一篇探索性的文章,就是“測繪地理信息同心圓分類及對策思考”,對地理信息產業用一個同心圓來做分類(見下圖),按照跟地理信息相關度的強弱分成五層,也就是五個圈,最小的是我們最傳統的測繪業務,包括基礎測繪,第二層是強GIS應用圈,第三層是弱GIS應用圈,第四層是廣泛應用的GIS融合圈,第五層是涉及到GIS的沾邊圈。
我們看到,除了處在之一、第二圈的自然資源管理外,管房、管建、管城的住建部門也是涉及到之一、二圈的,他們同樣還是有不少活要干的,智慧城市、“孿生城市”、城市信息化、網格化管理等都是他們經常提的,他們其實對精細化要求更高,對基于地理信息的信息化同樣迫切,比如廣州、佛山等地就開始重構房管信息化系統,相信只要條件稍微好點的地方,房產市場比較大的地方,都會有這個需求;還有大城市用地緊張,舊城改造的任務就很重,城市更新中對城中村、舊廠房的詳細調查,也是不小的業務。
還有軍隊與國防也是對地理信息高度依賴的,軍民融合自然也會帶來一些機會,尤其在目前國際形勢下,無論是國防安全還是“一帶一路”,都需要知道各國、各區域的地理詳情。
對于弱GIS的應用就越來越多,比如公安、應急、環保、農業、水利、交通等,甚至已經不是弱GIS應用了,而是強GIS需求了,對精度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直接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管理中,而醫療、民政、文化、體育、旅游等很多領域也都逐漸用GIS來輔助管理,就看我們對他們的應用場景業務熟不熟了。
而對于第四、第五層的需求本來是很大的,但大多不屬于一般地信企業的業務機會。對于大企業,都會有龐大的主業隊伍,如順豐、美團、滴滴等,都有幾百人的團隊,更不要說阿里、百度、騰訊了,而即便一些企業沒有這么多人,也可能會有小團隊來處理涉及地理位置方面的技術,畢竟現在GIS技術降低門檻了。
因此,可以預見,涉及到地理信息的業務仍然不少,只是碎片化、泛在化、專業化了,缺乏整塊的純測繪類的機會。
還有一個看似壞消息實際也不好說的趨勢,就是跨界大鱷的進入,比如除了前面說的BAT及順豐等外,還有華為、平安、浪潮、東軟,甚至還有建行、三大運營商,以及“覬覦”高精度地圖的車商們,他們可以說是智慧城市、城市大腦這樣的大項目的收割者,也是頂層設計、大系統、大平臺的承擔者,跟我們傳統的地信企業已經無關了,頂多也是他們拿下后分包出來的模塊,而且可以看到這類大鱷會越來越多,當然他們不是看中里面的地理信息業務,而是看到政務系統這樣的大蛋糕,順便把原來的地理信息業務也拿走了,不像以前的數字城市,大多還是地信單位的蛋糕。
不過,反過來看也許是好事,因為對于數億的單一項目,本來對于規模不大的地信企業就是勉為其難, *** 交給我們也未必放心,因此注定也不是我們的菜,而有他們介入,才會增加落地的可能,可以這么說,對于一座冰山,我們塊頭小撬不動,需要巨人來撬動,當他們撬動了,取得成效后, *** 就更愿意投入,形成良性循環。或者這么說吧,假如把我們比作是手藝不錯的裝修隊,原本當地的房子裝修是我們干的,可是突然來了大房地產開發商,他們成片開發房地產,而且蓋起來后順便把裝修活也給干了,看似搶了我們的飯碗,但實際上他們也未必都自己干,也是要請裝修隊來承接的,而且當他們把基礎設施都搞好后,引來更多開發商,蓋了更多房子,結果呢,裝修活比以前多多了,裝修隊還忙不過來了,也就是蛋糕被這些大佬們做大了,我們跟著受惠――但愿是這樣的好事哈,這是我的美好愿望,希望不是一廂情愿。
再說錢的事,今年依然不容易。
一來原本就經濟下滑,又經歷疫情,加上國際貿易受阻,因此財政收入都吃緊,各地都不好過,財政預算必然會全面壓縮,也包括涉及我們業務的開支;
二來“六穩”“六保”的民生支撐以及新基建都是優先考慮的事,而在這方面我們地理信息的投入不是那么緊迫,在資金有限情況下也容易受到擠壓;
三是一直以來在基礎測繪和調查方面的持續投入,對一個縣每年少則幾百萬,多則數千萬,已經不少了,讓各地 *** 倍感壓力,如果沒有政治性的任務、成為全國性的“規定動作”,地方 *** 自然不可能保持那么大的投入,而且前幾年還很多欠賬沒了結,都會影響今后的投入。
因此今年依然要有思想準備的,收款還是個大難題,甚至不亞于去年,因為去年中央保護中小企業,放出很多優惠政策,今年就未必了,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惠澤到我們身上就會少了。
再說事難干,面臨提升門檻了。
由于今后的業務不僅僅是簡單的測量、調查的活,更多的是數據融合、信息共享、系統整合、軟件升級、應用創新、評價評估、知識服務類的事情,很多還是以前沒遇到的,無形中要求就提高了,也許既要懂政策、懂業務,也要懂技術、懂開發,還要懂理論、懂人文,是綜合性的能力,這樣我們原有的那點本事就不夠用了,需要升級換代,這就需要人才、需要學習了,挺不容易,門檻明顯提高了。
人難招是老大難問題了,現在還是沒改變。
之前寫過文章“疫情后的地信畢業生居然更俏了”,談了今年招人難的感受,原本以為疫情下會容易的,誰知不然,說明社會對測繪地理信息人才需求旺盛,也說明這個產業是在持續發展的,想想那些跨界進來的,都是在“鯨吞”業界人才啊,能不緊俏嗎!這里就不多說了。
所以,就會有幾家歡喜多家愁的景象。
從上面分析可以知道,2021年同樣是不容易的一年,還不算會不會再有“黑天鵝事件”發生,就算平平穩穩的,都會不好過,當然大家也習慣了,早就是這么喊的,好就好在這個行業不容易“ *** ”,因為總體是在發展的,是有增長的,以前比較好過,近些年才難過的,因此也只是相對而言,還不是過不下去,還較少聽到有倒閉的。
不過頭部企業會越來越好,主要是能力能滿足要求,有調整的余地,尤其是那些有軟件開發能力,又能扎根用戶的專業公司,如果同時還能提供敏捷的貼身服務,那就會更有作為,讓客戶難以離開你。這里的挑戰是企業要有隨需應變的組織架構和良好的激勵機制以及共同認可的企業文化,否則隨著進駐點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會很難駕馭的,到頭來顧此失彼,口碑越來越差,那就將面臨止步不前甚至分崩離析的可能。
寄生型的小企業也能活下去,負擔輕、期望低、轉型快,靈活機動,只要功夫在身,頭部企業就可能找你進入他們的生態圈,他們有飯吃,你也有粥喝,相互依存。最難的是中等規模的公司,一兩百號人,吞吐量不小,需要大活支撐,但又難競爭過頭部企業,小活養不了,因此比較尷尬,又不好“掉頭”,會面臨難以為繼的局面。
以上就是我對2021年地信產業的粗淺判斷,世道變化快,一切都有可能。
不管怎么說,我們還是要想得樂觀點,我想今年是我國調整之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年,也是建黨100周年,中國已經長大,巨輪一直在前行,只要不遇上新冠疫情這么糟糕的超大號“黑天鵝”,我想就是很幸運的了!自然就會隨之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