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崔曉健
上半年,國際局勢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多發散發,特別是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疫情加劇,對海洋產業鏈供應鏈造成較大沖擊,海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面對多重超預期因素疊加沖擊,沿海地方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海洋經濟發展總體平穩,新動能不斷壯大,轉型升級加快推進,主要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海洋經濟發展韌性彰顯。
海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展現良好韌性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我國海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受限,市場主體活力明顯下降。調研顯示,超5成被調研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同比下降,特別是海洋旅游業持續呈現疲軟狀態,超7成海洋旅游業被調研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重點監測的海洋行業中新登記企業數量同比下降29.6%。隨著6月份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加之國家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的落地實施,我國海洋經濟繼續穩步增長,發展韌性持續顯現,上半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4.2萬億元,同比增長1.2%。
海洋新產業新動能發展勢頭正起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向好,通過大數據挖掘,海洋新興產業相關企業招標數量是去年同期的2.5倍。調研顯示,海洋新興產業中57.7%的被調查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海洋高端裝備加快發展,新承接 LNG(液化天然氣)船規模達我國歷史更高水平。海水養殖走向深藍,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成功收獲我國首批深遠海大西洋鮭,積極探索了我國深遠海養殖新模式。海洋產業數字化發展取得新進展,我國首個海洋油氣生產裝備智能制造基地在天津建成投產,首個智能深海油氣保障倉儲中心在海南建成投用,海鐵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廣西欽州啟用。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海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上半年,我國在解決海洋領域“卡脖子”技術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有力保障了海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國內首臺深海水平式卡箍連接器研制成功,國產化淺水水下采油樹、深水水下采油樹系統成功完成水下安裝應用,自主研發的首套深水水下多功能管匯系統交付應用。全球更大24000TEU(標準箱)超大型集裝箱船“長益”輪、全球首艘 LNG雙燃料超大型原油船“遠瑞洋”輪成功交付。
海洋產業綠色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海洋產業清潔能源應用加快,產業低碳化發展持續推進。海上油氣田首次使用綠色電力,河北張家口1.86億千瓦時光伏電和風電通過油田岸電工程送至渤海。舟山高低壓混合港口岸電系統成功投入運營,天津港安裝完成一套8兆伏的岸電設備可滿足6個泊位用電需求。“清潔能源+漁業”成為發展新趨勢,大連打造國內更大“光伏+海參養殖”產業融合示范點,“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創新示范基地項目、亞洲更大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海洋能源供給保障持續提升上半年,海洋原油和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7.4%、12.4%,旅大5-2北油田一期項目和墾利6-1油田4-1區塊開發項目紛紛投產。國家和地方出臺系列政策助力海上風電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明確在東部沿海地區積極推進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山東、浙江出臺海上風電地方性補貼政策。沿海地區風力發電量同比增長近20%,但受海上風電補貼政策2021年底到期影響,上半年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同比下降83.1%。
海洋交通運輸穩中趨緩沿海各地積極暢通港口集疏運體系,通過陸改水、江海聯運等緩解貨物壓港,保障運輸通暢、供應鏈穩定。上半年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0.1%,增幅與1-5月持平;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0%,增幅較1-5月擴大0.7個百分點。海洋貨物運輸量同比增長1.4%,增幅較1-5月擴大0.4個百分點。對外航線持續拓展,廈門港新增集裝箱班輪航線3條、“一帶一路”航線6條、RCEP航線4條,廣州港新增外貿班輪航線13條,其中RCEP航線占11條,寧波舟山港集裝箱航線總數升至300條。海運貿易呈現向好發展態勢,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8.2%。
面對內外部階段性、突發性因素沖擊,我國海洋經濟表現出強勁韌性和發展潛力。企業信心有所提升,調研顯示,56.7%的企業認為2022年全年營業收入將有所增長,比一季度增加6.5個百分點。海洋旅游消費需求有望釋放,調研顯示第三季度88.7%的受訪者有開展海洋旅游的意愿。下半年,隨著國家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疊加效應持續釋放,市場預期逐步回暖,海洋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不會改變,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應對各種艱難挑戰,鞏固提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