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兩會時間”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開始了。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情況,今年兩會將如何提振信心、凝心聚力?如何將抗擊疫情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智慧,轉化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勁動能?自然資源部門又將如何找準發力點,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期待2020全國兩會,關注自然資源領域的熱點話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收官?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決勝”“收官”四字凸顯出時間緊迫與任務繁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決定性成就,形成了較完善的體制機制。然而,收官之年突遭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艱巨復雜,更需有力、有針對性的措施支持。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為決戰脫貧攻堅,過去一年,自然資源部門盡職盡責,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抓住政策和對口扶貧兩條主線,下達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任務20.88萬畝,深度貧困地區所在省份獲得資金647.3億元;實施差別化扶貧政策,充分發揮烏蒙山片區牽頭聯系單位作用;發揮找水打井、富硒土地調查等專業優勢,完成定點扶貧任務。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去一年,自然資源部門全力以赴,服務區域協調發展,保障數百個國家重大建設項目落地,對養老、教育、醫療等關乎民生的項目用地應保盡保;深化“放管服”改革,合并用地預審和規劃選址,合并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和用地批準,推進多測合一、多驗合一;不動產登記超九成的市縣一般登記、抵押登記分別壓縮至10個工作日和5個工作日,全國化解歷史遺留問題630萬件;加快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為構建經濟更加發展、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環境生態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
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如何完成既定目標,交出滿意答卷?深度貧困地區如何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全國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如何把防止返貧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后,下一步的發展藍圖又將如何謀劃?期待兩會給我們答案。
經濟底盤如何穩住?
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出現了同比下降6.8%的負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為中國經濟定調,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重申“六穩”的同時,首次提出“六保”任務。面對風險挑戰,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斷提高發展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能力。
今年3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授權和委托用地審批權的決定》。4月,《 *** 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5月,《 *** 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 *** 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發布。重磅政策連發,提出多項有關土地改革方向的具體措施,包括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下放用地審批權限、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等。在當下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舉措中,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仍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為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近年來,自然資源部門不斷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健全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完善產業用地政策;進一步實施“增減掛鉤”“增存掛鉤”“增違掛鉤”機制,激勵和約束并舉,精準投放增量,加大盤活存量,做好土地要素保障。
據統計,2018年、2019年自然資源部門消化處置2015年、2016年以前批而未供以及閑置土地共890多萬畝,相當于2019年全國安排的新增建設用地量的1.8倍。今年上半年,通過改革增量的配置方式,加大存量的盤活力度,基本滿足復工復產重大投資項目合理的用地需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這一場改革將推動中國城市化和農村現代化更好地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守英也表示,土地要素上一輪的功能是保增長,下一輪最重要的功能是要推動中國經濟轉型。
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將釋放哪些利好?改革落地的動力與壓力來自何方?如何落實到位?兩會代表委員們將給出他們的真知灼見。
新動能能否更上一層樓?
云開會、云簽約、云教育、云醫療……數字經濟正在加速走進人們的生產生活,新經濟在蓬勃生長,未來正在加速到來。
在已經召開的地方兩會中,多個省市突出了新經濟、科技創新任務要求,重點集中在5G、新能源、新基建、區塊鏈、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種業、海洋科學等領域。科技創新、加快產業升級仍是兩會關注的核心話題。
科技創新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問題,自然資源系統在這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過去一年,自然資源部持續推進自然資源空、天、地、海領域科技創新融合。部、省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初步構建,高光譜、亞米分辨率立體遙感衛星入軌運行。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推進,“天地圖”公眾版日均請求超過4.23億次,積極探索解決自動駕駛地圖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帶來的管理問題。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穩步推進,國家與地方基本觀測網業務整合全面完成。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和大洋綜合科考船“大洋號”投入運行,完成南北極科學考察和5個航次大洋考察任務。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采成功并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地質災害防治集成地質調查、地球物理、衛星遙感等方面技術優勢,聚焦最關鍵最前沿的監測預警需求,正在加快普適型設備研發與推廣。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進一步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 *** 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歐心泉認為,2020年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之年,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新型基礎設施是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兩者之間如何做好結合,值得關注。同時,業內人士也認為,當代測繪技術的發展,已全面融入了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高端裝備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國家的新基建計劃中,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大有可為。
2020年或許是全面檢驗經濟新動能的關鍵時期,新動能能否做好與舊動能的轉換銜接,值得期待。
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
2020年,大自然向人類發出嚴重警告。
澳大利亞大火持續數月,大火殃及1000多萬公頃土地。東非蝗災暴發,該地區上千萬人的糧食安全受到蝗災直接威脅。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再次意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多么重要。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道林認為,自然資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必須合理開發利用,方可永續供養人類,過度開發利用則導致破壞。應該建立嚴格的合理利用規則體系,如科學規劃、用途管制、補償保護、共享開發等,并建立健全利益相關者的監督機制,保障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
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制度來守護。2019年以來,國家自然資源領域“四梁八柱”架構初起,《 *** 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發布,中辦、國辦印發《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一系列重大頂層制度設計重磅實錘落地有聲,帶動相關領域改革創新舉措如雨后春筍競相破土而出,《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將市場機制引入礦山生態修復,激活潛在動能,《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2019年,通過不懈努力,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144個礦業權、陜西秦嶺地區各類自然保護地內170個礦業權全部退出。
2020年,經過了疫情大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命題,在自然資源系統正探索著更深邃的解題思路和更多元的求解路徑。心有所向,行能致遠。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摸清家底,編制《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0~2035年)》,高起點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切實維護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礦政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海洋強國戰略實施,優化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管理,增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如何向黨和人民交出一張滿意的自然資源答卷?這些關乎社稷民生的話題,必將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民法典將帶來哪些變化?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這意味著我國依法保護民事權利將進入全新的“民法典時代”。新編纂的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創下新中國立法史的新紀錄。
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民法典,民法典草案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確立了綠色原則。物權編對物權的客體、權能、屬性、用益物權、相鄰關系以及征收征用等制度進行完善,在保護民事主體財產權利的同時,對不動產的權利人設置必要的維護環境、保護生態的義務。合同編規定,當事人在合同履行中根據交易習慣負有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義務,在合同終止后負有舊物回收義務。在侵權責任編規定違法損害生態環境的懲罰性賠償。物權編在增加居住權規定、完善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的規則等多方面作出完善,對于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續期、承包地“三權分置”問題也作出規定,值得關注。
伴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蹄疾步穩,自然資源法治進步的足音聲聲鏗鏘。2019年以來,為全面履行“兩統一”職責,加快推動自然資源管理職能落實到位,自然資源部積極推動《土地管理法》的修正實施,并啟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及配套法規修改。《礦產資源法(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礦政管理邁出重大改革步伐。《不動產登記法》起草工作正積極推進。同時,以完善配套制度為核心,積極對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現行有效的52部規章進行了全面清理,先后分3批廢止13部規章,打包修改19部規章,廢止和修改數量超過總數的60%。以法治保障和強化自然資源管理改革,推動自然資源管理事業向縱深發展。
法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強大支撐,也是維護人民權利的重要保障。民法典的通過和實施將對自然資源工作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今年兩會,我們期待民法典的正式亮相,期待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為美麗中國和美好生活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