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渠上的游船
中國最古老梯級運河的勘測與設計
――測繪之最(三)
文/寓公劍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圖/部分選自 ***
巍峨險峻的南嶺,如同巨大的屏障橫亙在南部中國。亞熱帶的驕陽如火。眼前,巖石冒著火氣,叢林如同蒸籠。
山間沒有通行車馬的道路,一支來自北方的軍隊在披荊斬棘地艱難前進。戰馬熱得喘著粗氣,四蹄滯重。士兵疲憊不堪,患上熱帶病的人數在急劇增加,有的已經死去。運糧草的車輛已經空載多日,而后方補給仍然杳無音信。
“停止前進,加強警戒,就地休息!”軍隊的統帥屠睢發出號令。
秦始皇兵馬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平六國,令屠睢率領50萬大軍進軍嶺南。嶺南是百越之地,相對于中原地區落后,秦始皇決意開發嶺南。針對百越情況,秦軍采取分兵進擊,略定各地,合擊強敵的策略,分兵五路南下。秦軍遇到百越的頑強抵抗,戰事曠日持久。加之五嶺橫亙,山高路險,運道艱難,糧食不繼,疾病流行,秦軍主力已經嚴重受損。
“軍中無糧,人心惶惶,如何攻城略地?”大家紛紛對不能及時得到軍糧補給怨聲載道。
“ 沒有暢通的運輸線路,幾十萬大軍不能維持生存,怎么打仗?現在,我決定:各路大軍收縮整頓,待機行事。同時報告朝廷,請求解決交通與補給問題。”屠睢最后作出暫時休兵的決定。
靈渠滾水壩
南下大軍因糧道不暢而受阻的消息傳到咸陽,秦始皇十分重視,立刻命史祿率眾南下,開辟漕運渠道。在秦代,廣修馳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但是在南方水網地區,軍事運輸還是主要靠漕運。南下嶺南,自然要尋找水路。然而,東西綿延的南嶺把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割斷,中原的輜重船只從長江水系不能進入珠江水系,這是秦軍不能保證軍糧供應的癥結所在。能在萬山叢中的江河溪流里找到南下的水路嗎?能找到適合開辟運河的地形與線路嗎?史祿心里沒有底。
公元前219年的夏天,秦樓船軍的浩蕩船隊從洞庭湖進入湘江,溯江而上。船上有荷槍操刀的士兵,有樓船軍自行消費的糧秣,還有一批掌握測量技藝的能工巧匠。樓船軍的統帥史祿站在船頭,望著湘江暴漲奔流的江水,望著兩岸的蒼山翠竹,南下開路的使命感沉甸甸地壓在心頭。
船隊駛入湘江上游的海洋河。海洋河兩岸山勢平緩,河水漸淺,船隊難以前進。史祿下令停船,命隨軍測量人員登陸勘測地形。熟練掌握測量技術的工匠們,帶著測繩、表桿、水準、規矩等測量工具,爬山?h水,踏勘湘江源附近的苗兒山地區。
很快,有測量人員報告:“發現了一條向南流去的河流,叫始安水。始安水是珠江水系的漓江的一條支脈。當地百姓說,從始安水乘船可以進入漓江,然后就可以進入西江,再通過珠江出海了。”
史祿喜出望外,心想:“如果把海洋河與始安水溝通起來,漕運船只就可以由長江進入珠江了!要在海洋河與始安水之間開鑿一條運河!”
靈渠附近地形示意圖
于是,史祿集中測量人員,重點勘測海洋河與始安水之間的狹長地帶,目的是勘測開鑿運河的地點與線路。
測量發現,在今廣西興安縣城一帶,海洋河與始安水相距不過二三里,中間一道分水嶺,高度只有二三十米,經水平測量,兩條河流的水位差約6米。
史祿登上分水嶺,眺望向北奔流的海洋河,俯視向南流去的始安水,激動地說:“真是上天的安排!開鑿運河的絕佳的地形!運河就在這里開鑿!立刻勘測、設計運河方案!”
靈渠平面圖
春秋時期邗溝運河的開鑿,戰國時期都江堰水利樞紐的修建,為秦代勘測設計運河提供了借鑒。因地制宜是運河設計的之一原則。根據湘江源頭的自然地形,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別出心裁的設計方案:分湘入漓。即通過設計修建船閘、分水鏵嘴和溢洪天平,分湘水入漓江,為運河提供航運水源;為了解決逆水行船的困難,舍棄了原有的湘江河道,設計了迂回彎曲的南渠和北渠,南渠曲折迂回長達60多里,從而把河道的比降降低到千分之四以下。
分水鏵嘴
精確的測量,精心的設計,艱苦的施工。大約在公元前214年之前,運河開鑿成功,取名靈渠。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日夜在靈渠穿行,大量的軍用物質運到了嶺南地區。
靈渠是中國古老的軍事漕運工程,是世界上最早建有船閘的梯級運河,比1375年荷蘭建設的船閘早1590年,比巴拿馬梯級運河早2120年。開鑿靈渠過程中,為工程選趾、設計、施工所進行的測量艱苦卓絕,堪稱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測量的精彩之筆。
靈渠把長江與珠江水系溝通起來,秦軍軍餉源源不斷地運到了嶺南,秦始皇大閱,重賞史祿官兵。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調兵遣將,命令屠睢發動大規模進攻,企圖一舉平定嶺南。秦軍在番禺遇到百越的頑強抵抗,屠睢戰死。但是,有充足后勤保障的秦軍越戰越勇,終于略定番禺各地,置南海郡(治今廣州);略定桂林各地,進入越南北部,置桂林郡(治今廣西桂平)和象郡(治今廣西崇左)。南征大軍留駐嶺南。秦又從中原移民50萬到嶺南,帶去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與生產技術,促進了嶺南的大開發,同時也促進了華夏族與百越族的民族融合。至此,東南沿海與珠江流域納入秦代版圖。
靈渠是嶺南與中原聯系的紐帶,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發揮了漕運功能。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反叛勢力,通過靈渠運輸軍隊與輜重,為此還大規模整修過靈渠。至今在堆筑分水鏵嘴的江洲上還屹立著馬援的石像。唐代,給事中李渤整治靈渠,以鏵嘴引水,渠道上設置了陡門控制航深,通航條件較之秦代應有較大的改善。以后許多朝代,都留下了整修靈渠的紀錄,保證了靈渠的暢通。可以說,靈渠的開鑿及其卓越的測量事跡,作為優秀的文化遺產將永遠載入中華文明史冊。
根據作者著《中國古代軍事測繪史》、《軍事漕運工程靈渠》(載《環球軍事》,2006年7月)編寫,版權歸作者寓公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