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北京的中軸線,總離不開故宮。2020年是故宮建成的600周年,故宮中的對稱軸其實只是整個北京城中軸線的一小部分。我們常說的“故宮五門三朝”中的五門,就成為了北京中軸線的一部分。
嘟寶前一陣去參觀了位于首都博物館的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展覽,深入地了解了這條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軸線。這條長達八公里的軸線,如同“書脊”一樣貫穿北京城南北,形成了北京兩翼對稱、莊嚴肅穆的城市格局。
現在,跟隨嘟寶一起穿越時空,一同開啟北京中軸線上的探秘之旅吧。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為什么要“居中”
古人認為,在斗轉星移的時空流轉中,唯獨北極星巋然不動,于是便把它看成是超自然的神力所在,擁戴它做至高無上的宇宙主宰――帝星。
北極作為天之中心,天帝在這里設紫微垣而居之,施政于天下,這也是紫禁城名字的由來;作為天子,皇帝的京邑必須效法上天,筑宮城于地之中心――“土中”,形成四方對中央的拱極之勢。
早期的居中觀,便來源于對北極星的崇拜,起到溝通天地的作用。
圖 | 星宿示意圖。
紫微坦位于最中心,這也是居中觀的由來。
中軸線不始于北京城
其實我們歷朝歷代都在努力追求形成城市中軸線,在各朝代的都城建設中,都隱約可見“軸線”的存在。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聚落布局和房舍建設中表現出了中軸對稱意識,分別體現在先民的居所格局和祭祀祈禱活動中。
在約公元前1600年―前1400年的河南洛陽偃師商城,宮城位于偃師商城遺址的正南部,基本呈方形。從北城門經宮殿區直至城南的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道為中軸線,東西城門、宮殿建筑等左右對稱分布。這是目前考古發掘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建設采用中軸線對稱布局的較早實例。
圖丨河南洛陽偃師商城遺址平面布局圖。
在《周禮?考工記》中有對理想王城的描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從圖中對周禮王城的復原可以看出,元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就是按著這樣的方式構建的。
圖丨周禮王城復原平面圖。
是不是跟我們印象中的北京城很相似?
再來看看唐朝長安城,中軸線的布局就已經非常明顯了。唐長安城,即隋大興城,隋唐兩朝的首都。這是一座平地而起的新城,中軸線的規劃格局更加嚴謹,宮城居于都城正北部城垣形態、城門分布及街道里坊格局均基本對稱分布。這種極規整的棋盤式中軸線對稱布局,極大影響著東亞其他國家都城如新羅王京、日本平安京等都城的規劃布局。
圖丨唐長安城平面布局圖。
北京的中軸線初具規模是在金。金中都城周長18.69公里,有十三座城門,縱貫南北的大路通衢成為全城中軸線。三重城墻套合,突出了皇權至尊。經考古發掘證實,今北京西二環路廣安門南段的輔路即是昔日金中都城中軸線所在,大安殿即在今“北京建都紀念闕”西側的位置。
圖丨金中都平面布局圖。
嘟寶按照金中都的中軸線和遼開陽門的所在位置,大致估計了下現在中圖集團的位置再開陽西坊西邊,可真是黃金地段呢!
北京城的中軸線――元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東北方以瓊華島為中心營建中都新城,至元九年命名為“大都”。元大都的規劃建設基本恪守《周禮?考工記》提出的營建都城的理想模式,又密切結合地理特點,因地制宜,營造出了一座舉世聞名的宏偉都城。
圖丨金中都與元大都位置示意圖。
劉秉忠結合地理條件,緊傍今什剎海(當時稱海子,也稱積水潭)東岸,確定了大都城規劃設計的中軸線。中軸線主導的方向,遵照傳統規制,必須是自北而南。同時把大內(宮城)建于其上,與湖泊對岸的另兩組建筑――南面的隆福宮、北面的興圣宮,形成“三宮鼎峙”的態勢。中軸線正好坐落在宮城的主體建筑上,鮮明地突出了宮城的位置,顯示了王朝統治中心至高無上的重要性。
圖丨元大都平面布局圖。
元大都從南城墻中央麗正門起,經皇城正門欞星門、宮城正門崇天門、宮城內大明殿、延春閣,出厚載門、御苑,經海子橋至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規劃的南半城長約3.9公里的中軸線上的建筑。皇城的東西兩側按照“左祖右社”的布局,建造了太廟和社稷壇。
圖丨藍琉璃吻獸。元大都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