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海東地區的歷史沿革?
海東地區
1949年至1978年,現海東地區各縣隸屬省人民 *** 直轄。1978年10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海東地區,行政公署駐平安縣;將原由省直轄的湟中(駐魯沙爾)、湟源、民和(駐川口)、樂都(駐碾伯)4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 *** 自治縣(駐巴燕)、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駐積石鎮)和新設立的平安縣(駐平安驛)劃入海東地區;轄5縣、3自治縣;1979年6月正式成立海東地區行政公署。 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5]163號)撤銷民和縣,設立民和 *** 自治縣,以原民和縣的行政區域分別為民和 *** 自治縣的行政區域。海東地區轄湟源縣、湟中縣、平安縣、樂都縣4個縣及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 *** 土族自治縣、化隆 *** 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4個自治縣,150個鄉鎮,2180個行政村。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9]142號)將海東地區的湟中縣、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海東地區總人口1391565人。其中:平安縣106866人、民和縣346748人、樂都縣262704人、互助縣357089人、化隆縣213706人、循化縣104452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 *** 青政函[2001]20號文批復:①撤銷互助土族自治縣高寨 *** 鄉、加定藏族鄉、南門峽鄉和丹麻鄉,分別設立高寨鎮、加定鎮、南門峽鎮和丹麻鎮。②撤銷平安縣小峽鄉、三合鄉,分別設立小峽鎮和三合鎮。③撤銷樂都縣雨潤鄉、壽樂鄉、高店鄉和洪水鄉;分別設立雨潤鎮、壽樂鎮(鎮 *** 駐地遷至土官口村),高店鎮和洪水鎮。④撤銷民和 *** 土族自治縣硤門、蘆草溝2鄉,其中將蘆草溝鄉的4個村(抓咱、若木池、鐵家莊、趙家山)和硤門鄉合并設立并命名為峽門鎮,另外6個村(秦家莊、東灣、三岔、斗斗坡、蘇家莊、馬廠)并入新民鄉;撤銷李二堡、塘爾垣2鄉,合并設立李二堡鎮;撤銷柴溝鄉,并入古鄯鎮;撤銷巴州鄉,設立巴州鎮;撤銷滿坪鄉,設立滿坪鎮;撤銷東溝鄉,并入西溝鄉;撤銷塔城鄉,并入轉導鄉;撤銷峽口鄉,并入中川鄉。⑤撤銷化隆 *** 自治縣昂思多鄉,設立昂思多鎮;撤銷扎巴、黑城2鄉,其中將黑城鄉的12個村(四哈寧、乙沙東、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控隆溝、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灘)和扎巴鄉合并設立扎巴鎮;撤銷牙什尕鄉,與黑城鄉的6個村(上灘,城車、宗尕灘、拉公么、沙拉溝、完干灘)合并設立牙什尕鎮;撤銷加合鄉,并入巴燕鎮。2001年底,全區轄31個鎮、54個鄉、20個民族鄉,2個社區、18個居委會、1614個村(牧)委會。 2006年9月13日,海東地區行政公署《關于調整全區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 慶祝海東地區建區三十周年
(東署[2006]40號):根據省人民 *** 《關于海東地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的批復》(青政函[2006]76號),全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如下:一、撤銷平安縣寺臺鄉,并入三合鎮。二、撤銷民和縣聯合鄉,并入巴州鎮。三、撤銷樂都縣引勝鄉,并入壽樂鎮。四、撤銷樂都縣親仁鄉,并入瞿曇鎮。五、撤銷樂都縣崗溝鎮,并入碾伯鎮,鎮 *** 駐地設在原崗溝鎮 *** 駐地西崗。六、撤銷互助縣邊灘鄉,并入林川鄉。七、撤銷互助縣沙塘川、雙樹鄉,設立并命名為塘川鎮,鎮 *** 駐地設在原沙塘川 *** 駐地雷家堡,實行鎮管村體制。八、撤銷互助縣五十鄉,設立五十鎮,鎮 *** 駐地、鎮區行政區劃范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九、撤銷互助縣五峰鄉,設立五峰鎮,鎮 *** 駐地、鎮區行政區劃范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十、撤銷化隆縣支扎藏族鄉,并入雄先藏族鄉。十一、撤銷化隆縣德加鄉,并入昂思多鎮。十二、撤銷循化縣孟達鄉,并入清水鄉。 本次行政區劃調整:新增2個鎮,鄉鎮總數由104個(31鎮73鄉)調整為94個(33鎮61鄉)。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