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渭南攝影測量與遙感,以及渭南勘察測繪院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錄一覽:
攝影測量大還是遙感測量大
攝影測量大。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得知攝影測量與遙感是以面的方式來獲取數據,以影像為基礎,比傳統測繪效率高很多;根據不同需求對影像進行解譯分析,可以獲得多種數據結果,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攝影測量與遙感是測繪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中科檢測秉承“專業、規范、公正、高效”的原則為測繪、農業、林業、水利、氣象、資源環境、城市建設、海洋、防災減災等領域提供攝影測量與遙感服務。
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和測繪航空攝影專業有什么區別?
這兩個專業區別不大,都是測繪類的專業。具體說還是不一樣的,航空攝影測量專業是航拍和測繪,遙感專業是地質分析
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涉及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的一級學科有地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二級學科有地理學中的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測繪科學與技術中的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中的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等。全國設有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的院校共有140多所,主要分布在江蘇、湖北、四川、北京等省市。其中,江蘇有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等15所,湖北有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等8所, 四川有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9所,北京有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5所。從高等院校的性質來看,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高等院校主要包括民用測繪類院校和軍事測繪院校兩大類。從領域分類來看,這些教育機構包括了綜合類、測繪類、地礦類、交通類和師范類等幾大專業類別。我國著名的綜合類大學武漢大學設有測繪學科的學院有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測繪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設有遙感科學與技術系、攝影測量與遙感系和空間信息工程系,其中攝影測量與遙感是教育部審定的首批全國重點學科,211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擁有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養體系。北京大學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設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該所為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工科學科碩士、博士授予權主體單位,擁有攝影測量與遙感(工學)碩士點和博士點。中國現有地礦類高校67所,其中中國地質大學等5所高校設有遙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在碩士研究生專業設置方面,中國礦業大學等18所高校設有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在博士研究生專業設置方面,中國礦業大學等7所高校設有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目前,我國有12所交通類高校設有攝影測量與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或開設有這方面的相關課程,而且這兩個專業基本上是以測繪科學與技術為支撐發展起來的。其中在攝影測量與遙感方面起步最早的是西南交通大學。1942年,西南交通大學開始航測解析法及圖算研究。1951年首次發表航測解析法研究成果航空測量的數學解析。1959年在鐵道建筑專業內成立鐵路航測專門化方向。1977成立航測教研室及航測實驗室。1979年成立遙感教研室及遙感實驗室。1983年成立航測與工程地質系。1984年按國家規定將鐵路航空勘察專業,更名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1991年成立測量工程系,下設工測、航測、遙感、控測4個教研室,以及工測、航測、遙感3個實驗室。師范類大學開設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的院校有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40多所。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一般設在這些院校的地理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旅游學院中。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科研院所是我國為適應攝影測量與遙感科研和開發應用需求而設立的專門機構,也承擔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工作。如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一、培養目標: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培養具有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和責任意識,掌握航空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航空攝影測量內、外業生產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職業能力, 能夠勝任航空攝影測量內業成圖、外業調繪、外業控制測量、內業加密、工程測量和地形測量等專業崗位一線生產的高級應用性人才。
二、主要課程: 航空攝影測量、數字攝影測量、遙感技術、數字測圖技術、地形測量、工程測量、控制測量與GPS衛星定位技術、計算機制圖(CAD)、計算機圖象處理、地籍測量等。
三、主要實踐環節: 航空攝影測量實習、數字攝影測量實習、數字測圖技術實習、控制測量與GPS衛星定位技術實習、地形測量實習、地籍測量實習、工程測量實習、計算機制圖綜合實習、計算機圖像處理實習、計算機程序設計綜合練習、MicroStation綜合練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
四、擇業方向: 畢業生面向基礎測繪、勘測規劃設計、國土資源、水利、電力、交通、地礦、測繪儀器銷售等行業單位。
測繪工程和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有什么區別啊??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只是測繪工程下的一個分支,上測繪工程專業的話,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是必學的課程,這個分支在研究生階段會單獨分出來成為一個研究方向。
攝影監測與遙感技術 與攝影攝像技術的區別
你說的應該是攝影測量與遙感,沒有攝影檢測與遙感這個學科。這兩個可以說都是用的攝影方式獲取影像,但是最后做的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研究測量,測繪學的,后者不屬于科學。
現代技術考古有關書籍
上篇 考古探查、發掘與遺跡遺物的采集、保存
之一章 考古勘探
1 朱俊英:《考古勘探》,科學出版社,1996年。張宏斌:《遙感技未在現代考古中的應用》,《中國文物報》1988年10月7日。
2 朱來東:《遙感技術與農業考古》,《農業考古》1986年第2期。
3 劉建國:《遙感考古的原理與 *** 》,《考古》1994年第4期。
4 D.R. Wilson, 1982,Air Photo Interpretation for Archaeologists, PP.10. St. Martin 's Press, Inc. New York .
5 Michael B. Schiffer,1984,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 PP.300-301, AcademicPress, Inc. Ltd, London.
6 格林·丹尼爾著、黃其熙譯:《考古學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94-298頁。
7 科林·倫福儒、保羅·巴恩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考古學:理論、 *** 與實踐》,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85頁。
8煤田航測遙感中心宋德聞等:《秦始皇陵園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文物》1990年第7期。宋德聞等:《昭陵古墓葬遺址遙感解譯和定位的研究》,《文物》1992年第7期;劉建國:《環境遙感在城址考古中的應用初探——漢長安城環境遙感考古的嘗試》,《考古》1996年第7期;劉建國:《安陽殷墟遙感考古研究》,《考古》1999年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漢唐考古研究室:《新疆庫爾勒至輪臺間古代城址的遙感探查》,《考古》1997年第7期;丁邦鈞等:《遙感技術在壽春城遺址考古調查中的應用》,《科技考古論叢》,中國科學技術出大學出版社,1991年;曾朝銘、顧巍:《北京地區長城航空遙感調查》,《文物》1987年第7期。
9 宋寶泉、邵錫惠:《遙感考古學》,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10 福爾德·平格爾、宋寶泉:《航空攝影考古在中國應用之探討》,《“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國際學術討論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11許志勇編譯:《航空攝影與考古的基本 *** 》,《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
12中國歷史博物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東南部航空攝影考古報告》,科學出版社,2002年。
13鄧輝等:《利用彩紅外航空影像對統萬城的再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
14張寅生:《一種考古勘探新技術一一應用電阻率法勘探地下文物》,《文物》1987年第4期。
15《探查地下文物的新技術——物探考古》,《中國文鈞報》1988年1月8日。肖夢龍、施玉平:《遙感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天地》1989年1期。
16蔣宏耀、張立敏:《考古地球物理學》,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71頁。
17張維璽:《考古地磁學及其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考古》1989年第10期。
18 武漢地質學院金屬物探教研室:《電法勘探教程》,地質出版社,1980年。
19 金國樵等:《物理考古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20 鐘世航:《用物探 *** 解決文物保護和考古中的某些難題》,《地球物理學報》1991年第34卷第5期。
21 高立兵等:《高密度電阻率法在商丘東周城址考古勘探中的應用》,《考古》2004年第7期。
22 閆永利等:《高密度電阻率法在考古勘探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1998年第22卷第6期。
23 張寅生:《磁法在田野考古勘探中的應用研究》,《考古》2002年第7期。
24 閻桂林:《考古磁學――磁學在考古中的應用》,《考古》1997年第1期。
25錢復業等:《地面電探CT技術及其在三峽考古中的應用試驗》,《考古》1997年第3期。
26 Alcock, L,Antiquaries Journal, 48, 6(1968).
27 高立兵:《探地雷達在考古勘探中的應用》,《中國文物報》1996年6月23日第3版。
28 高立兵:《地面透射雷達(GPR)及其在考古勘探中的應用》,《考古》2000年第8期。
29 姚萌等:《紹興印山大墓GPR無損探測 *** 研究》,《科技考古論叢》(第2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16-121頁。
30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調查――“ 863 ”計劃秦始皇陵物探考古進展情況的報告》,《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31 申斌、邊德芳:《應用物化探 *** 研究殷墟遺址》,《華夏考古》1988年第2期。
32 伍宗華等:《汞的勘查地球化學》,地質出版社,1994年。
33 李士、秦廣雍:《現代實驗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338-340頁。
34 Clark AJ. SeeingBeneath the Soil: Prospecting Methods in Archaeology. London : B.T. Batsford Ltd.,1990
35
36曹兵武:《GIS與考古學》,《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4期。
37高立兵:《時空解釋新手段——歐美考古GIS研究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考古》1997年第7期。
38中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人類學系:《河南穎河上游考古調查中運用GPS與GIS的初步報告》,《華夏考古》1998年第1期。
39徐紹銓等:《GPS測量原理及應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88-189、204-205頁。
40陸守一等:《地理信息系統實用教程》,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年,第199頁。
41劉建國:《3S在考古領域的應用與研究》,《青年考古學家》總第12期,2000年。
42 于光遠主編:《信息新視角――悄然崛起的地球空間信息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3 楊林等:《GIS技術在遙感航空攝影考古工作中的應用》,《科技考古論叢》(第2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73-78頁。
第二章 水下考古
1 Bass, G.F. (1996).Archaeology under water. Thames and Hudson , London ; Wilkes, w. StJ.(1971).Nautical archaeology. David and Charles, Newton Abbot.
2 Bass, G.F. Katzev, M.L. (1968). New tools for underwater archaeology. Archaeology,21,165-173.
3 (英 )基思·馬克爾瑞著 戴開元等譯:《海洋考古學》,海洋出版社, 1992年,第 28頁。
4 小江慶雄著、王軍譯:《水下考古學入門》,文物出版社, 1996年 ,第 153頁。
5吳春明:《海洋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07年。
6 張寅生:《水下考古與水下考古探測技術》,《東南文化》 1996年第 4期。
7許志勇:《航空攝影與考古的基本 *** 》,《北方文物》 2001年 1期。
78宋寶泉、邵錫惠:《遙感考古學》,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 170頁。
9 魯娜:《探索藍色文明——水下考古》,《地理知識》1999年 2期。
10 Bascom, W.(1972).A tool fordeep-water archaeology. ī . ? .N.A.,1,180-184.
第三章 考古發掘中文物的采集與保存
1 宋迪生等:《文物與化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2張承志:《文物保藏學原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3王昌燧:《科技考古論叢》第二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年。
4王昌燧:《科技考古論叢》之一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1年。
5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編:《紡織品鑒定保護概論》,文物出版社,2002年。
6郭宏:《文物保存環境概概論》,科學出版社,2001年。
7馬承源:《文物保護科學論文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8中國文物研究所編:《文物科技研究》之一輯,科學出版社,2003年。
9郭莉珠等:《檔案保護技術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 馬清林等:《中國文物分析鑒別與科學保護》,科學出版社,2001年。
11 王蕙貞:《文物保護材料學》,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
12 賈文熙:《文物養護復制適用技術》,陜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
13 徐毓明:《藝術品和圖書檔案保養法》,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年。
14 周寶中:《文物保護科技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0年。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冊》,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 龔德才:《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的理念與實踐》,《中國文物報》2003年。
17 趙振茂:《青銅器的修復技術》,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8 周雙林:《談談考古發掘中文物的現場保護》,《文物世界》1999年第4期。
下篇 遺跡、遺物的分析研究
之一章 考古測年
1 Libby,W.F., et-al,“Age Determination by Radiocarbon contents: World Wide Assay of NatureRadiocaron”, Science, Vol.109, (1949) P.227
2 Ferguson, C. W. A 7104-years annual tree-ringchronology for bristlecone pine, Pinos Aristate, from the White Mountain , Califonia. Tree-ring Bulletin, (1968)29, pp.3-29.
3 G. W. Pearson. Precise Calendrical Dating ofKnown Growth-Period Sample Using a “Curve Fitting” Technique, Radiocarbon, Vol.28, No. 2A, pp292-299, 1986.
4 王樹芝.樹木年輪分析在考古學研究中的應用.中國文物報. 2001-5-16-7
5 光谷、拓實.樹輪紀年法.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2年
6 張雪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 14 C測年是怎樣參與解決歷史時期年代問題的.中國文物報.2001-12-28
7 仇士華.中國碳十四年代學研究.科學出版社, 1990年
8 弗·溫多夫著.加速器質譜技術在田野考古應用的進展.郭慶春譯.中原文物. 1995(4)
9 蔡連珍. 14 C年代測定——史前考古斷代 *** 之一.考古與文物. 1980(2)
10 王維達主編.中國熱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定年代研究.中國計量出版社, 1997年
11 仇士華、蔡蓮珍.陶器的熱釋光測定年代介紹.考古. 1978(5)
12 李士、秦廣雍.現代實驗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科學出版社, 1991年
第二章 文物形態結構與組成分析研究
1 仇士華、蔡蓮珍:《現代自然科學技術與考古學》,《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紀念》,?出版社,?年。
2 Doran, F. E. F.R. Hodson: 1975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Archaeology.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 Orlove, B. S. 1983 Mathematics is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9
3 狄拉克著 陳咸亨譯:《量子力學原理》,科學出版社, 1965年,第 ⅴ 頁。
4 張紅:《關于自然科學 *** 用于社會科學的思考》,《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9年 4月。
5 王培智等:《軟科學知識辭典》,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8年,第 28頁。
6 謝偉:《多媒體技術在文物事業發展中的運用》,《文博》 1999年第 1期。
7 李季:《編譯與解讀 —邁向新世紀的中國史前考古學》,《東南文化》 2000年第 1期。
8 賈偉明:《數學 *** 在考古學研究中應用的探討》,《考古學文化論集》(一),文物出版社, 1987年,第 34頁。
9 段鵬琦:《石窟寺考古的新發現和研究》,《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10 陳建立:《數學分析 *** 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中原文物》 2000年第 1期。
11 郎惠云等:《從成分分析探討唐三彩的傳播與流通》,《考古》 1998年第 7期。
12 金國樵等:《物理考古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社, 1989年,第 267- 268頁。
13 李科威:《考古類型學的計算機實現、問題和前景》,《考古與文物》 1990年第 5期。
14 仇士華、蔡蓮珍:《科技 *** 在考古學上的應用》,《中國考古學年鑒》 1990年。
15 裴安平、李科威:《雨臺山楚墓CASA年代序列分析與相關問題探討》,《考古》 1991年第 5期;《中國考古學年鑒》 1990年。
16 于秀林、任雪松編:《多元統計分析》,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9年。
17 陳建立:《數學分析 *** 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中原文化》 2000年第 1期。
18 陳鐵梅、何弩:《計算機技術對河南省二里頭二期至人民公園期陶豆分類的嘗試》,《考古學文化論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40-345頁。
19 楊倫標、高英儀:《模糊數學原理及應用》,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5年,第 1頁。
20 朱乃誠:《概率分析 *** 在考古學中的初步應用――以陜西渭南史家墓地的墓葬為分析對象》,《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技術實驗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
22 李樹根、董加禮:《模糊數學在管理中的應用》,吉林工業大學出版社, 1986年,第 50頁。
23 王迅:《模糊數學在考古學研究中的應用》,《考古與文物》 1989年第 1期。
24 陳鐵梅:《多元分析 *** 應用于考古學中相對年代研究——兼論渭南史家墓地三種相對年代分期方案的比較》,《史前研究》1985年第 3期。
25 陳建立:《數學分析 *** 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中原文物》 2000年第 1期。
26 李士、秦廣雍:《現代實驗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科學出版社, 1991年,第 112頁。
27范崇正、胡克良、吳佑實: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1996, 1: 17。
28 王增林:《掃描電子顯微鏡在考古中的應用簡介》,《考古》 1994年第 11期。
29 李安模、魏繼中:《原子吸收及原子熒光光譜分析》,科學出版社, 2000年,第 60頁。
30 Hatcher, H., et al,Archaeometry, 22, 133 (1980).
31 A. M: Pollard and H.Hatcher, 1994, The Chemical *** ysis of oriental ceramic body compositions:Part I: wares from North China , Archaeometry,36 (1), pp.41-62.
32 Hart, F. A., et al,Archaeometny, 25, 179(1983)。
33 Schoneniger, M. J.,et al, Journal of Archaeblogical Science, 8, 391 (1981).
34 周仁等:《中國古代陶瓷研究論文集》,輕工業出版社, 1983年。
35 馬文寬:《中國古陶瓷的科技研究》,《考古文物與現代科技》,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23頁。
36 徐位業等:(文名)《敦煌研究》,創刊號,1983年。
37 張寶峰:《穆斯堡爾譜學》,天津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 34、 35頁。
38 張金萍:《文物的分析與檢測》,《東南文化》2000年第3期。
39 李余增:《熱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
40 Cheng, H. S., etal., Nucl. Instr, and Meth, 191, 391(1991).
41 金國樵等:《物理考古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第167-168頁。
關于渭南攝影測量與遙感和渭南勘察測繪院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