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攝影測量與遙感李天爍,以及攝影測量與遙感考試題及答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錄一覽:
“神舟”號的資料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
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
,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
之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宇航員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之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
生日。
后備宇航員
之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志剛、吳杰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于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時間軸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后第120秒) 火箭拋棄逃逸塔
01:02:19(點火后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后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后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后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里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后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 *** 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鐘準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
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之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于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
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
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
施變軌后,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在軌
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
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
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
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后,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
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后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
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
飛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時29分,胡 *** 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
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著陸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后,飛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
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
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后,還
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于之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
準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準確
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后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
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
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
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
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
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
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
至少要先后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
。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萬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策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
那間,艙上的切割器會自動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
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
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座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
同特征量體制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并在3時45分,飛
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
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
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
,長達3分鐘。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
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并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后,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
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后,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并建議
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
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
并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
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
“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
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技術改進
飛船上新增加了40余臺設備和6個軟件,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余臺,軟件82個,元器
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
準備了航天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 *** 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
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
,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柜,航天員可以用里
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天員的坐椅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后航天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制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
自動檢測裝置。研制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
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搭載
此次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的物品主要是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如郵品、字畫、旗幟和
其他紀念品等,還有用來進行科學試驗的微生物菌種和農作物種子。
實驗用途
一些雞蛋、蠶卵和云南普洱茶將隨“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變異的可能性。
飛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動的心肌細胞和貼壁伸展的成骨細胞的24個細胞培養盒,航天員
和地面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研究空間環
境影響心臟和骨骼的細胞分子機理,并通過空間實時飛行驗證放置在細胞培養液中、
地面篩選出藥物的防護效果。航天員分三個時段操作24個樣品盒,操作時,航天員將
把細胞培養帶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時段,擠破分別裝著激活劑與固定劑的兩種膠囊,
激活或固定活體細胞,考察在飛船入軌前與入軌后不同重力條件下細胞樣品的狀態與
變化。
紀念用途
有10克特別的泥土,由9克大陸泥土和1克臺灣泥土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國和
平統一。
飛船數據
飛船名稱: 神舟六號
發射: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飛: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著陸: 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飛行時間: 115小時32分鐘
軌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飛行中如何逃生?
用于發射神舟六號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有三種模式保證航天員在發生意外時能夠安全逃生。這三種模式是:低空逃逸、高空逃逸和船箭應急分離。
低空逃逸是指起飛前30分鐘到起飛后120秒即火箭拋逃逸塔前,包括在發射臺上的逃逸。低空逃逸是通過逃逸塔來實現的,故稱“有塔逃逸”。逃逸塔安置在火箭最頂端,長約8米,形狀酷似一根巨大的避雷針。當發射階段火箭出現災難性故障時,它可攜帶軌道艙和返回艙迅速飛離火箭,飛行至安全區域,然后拋掉逃逸塔和軌道艙,返回艙乘降落傘自行返回著陸。此次火箭成功升空后的之一個關鍵動作就是拋掉逃逸塔,這是為了避免白白消耗運載火箭推力。
火箭拋逃逸塔(起飛后120秒)到整流罩分離前(起飛后200秒),可實施高空逃逸即“無塔逃逸”,由4個高空逃逸發動機和兩個高空分離發動機為整流罩提供動力,從而帶飛船離開箭體。
整流罩分離后到船箭分離前(起飛后約584秒)如發生故障,可實施船箭應急分離。飛船成功逃逸后,將降落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到陜西榆林約800公里的范圍內。
專家介紹,載人航天飛行中若出現致命故障,更大的可能是在火箭點火、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
返回階段,航天史上最典型的救生成功的例子是美國阿波羅13號飛船起死回生。1970年4月11日,美國阿波羅13號飛船從肯尼迪航天中心順利升空56小時后,服務艙儲氧箱發生爆炸,3名航天員面臨葬身太空之災。但他們臨危不懼,按地面科學家們精確計算的軌道和地面指揮員的命令,手動操縱飛船,使用登月艙的氧氣和動力,于4月17日成功返回,創造了航天史上死里逃生的奇跡。(新華社)
學會開門、關門
———攸關航天員生死的大問題
據新華社電 航天員從返回艙進出軌道艙,是神六區別于神五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打開和關好返回艙艙門就成了成功飛行、甚至保障航天員生命的關鍵。神舟六號飛船艙門設計了多道“門檻”,以拒意外于“門”外。
之一道坎———防誤開鎖。門會不會因振動被振開?航天員會不會把關好的艙門誤打開?防誤開鎖解決了這些問題。航天員須把拉手轉到一個固定位置,門才能被打開。
第二道坎———多道密封措施。太空中沒有空氣,如果艙門密封性能不好,導致艙內氣體泄漏,壓力變異,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因此,設計師在艙門上采取了多道密封圈措施,密封性百分百達到要求。
第三道坎———助力點。處于失重狀態下的航天員能使出的力氣是很有限的,艙門稍微重一點,都可能影響其開關,于是設計人員在艙門附近為航天員設計了助力點。
第四道坎———快速檢漏。設計師研制了快速檢漏設備,可以在關閉艙門1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確認艙門是否關好。
第五道坎———艙門清潔布。設計師們花了三個月時間研制成功一塊“太空抹布”,以防艙門密封面上一個微小多余物———頭發、皮屑、小纖維影響其密封性能。
舉頭望太陽 低頭是故鄉
長征火箭首裝兩只“千里眼”
據新華社電 用于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搭載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這是我國長征系列火箭首次裝上的“千里眼”。
據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智介紹,圖像實時測量系統主要用于分離輔助判斷。在以前的飛行中,火箭的關機、分離等動作都是靠相應的遙測參數來體現的。而通過新增加的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地面可以看到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實時畫面,更加準確地判斷火箭狀態。
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由兩個攝像頭、圖像壓縮處理器、圖像綜合控制器等設備組成。一個攝像頭朝向火箭尾部,用于觀測助推器分離和一二級分離;另一攝像頭朝上,用于觀測整流罩分離和船箭分離。這樣,在火箭上升過程中,我們既可向下看到越來越遠的地球,也可向上看到太陽或星星,是真正的“現場直播”。
艙內航天服
我國自行研制的航天員艙內航天服。航天服是航天員必備的個人防護救生裝備。由于搭乘神舟六號的兩名航天員沒有出艙活動的任務,因此他們只配備了艙內航天服及配套裝置。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員培訓中心,專門負責中國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在選訓和飛行試驗中實施醫學監督和醫務保障,研制航天服、太空食品和其他個人裝備,以便為神舟號系列飛船的載人飛行提供航天員的人力支撐保證。(新華社)
數字神舟
2: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搭乘2名航天員進行多天飛行。
8:飛船總長8米多。
9:飛船軌道艙航天員有效空間約為9立方米,可以較為自如地轉身,做各種操作。
13:飛船系統共有13個分系統組成,按照功能分別被命名為有效載荷、結構與機構、熱控制、制導導航與控制、推進、電源、數據管理、測控與通信、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乘員、回收與著陸、儀表照明、應急救生。
21攝氏度:飛船艙內溫度始終保持在21攝氏度,上下偏差各為4攝氏度。
60分貝:航天醫學研究表明,飛船飛行時絕對安靜會對航天員心理產生影響,但也不能太高。神舟飛船太空飛行時艙內儀器噪聲約為60分貝,相當于站在沒有汽車行駛的普通商業街上。
52臺:飛船的三個艙上共有52臺發動機,其中推進艙有28臺發動機,返回艙有8臺發動機,軌道艙有16臺。各艙發動機都是偶數,其中都有主機和備份機。
90分鐘:飛船每繞地球一圈需要90分鐘,圓形軌道時每圈飛行距離約為4.2萬多公里,每天飛行距離約68萬公里。
300公斤:飛船共有電纜線300余公斤,總長度約30公里。
343公里:飛船飛行時距地面的距離。
600臺:全船共有設備600余臺。
10萬:飛船共有10余萬個元器件,來自數千家工廠。
數字“神箭”
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用通俗的語言對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有關數字作了一番詳解。
0.97、0.997: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說100次發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現問題;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現1000次問題里,可能有3次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這是載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為0.91到0.93,沒有安全性要求。
479噸:火箭起飛重量為479噸。火箭加上飛船重量約44噸,其他的都是液體推進劑。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體。
8噸:飛船重量為8噸多,占船箭組合體起飛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
3.35米:火箭芯級直徑為3.35米。用標準鐵路進行運輸的火箭更大直徑只能達到3.35米。
7.5公里:火箭入軌點速度為每秒7.5公里,這個速度是音速的22倍,相當于1秒鐘內從長安街東頭跑到西頭。
發射時為何掉碎片?
據新華社電 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升空的壯觀景象吸引著眾多關注的目光。然而,如果稍加留心,人們也許不難從電視畫面或是攝影圖像中發現,火箭在托舉飛船飛離發射塔架騰空而起時,身上在不斷地掉落一些碎片。那么,飛船發射時為什么會掉落碎片呢?
據航天發射專家介紹,進入10月份以后,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開始頻頻受到冷空氣的影響,氣溫明顯下降。位于西北戈壁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早晚溫差加大,夜間氣溫已達到零度以下?!伴L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的測試發射理論溫度是零下20攝氏度,但是,低溫可能導致某些產品出現低溫效應,如密封件失效、電纜插頭接觸不良、輸送管路堵塞等故障,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發射時的致命“殺手”。
為了盡可能減小低溫對火箭發射造成的不利影響,往往會在火箭測試發射過程中采取一些保溫措施,例如,吹熱風、套防寒服、電燈泡照射及貼泡沫塑料等。其中,在火箭箭體上貼泡沫塑料是最常用也最簡便的一種辦法?;鸺c火升空后,大氣的劇烈摩擦會將這些泡沫塑料從箭體上剝離下來,這就成了人們看到的從火箭身上掉下的碎片。
神六兩位航天員如何分工?
據新華社電 神舟五號只有楊利偉一位乘客,神舟六號為什么要上兩位航天員?他們如何分工?
按照載人航天工程的規劃,神舟飛船作為未來空間站的天地往返運輸器,應該具有將多位航天員和少量貨物送往空間站的功能。因此,工程為神舟飛行設計的基本狀態就是多位航天員、多天飛行,但考核要一步一步地進行,而這次的神舟六號飛行,就到了考核多人多天的時候了:作為工程第二階段的之一次試驗,這次飛行要證明多人是否能在空間進行多天的工作和生活。
飛船操作技術訓練子系統的主管設計師胡銀燕說,兩位航天員一起上天執行任務,需要在操作上分工配合。正常飛行狀態下,航天員需要進行110多項手動操作,01號航天員費俊龍負責大部分指令的發送,與地面的通話,以及左側手控面板和手柄的操作,02號航天員聶海勝負責右側手控面板的操作。此外,兩位航天員的工作和休息也都有分工:一人在軌道艙內進行空間科學實驗操作時,另一個必須在返回艙值班;一人休息時另一人則值班。
胡銀燕說,兩名航天員雖然分工不同,但對他們的技術要求是一樣的。
神六會有防熱瓦問題嗎?
據新華社電 3個多月前,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發生了防熱瓦失效的險情,“防熱瓦”一度成為國際航天界使用頻率更高的一個詞匯。飛船系統熱控制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范含林指出,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采用一次性燒蝕材料防熱,而航天飛機上的防熱瓦是重復使用,我們不會出現類似故障。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回地面時在空中解體,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5月14日,事故調查委員會稱,哥倫比亞號起飛時遭到外力撞擊,結果導致防熱瓦出現裂縫,超高溫氣流乘虛而入,造成飛機解體。2005年7月26日,發現號航天飛機幾經推遲后終于發射升空,卻不幸又在防熱瓦上出了問題。一塊防熱瓦被撞失效,全世界都為之擔憂,好在發現及時,宇航員通過太空行走對其進行了修復。
范含林介紹,防熱瓦是疏松、輕質呈脆性的陶瓷材料,耐高溫、質量輕,高溫下不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故可重復使用。然而它在連接和受力等方面卻存在著天生的弱點。整個航天飛機上的防熱瓦達數萬塊,一塊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機毀人亡。
航天飛機在重復使用過程中,防熱瓦的氣動外形必然會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隱患就越大。
飛船防熱層乃至整個飛船都是一次性使用,從這一點上說,飛船的功能雖然不及航天飛機,但可靠性卻遠遠超出航天飛機。神舟飛船以及俄羅斯的聯盟系列飛船,返回艙返回時也會與大氣產生磨擦,在表面產生數千攝氏度高溫,這個過程要比航天飛機劇烈。不過,飛船上使用的是成分和工藝都極為復雜的燒蝕材料,通過它的燃燒把熱量帶走。燒蝕材料都留有較大的余量,不會出現燒光的情況。據了解,這種材料,我國在生產工藝等方面已經大大超過了美國,在很多技術指標上也領先于俄羅斯。
河北“太空藥材”今如何?
本報記者 劉麗普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之際,“中國藥都”安國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這里的中藥材種子曾經搭乘神舟一號、三號和四號飛船遨游太空。實驗也證明,這些種子的試種已初步獲得了成功。
12日上午,安國藥都公園、安國市科葳種子有限公司的試驗基地。孫忠進經理告訴記者,這里栽培的板藍根、荊芥等中藥材不同于普通的中藥材,都是“太空藥材”,用搭載神舟飛船的藥材種子繁殖、培育出來的?!芭c普通藥材相比,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些藥材在枝葉和產量等方面都占優勢?!背酥?,記者還發現,這里栽培的豆角、黃豆、櫻桃西紅柿等與常見的也有很大差別:豆角的大小竟可以與黃瓜相媲美,如果不是被提醒,還看不出來那就是豆角?!皺烟椅骷t柿的苗可以長到小樹那么高,結出來的果實也特別多,口感與一般的也有所不同?!本唧w聯系和努力實現安國藥材種子搭載神舟飛船的李小月說。
回憶安國的藥材種子搭載神舟飛船暢游太空一事,李小月說:“那時候,我還是安國市的副市長,正好一位戰友在北京藥用植物研究所主持中藥栽培方面的工作,了解到如果提升中藥的藥品質量,主要通過組培和搭載來實現。既然是市里的相關領導,提升‘藥都’藥品的質量也是自己的責任,便與戰友說了‘搭載’的想法,后又結識了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航天育種試驗基地的有關人員,沒想到通過努力,還真實現了。”
李小月介紹說,從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升空,到2002年底神舟四號發射,安國先后三次、共有152克中藥材種子和糧食、蔬菜種子遨游太空,其中絕大部分是中藥材,蔬菜和糧食只占極小比例。目前,太空藥材板藍根、荊芥等已經育出千萬顆種子,收獲板藍根、藿香、草決明、荊芥籽種各數十公斤。
據專家介紹,目前,這些“太空藥材”正處于試驗、觀察階段,還不能明確何時能推向市場。
■背景資料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1956年10月8日,我國之一個火箭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1958年4月,開始興建我國之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64年7月19日,我國之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我國的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之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航天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之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目前我國已形成先進的陸?;教鞙y控網,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4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以及連接它們的通信網組成,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5年,我國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制的“亞洲一號”衛星,截至目前已將27顆國外制造的衛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0年10月,載著兩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衛星升上太空,開始了我國首次攜帶高等動物的空間軌道飛行試驗。試驗的圓滿成功,為我國載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以及長期載人太空飛行獲得了許多寶貴數據。
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制,這項工程后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國先后4次成功發射神舟一號至四號無人飛船,載人飛行已為時不遠。
2003年10月15日,我國成功發射之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1個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發展論文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發展論文主要通過對攝影技術與遙感技術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并對其在各個方面的運用進行了論述。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發展論文【1】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的不斷進步,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因其運用范圍廣、作用大而走上了逐漸發展的道路,并且對國民經濟生活起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攝影測量;遙感技術;發展;應用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被劃分在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范疇內,它在獲取地球表面、環境等信息時是通過非接觸成像傳感器來實現的,并對其進行分析、記錄、表達以及測量的科學與技術。
3S技術的應用、運用遙感技術以及數字攝影測量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在多個領域內都可以運用遙感技術與攝影測量,比如:自然災害、勘查土木工程、監測環境以及國土資源調查等。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運用到遙感技術與攝影測量的領域也在逐漸的增多。
在人類認識宇宙方面,遙感技術與攝影測量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方式與 *** ,也為人類對地球的認知以及和諧共處提供了新的方向。
遙感技術和攝影測量可以提供比例不同的地形圖以服務于各種工作,并且還能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立;遙感技術與攝影測量與地圖制圖、大地測量、工程測量以及衛星定位等構成了一整套技術系統,是測繪行業的支柱。
一、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發展
從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發展來看,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近30年的時間里已經涉及到城市建設、水利、測繪、海洋、農業、氣象、林業等各個領域,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攝影測量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從模擬攝影中分離出來,并逐漸步入數字攝影階段,攝影測量正在逐漸的轉變為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
(一)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有利于推動測繪技術的進步
我國的攝影測量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經歷一個系統的轉變。
在經歷了模擬攝影測量以及解析攝影測量階段之后,攝影測量終于步入了數字攝影測量的階段,這也成為我國傳統測繪體系解體,測繪技術新體系興起的標志。
首先,從數字影像的類型來看,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數字柵格圖、數字高程模型以及數字正射影像,土地利用與地名數據庫也隨之建立起來,攝影測量與數據庫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為生產運用提供了可能,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測繪技術的發展。
其次,由于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也逐漸被國家所重視,并利用這兩項技術來完成了各種地理比例尺地形圖的繪制。
此外,還推動了諸多具有全國界別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立。
比如:比例尺級別為1:50000,1:1000000等的國家級地理信息數據庫;除開國家級的,還有省級、縣級等的地理信息數據庫等。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有利于提升空間數據的獲取能力
我國獲取空間數據的能力在經過五十年的發展,有了較大的提升。
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處理遙感數據平臺進行了研發,從而推動了國產衛星遙感影像地面處理系統的建立,并在攝影測量方面積極進行研究和探索,為我國獨立處理信息、獲取觀測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從獲取數據的能力方面來看,傳感器在國家863以及973計劃的支持上成功被研制出來,成功發射了對地觀測的包括通信衛星、海洋衛星、氣象衛星以及資源衛星等五十多顆衛星,并推動了資源、風云、環境減災以及海洋四大民用對地觀測衛星體系的建立,實現了從太陽和地球同步軌道對地球多傳感器、多平臺的觀測以及對地球表面分辨率不同的雷達和光學圖像的獲取,并將這些獲取的數據用于對海洋現象、大氣成分、自然災害以及水循環等各個方面的監測。
其次,從數據儲備方面來看,數據積累已經成功的覆蓋了全國海域、陸地以及我國周圍國家和地區的包括一千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數據。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項領域中的運用
(一)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運用
在發生自然災害時,為了能夠之一時間了解災情的具體分布,獲取高分辨率災區遙感影像,可以采用低空無人遙感、航天、航空遙感等方式,對災區原有的地理信息以及尺度進行整合,推動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將多尺度影像地圖制作出來,及時、有效的提供地理信息以及地圖數據支持,為及時制定出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提供了依據。
比如在汶川地震時,在災區道路交通與通信嚴重受損的情況下,通過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之一時間獲取了災區的詳細信息與資料,并利用航空遙感技術和無人機連續、動態的實現對災區的監測,并對道路交通以及房屋倒塌等情況進行分析,建立起災區地理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將災區的地理信息數據進行整合,比如水系、居民地以及交通等,為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門作出正確的決策以及救援人員的搜救工作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災情信息。
在災區的救援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氣象中的運用
在氣象方面中,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主要運用在對各種氣象災害的.預報和監測兩方面。
在熱帶天氣系統的監測方面,氣象衛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臺風的預報和監測。
在我國的春、夏季中,雷雨、暴雨等作為多發性的災害性天氣,在監測和分析方面,如果運用常規的氣象觀測資料是非常困難的。
利用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和高時間密度特點的衛星云圖以及衛星產品,可以對對流系統的演變、發生、移動以及發展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從而為對流天氣的分析和提前預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結語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應用已經逐漸步入信息化階段。
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將各行各業的發展與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相結合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未來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景雄.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08―114
[2]張劍清.潘勵.王樹根.攝影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89―93
[3]李德仁.王樹根.周月琴.攝影測量與遙感概論[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8:131―137
[4]喬瑞亭.孫和利.李欣.攝影與空中攝影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78―182
[5]竇超.李兆鈞.淺談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發展應用[M].青海國土經略,2011(06):29―31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新特點及技術【2】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年來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表現出的許多新的特點,分別從航空攝影自動定位技術、近景攝影測量、低空攝影測量、SAR數據處理、多源空間數據挖掘等方面進行了總結與論述。
關鍵詞:電子科技論文發表,科技論文網,自動定位技術,近景攝影測量,低空攝影測量,SAR數據處理,多源空間數據挖掘
前言:攝影測量與遙感是從攝影影像和其他非接觸傳感器系統獲取所研究物體,主要是地球及其環境的可靠信息,并對其進行記錄、量測、分析與應用表達的科學和技術。
隨著攝影測量發展到數字攝影測量階段及多傳感器、多分辨率、多光譜、多時段遙感影像與空間科學、電子科學、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邊緣學科的交叉滲透、相互融合,攝影測量與遙感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型的地球空間信息科學。
1、航空攝影自動定位技術
近年來,隨著衛星導航和傳感器技術的進步,遙感對地目標定位逐步擺脫了地面控制點的束縛,向少控制點甚至是無控制點的方向發展。
1.1 利用基于載波相位測量的GPS動態定位技術測定航空影像獲取時刻投影中心的3維坐標,以此為基礎研究了GPS輔助空中三角測量理論和質量控制 *** ,在加密區四角布設地面控制點的GPS輔助光束法區域網平差的精度可滿足攝影測量規范的精度要求,大量減少了航空攝影測量所需的地面控制點。
研究成果已大規模用于國家基礎測繪,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2 開展利用在飛機上裝載IMU和GPS構成的POS系統直接獲取航攝像片6個外方位元素的多傳感器航空遙感集成平臺研究,可實現定點航空攝影和無地面控制的高精度對地目標定位。
研究成果表明,在1:5萬及以下比例尺的4D產品生產中,可直接使用POS系統測得的像片外方位元素進行影像定向,基本無需地面控制點和攝影測量加密,從而改變了航空攝影測量的作業模式,并使無圖區、困難地區的地形測繪和空間信息數據的實時更新成為可能。
2、近景攝影測量技術
近景攝影測量的研究應用領域已涉及空間飛行器制造、航空工業、船舶工業、汽車工業、核能工業、化學工業以及醫學、生物工程、公安刑事偵破、交通事故及其他事故現場處理、古建筑建檔和恢復、大型工程建設監測等方面。
2.1 利用數字相機與實時數字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相結合建立相應的工業零件檢測系統。
該類系統使用高重疊度序列圖像作為影像數據源,利用較多同名特征的冗余觀測值成功地進行粗差剔除,根據2維序列圖像導出物體不同部位的3維信息,然后將這些3維信息融為統一的表面模型,實現了高精度3維重建。
2.2 利用數碼相機與全站儀集成形成一個全新的測量系統——攝影全站儀系統。
盡管傳統近景攝影測量近年來得巨大發展,但必須在被測物體表面或周圍布設一定數量的控制點,攝影測量工作者心中的“無接觸測量“沒有真正實現。
全站儀作為一種高精度測量儀器在工程測量中被廣泛接受,本質上它是一種基于”點“的測量儀器。
將它與基于”面“的攝影測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全新的測量系統——攝影全站儀系統。
在該系統中,量測數碼相機安裝在全站儀的望遠鏡上,測量時利用全站儀進行導線測量,在每個導線點利用量測數碼相機對被測物體進行攝影。
每張影像對應的方位元素可以由導線測量與全站儀的讀數中獲取。
3、低空攝影測量技術
近年來隨著低空飛行平臺(固定翼模型飛機、飛艇、直升機、有人駕駛小型飛機)及其輔助設備的進一步完善、數碼相機的快速普及和數字攝影測量技術的日趨成熟,由地面通過無線電通訊 *** ,實現起飛、到達指定空域、進行遙感飛行以及返回地面等操作的低空遙感平臺為獲取地面任意角度的清晰影像提供了重要途徑。
3.1 建立基于無人駕駛飛行器的低空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硬件系統。
硬件平臺包括無人駕駛遙控飛行平臺,差分GPS接收機,姿態傳感器,高性能數碼相機和視頻攝像機,數據通訊設備,影像監視與高速數據采集設備,高性能計算機等等。
需要深入研究無人駕駛飛行平臺的飛行特性,并研制三軸旋轉云臺、差分GPS無線通訊、視頻數據的自動下傳、自動曝光等關鍵技術。
3.2 研究無人駕駛飛行平臺的自動控制策略。
在飛行器上搭載飛控計算機,由差分GPS數據得到飛艇(相機)的精確位置,在此基礎上對較低分辨率的視頻序列影像進行匹配,結合姿態傳感器的輸出信號實時自動確定飛行器的姿態,從而進行飛行自動控制,并將所有數據同時下傳到地面監控計算機。
3.3 研究多基線立體影像中連接點的多影像匹配 *** 與克服影像幾何變形的穩健影像匹配 *** 。
3.4 數字表面模型與正射影像的自動獲取及立體測圖。
4、SAN數據處理技術
SAR成像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它與可見光紅外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
隨著我國SAR傳感器研制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先后研制了不同波段,不同極化方式,空間分辨率達到0.3 In的傳感器,并在SAR立體測繪方面設計了不同軌道和相同軌道的重復觀測,為我國開展SAR技術的相關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
4.1 根據不同應用目的的SAR圖像與可見光圖像的融合。
利用SAR和可見光反映地物不同特性的特點,在提取不同土壤性質以及洪水監測和災害評估方面采用不同的融合 *** ,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并完成了國家和部門的科研課題。
4.2 SAR圖像噪聲去除 *** 。
由于SAR的成像特點,造成了SAR圖像的信噪比低,噪聲嚴重。
提出了自適應濾波思想,基于圖斑的去噪 *** 以及噪聲去除 *** 的評價等。
4.3 機載和星載重復軌道的SAR立體測圖技術以及星載的InSAR技術和D—InSAR的突破。
完成了星載InSAR生成DEM及D—InSAR形變檢測的相關軟件開發,利用極化SAR數據提取地物目標,開展極化干涉測量的研究。
5、多源空間數據挖掘技術
多源空間數據挖掘技術主要研究應用數學 *** 和專業知識從多源對地觀測數據中,提取各種面向應用目的的地學信息。
5.1 從遙感圖像數據中挖掘GIS數據。
在統計模式識別的基礎上,通過神經 *** 、模糊識別和專家系統等技術實現圖像光譜特征自動分類。
5.2 基于紋理分析的分類識別。
包括基于統計法的紋理分析、基于分形法的紋理分析、基于小波變換的紋理分析、基于結構法的紋理分析、基于模型法的紋理分析和空間/頻率域聯合紋理分析等。
5.3 遙感圖像的解譯信息提取。
把計算機自動識別出來的影像,結合GIS數據庫或解譯員的知識,確定其對應的地學屬性。
包括基于GIS數據的圖像信息識別、基于地學知識輔助的圖像信息識別、基于專家知識輔助的圖像信息識別、基于立體觀察的圖像信息識別、基于矢量柵格轉化的信息提取和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信息識別等。
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現狀及發展趨勢【3】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人類社會步入全方位信息時代,各種新興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廣泛應用于人類生活中去。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我國測繪工作去,本文探討了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發展現狀以及展望了發展趨勢。
關鍵詞:攝影測量;遙感;現狀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人類社會步入全方位信息時代,各種新興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廣泛應用于人類生活中去。
攝影測量經歷了模擬攝影測量、解析攝影測量和數字攝影測量三個階段。
而在這期間,從遙感數據源到遙感數據處理、遙感平臺和遙感器以及遙感的理論基礎探討和實際應用,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數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假設和地理空間信息學的高速發展而產生的,數字地球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提供了難得一遇的機會和明確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也向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提出了一些列的挑戰。
而攝影測量和遙感學科是為數字地球提供空間框架圖像數據及從數據圖像中獲得相關信息惟一技術手段
一、國內外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現狀
(一)攝影測量現狀
攝影測量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自動控制技術的高數發展,進入20世紀末期的時候,基于全數字自動測圖軟件的完成,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獲得了迅猛發展并普遍存在于測量工作中。
進入21世紀后,科學技術的提升幫助攝影測量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數字攝影測量學學科與計算機科學有了大面積的知識交叉,攝影測量工具也變為較為經濟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這種革命性的變革,使得數字攝影測量提升到了另一個臺階,數字攝影測量的語義信息提取、影像識別與分析等方面均產生了從質到量的變化。
目前我國各省測繪局均已廣泛應用了數字攝影測量,建立了數字化測繪生產基地,實現了全數字化攝影測量與全球定位系統之間的有機合成,并且應用與測量實際工作中。
(二)遙感技術現狀
目前遙感技術主要應用在日常的天氣、海洋、環境預報及災害監測、土地利用、城市規劃、荒漠化監測、環境保護等方面,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尤其要提出的是航天遙感,是利用衛星遙感獲取各種信息是目前最有效的 *** 。
在實現數字地球概念,衛星遙感技術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數字地球的實際意義就是將地球轉為一個虛擬的球體,以數字形式來表達地球上的不同種類的信息,實現三維式和多分辨形式的地球描述。
數字地球是一個數量龐大的工程,從長遠來看,信息量的更新一集信息的收取都需要衛星遙感技術提供可靠的信息源,換句話說,衛星遙感是實現數字地球的必要手段,也是其他手段不能夠替代的。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的應用與主要技術
(一)攝影測量與遙感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應用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模式進行地籍測量前景非常廣闊。
航空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為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技術為空間地理信息提供主要的數據元。
主要以激光成像雷達、雙天線SAR系統等三維數字攝影測量系統。
利用衛星遙感進行土地資源調查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為快速及時的變更地籍測量做好參照,同時還能順利的完成地籍線畫圖的測繪,還可以得到正射影像地籍圖、三維立體數字地籍圖等附屬產品。
數字攝影測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為數據采集對象,利用該技術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數據,實行空三加密。
數字攝影測量與模式得到的地籍圖信息豐富,實時性強;大部分工作均在室內完成,降低勞動強度與人工成本,還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地籍測量模式。
(二)攝影測量在三維模型表面重建的應用
三維物體的重建技術可廣泛應用于古建筑重建和文物保護、醫學重建、工業量測、人臉重建、人體重建及程勘察等方面,這種技術主要通過手持量測數碼相機進行操作,得到一組具有短基線和多度重疊的圖片,通過立體匹配獲取可靠的模型點數據。
基于短基線多影像數字攝影測量的快速三維重建技術能夠解決靜靜攝影測量中不能同時兼顧變形早點近景和遠景的問題,在操作過程中采用量測數碼相機以及手持拍攝方式,使得這種技術簡單快速,并且具有高度自動化的有點。
(三)遙感自動定位技術的應用
遙感自動定位技術能夠確定影響目標的實際位置,并且準確的解譯影響屬性,在GPS空中三角測量的基礎上,利用慣性導航系統,形成航空影響傳感器,實現高精度的定點攝影成像。
在衛星遙感條件下,精度甚至可以達到米級。
遙感自動定位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實現實時測圖和實時數據更新的作業流程,能夠大量減少野外像控測量的工作量。
三、攝影測量與遙感發展展望
目前,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在數據獲取與處理、信息服務和數據分析方面都有了新的進展,數據獲取裝備發展迅猛,數據處理系統自動化程度相應的提高,航空攝影測量軟件實現模塊化和標準化,實現了內外一體化的航空攝影測量 *** ,遙感影像信息管理能力增強。
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測繪領域的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劇。
四、結語
雖然現在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相對發展迅速,并且已經廣泛應用與測繪工作中,逐步實現數字化與智能化。
在我國目前,攝影測量與遙感裝備存在產品種類單一、生產效率低等實際生產問題,這是與飛速發展的信息產業背道而馳的,達不到國際水平。
需要國家發展測繪儀器制造業和專業軟件開發能力,跨學科展開合作,集中優勢力量,通過 *** 出臺政策來引導市場發展,我國想要在攝影測量與遙感上取得更大的飛躍,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李德仁等.地球空間信息學與數字地球[C].空間數據基礎設施與數字地球論文集,1999.
[2]劉經南.激光掃描測高技術的發展與現狀[M].武漢大學學報,2003(2):132-137.
[3]鄭立中,陳秀萬.中國衛星遙感與定位技術應用的現狀和發展[A].中國遙感奮進創新二十年學術論丈集[C].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關于攝影測量與遙感李天爍和攝影測量與遙感考試題及答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