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管理系統都有哪幾家單位?
根據相關的規定,不同省市的承包管理系統的版本也是不一樣的,詳細的看下面的文章。 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管理系統 ①魚鱗圖農村 土地承包經營權 登記管理系統V1.0(四川魚鱗圖測繪工程有限公司); ②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管理系統V1.0( 北京 中農信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③國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信息系統V1.0(北京世紀國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④蒼穹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統V1.0(北京蒼穹數碼測繪有限公司); ⑤同繪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信息系統V1.0(安徽同繪家園土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⑥太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管理系統軟件V1.0(青島太陽軟件有限公司)。 農村土地承包確權登記流程 一是制定工作計劃或者方案、成立工作機構、收集整理承包農戶承包地登記基本信息,形成信息化數據。 二是根據農戶承包地登記基本信息和基礎工作底圖,入戶實地進行承包地塊權屬調查,由農戶簽名捺印予以確認。 三是按照農村承包土地調查技術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和承包地塊編碼規則,對承包地塊進行測量繪圖、標注編碼、面積,形成農戶承包土地地籍草圖。 四是由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工作組審核地籍草圖后,在村(組)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的,由農戶簽字確認,由村、組上報(鎮)人民 *** 。鄉(鎮)人民 *** 匯總并核對后上報縣級人民 *** 。 五是縣級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按照統一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簿(樣本)格式,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簿,進行權屬確認登記。依照登記簿內容,填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六是縣級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確權登記頒證過程中形成的影像、圖表和文字等材料,按照統一的標準建立農村土地承包信息數據庫和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
四川魚鱗圖測繪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樣
四川魚鱗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名副其實的騙子公司,所有人員在項目上 *** ,跟公司沒有任何關系,一個月兩三千塊錢,人力資源部姓張的女的,就是個大騙子
魚鱗圖冊的歷史發展
宋時婺州等地即曾編造。 明洪武年間命各州縣分區編造。至民國、解放初年,仍然有具冊之舉。宋樓鑰《寶謨閣待制贈通議大夫陳公神道碑》:“熙寧……自有保甲法,魚鱗簿是也。”《明史·食貨志一》:“ 洪武二十年,命國子生武淳等,分行州縣,隨糧定區。區設糧長四人,量度田畝方圓,次以字號,悉書主名及田之丈尺,編類為冊,狀如魚鱗,號曰魚鱗圖冊?!?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田制三》:“魚鱗冊字號,一號以一畝準之,不得贅以奇零。如數畝而同一區者,不妨數號;一畝而分數區者,不妨一號。”《清史稿·食貨志一》:“尋又丈放鳳凰、岫巖、安東葦塘約十馀萬畝,按地編號,具魚鱗圖冊,事在光緒末年。”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三:“張士誠從起兵到敗死,前后十四年,城破前他把征收賦稅的魚鱗圖籍全部燒毀?!?/p>
魚鱗圖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建立的科學的土地賦稅管理辦法,圖冊中詳細登記了每塊土地的編號、土地擁有者的姓名、土地畝數、四至、以及土地等級。還把每塊土地形狀繪制成圖,每冊前面又有土地的綜圖,仿佛魚鱗一般,因此稱“魚鱗圖冊”。最早出現在宋朝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兩浙、福建等地。元末朱元璋初入徽境,采納休寧儒生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進諫,為魚鱗圖冊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發現因土地隱匿給國家稅收造成損失的嚴重問題后,開始編造完整、詳細的魚鱗圖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摸清了地權、清理了隱匿。這是地政管理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 明代魚鱗圖冊,就其所登記的項目而言,已是相當完備的土地登記冊。它的編制,使賦役的征收具備了確實根據,多少防止了產去稅存或有產無稅的弊端,使 *** 稅收有了保證,耕地及稅額也有所增長。據洪武十四年統計,全國土地面積是三百六十六萬七千七百多頃。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萬四千七百多頃;賦稅收入僅米麥一項,也由洪武十四年的兩千六百一十萬余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萬余石。魚鱗圖冊的編制,對于鞏固高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曾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明初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在此基礎上,對全國人口按所從事職業,主要分為民、軍、匠三類,進行造冊登記。軍戶提供兵役、民戶提供賦役,匠戶的包涵名目繁多,有匠戶(手工業)、灶戶(煮鹽業)、甚至樂戶(娛樂業)等等。各種戶籍世襲固定,嚴禁私自逃亡換籍。明朝法律還將貶斥戶籍作為懲罰的手段。
明朝時,各種戶籍居民都有固定的住所,沒有“路引”,也即是基層 *** 開具的介紹信,任何人不得離開住所百里之外。對于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民戶,“十戶為保,百一十戶為里”。設立保長、里長作為基層組織形態,負責貫徹 *** 的法令、征斂稅賦。民戶的一切情況變更都要登記在冊。
保甲行政系統之外,朱元璋還特別重視道德控制,每個村子都設有“申明亭”、“旌善亭”,作為村民解決日常糾紛、表彰善行的地方。道德化的基層控制也是《大明律》刑法能夠在有明一代能夠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原因之一。
這種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逐一登記在冊的“賦役黃冊”,因封面用黃紙,故稱“黃冊”。明代的黃冊10年一造,每冊一式4份。分別上報中央戶部及省、府、縣有關機構。黃冊與魚鱗圖冊一起,是明代各級 *** 征稅派役的基本依據。
明太祖朱元璋從建國初,即著手土地清丈、核定天下田賦,其數額列入《黃冊》即戶口冊,詳細登記各地居民的丁口和產業情況,每年審查一次。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編制《魚鱗圖冊》,分魚鱗分圖及魚鱗總圖。魚鱗分圖以田塊為單元編制,每張分圖上繪有田塊形狀草圖,旁注坐落、面積、四至、地形及土質(平原、山地、水邊、下洼、開地、沃壤、瘠貧、沙荒、鹽堿)等級,按照《千字文》順序編號,詳細登記每戶土地畝數和方圓四至,并繪有田產地形圖,以及所在都(相當于今鄉鎮)、圖(相當于今行政村)。另外圖上還設“分莊”一欄,用于土地買賣分割及父子兄弟分家時填寫。魚鱗總圖由各分圖田塊組成,田塊內注有田塊編號、面積及水陸山川橋梁道路情況,總圖上各田塊櫛比排列,看似魚鱗,故稱《魚鱗圖冊》。各圖的《魚鱗圖冊》經過匯總,形成以鄉為單位的總圖,再“合各鄉之圖,而成一縣之圖”。縣圖匯總之后,逐級上報到戶部,戶部則以各地匯總上報之圖,管理全國土地征收田賦。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國共核查出土地8507623頃。到明代中葉,由于賦稅苛重,人民紛紛逃亡,圖冊已紊亂失實。至弘治十五年(1502),全國登記在冊的土地只有4228058頃,109年間竟減少了一半,而官府原掌握的大量國有官田,此時只占民田的七分之一。 明代中期以后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農業、手工業中,商品經濟的因素日益增加。雇傭勞動開始向規?;?、組織化發展。黃冊制度被破壞,明初推行的魚鱗圖冊與實際逐漸不相符合,流為具文。歷朝官員開始探尋財政改革之路。
萬歷六年(1578),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扭轉明王朝經濟危機,決心改革賦役,最終在全國推行了 “一條鞭法”。
這次改革是以丈田均賦開始。在奏請神宗批準后,明廷開展了繼洪武清丈之后的第二次全國土地清丈。凡莊田、民田、職田、蕩地、牧地全部清丈。萬歷八年(1580)內閣對清丈工作提出八項要求,清丈工作由布政使司及府、州、縣負責;嚴查隱占之土地和漏稅之田產,追繳欠稅。各縣清賬事宜由知縣主持。經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土地的重新丈量和登記造冊,全國土地恢復到7013976頃,比弘治年增加近300萬頃,并于萬歷九年(1581)編制成新的《魚鱗圖冊》(見右圖)。 這張萬歷九年江蘇無錫縣魚鱗圖冊,見證著明代地籍發展史的進步。是中國歷史上土地登記制度的重大改革與完善。體現在登記辦法嚴密,土地登記底冊(魚鱗圖冊)與賦稅底冊(戶口冊亦稱黃冊)分開。并以田為母,以人戶為子自成獨立系統。減少了隱漏,提高了土地統計質量。且形成了一整套的地籍管理制度。當年就為研究明代土地管理制度和地籍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清朝建立后,魚鱗圖土地賦稅管理法已名存實亡。但仍有徽州休寧一地編修較好。
清初,王公貴族的圈地、“三蕃”霸據及鼓勵地方鄉坤墾荒的政策,客觀上造成了土地兼并。于是,清朝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和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再度重新編造、補造魚鱗圖冊。現存“休寧魚鱗圖冊”就是這一時期編修的,在以后的土地賦稅管理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被后人精心修補,妥善保存,一直使用到民國末期。
“休寧魚鱗圖冊”,在縣城4隅以天干編號,都圖則采用“千字文”編號。開本大小不等,內容、格式亦有細微之異。圖冊載明了所有田畝方圓、四周界至、土地沃瘠、戶主姓名,以及以后300多年的使用過程中業主變化、掛稅轉移記錄。它在承認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要求業主按畝納稅。凡圖冊上登記的土地一旦買賣,都要向地方 *** 辦理田賦過割手續。因而記錄的內容相當詳細。
“休寧魚鱗圖冊”真實反映了徽州私有土地管理中的土地 *** 、租佃、買賣、課稅等關系,是研究徽州當時農村經濟狀況、農業墾荒政策、水利灌溉、土地測繪,以及田地轉移頻率、節奏等課稅依據,也是研究徽州商業和徽州農業之間關系的有力佐證。作為人類歷史記憶的共同遺產,今天受到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檔案學家、史學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