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寒冬,位于雄安新區容西片區東北部的容西片區C單元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C2標段項目(以下簡稱“容西安置房C2標段”)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工人們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雄安新區轉入實質性建設階段以來,如火如荼的建設,使容西片區宜居宜業綜合城區、生態智能創新城區的雛形逐步顯現。
“這是中建七局在雄安新區承接的之一個項目,我們致力于打造標桿工程,助力雄安新區成為城市建設的典范。”項目經理祁海濤表示,容西安置房C2標段,總建筑面積約39.8萬平方米,總造價18.3億元,建成后可安置住戶1500余戶,成為綠色宜居的公園聚落生態綜合體。
智慧監管為項目戴上“安全帽”
施工人員人臉識別入場、無人機自動巡查、移動智能巡檢……在容西安置房C2標段,一批“硬核”科技上線,建筑工地迎來“智慧變革”。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在項目智慧工地科技展示中心,一塊大屏幕就能呈現整個工地的建設場景,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實時監控施工全過程。“云平臺+物聯網”的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統將整個項目納入“掌中”。“工地的施工全景,進入工地的人員,塔吊等各種施工設備的運轉狀況,氣溫、風向、空氣質量等環境信息數據,通過 *** 可以及時傳輸到專用服務器里。”項目總工周如意說,項目和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智慧工地云平臺,不僅實現了項目部對現場人、材、機等全方位、全天候的監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風險,還顯著提升了安全監管效率,杜絕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此外,項目裝載防碰撞系統與吊鉤可視化技術,通過在塔吊上面安裝傳感器,大臂前端安裝球機實現自動跟鉤。駕駛室內顯示吊鉤運行畫面,避免盲區作業,減少塔吊操作安全事故。“我們的手機上安裝了APP,通過APP可實時監測塔機運行情況。”周如意介紹說,塔機安全運行數據、重量、高度、幅度、回轉等信息,一部手機盡收眼底。當塔吊可能觸發碰撞事故時,防碰撞系統鎖定危險源并實時預警,司機可迅速采取剎車、打回轉等措施確保塔吊作業安全。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還采用傾斜攝影及無人機巡查技術,采集建設過程數據,巡航識別現場施工進度,合理優化現場施工結構。“這款黑色的無人機用來生成傾斜攝影模型,通過無人機自動飛行采集數據,實現正射影像圖和三維建模,可實現坐標、距離、面積及體積等的測量。這款白色的無人機,主要進行720度全景及每日進度航拍,實時在線反映工程建設面貌及實體數據,全方位、無死角展現項目施工進度。”項目BIM(建筑信息模型)中心負責人苑士達介紹說。
在周如意看來,依托工地“大腦”——智慧工地云平臺,可以實時掌握施工動態,隨時溝通施工方案,使項目建設更加“快”“準”“廣”,實現了更流暢、更清晰、更高效的可視化施工管理。
“工地”變“綠地”
在容西安置房C2標段施工現場,隨處可見綠色地膜、降塵噴淋設備、綠化景觀……“綠色”已成為工地的“主色調”。
“項目現場共設置五套PM2.5環境監測儀,所有的噴淋系統都裝有聯動開關,一旦現場環境超標就會自動開啟霧淋系統,噴霧降塵降霾。”生產經理陳威龍表示,手機APP里可隨時查看現場揚塵情況和PM2.5數據。如果指數即將達到臨界值,系統會自動預警,預警信息會推送到手機APP,同時現場噴淋系統會自動或遠程啟動,之一時間采取降塵措施。
抑制揚塵,離不開水,如何節約用水呢?
“項目引入先進的污水處理系統,建設高效融合的污水處理和雨水收集過濾系統,將處理后中水和過濾后雨水引入施工現場供水系統,用于噴淋、道路沖洗、養護等。”項目副總工陶福舟表示,經測算,使用綜合用水處理系統后,節約成本約460萬元。此外,項目采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預制塊鋪裝施工現場臨時道路,代替現澆混凝土路面。普通的混凝土道路因使用后沒有二次利用價值,絕大部分變成建筑垃圾露天堆放或填埋,而且在破碎、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飛揚問題又會造成嚴重的揚塵污染。盡管預制化鋪裝道路成本較高,但可循環使用多次,從長遠來看不僅節約了成本,更保護了環境。
如今,容西安置房C2標段告別了“晴天吃土,風起喝灰”的局面:路上是太陽能燈,樓里是聲控LED節能燈,用的是空氣能熱水器,有封閉的排水、排垃圾管道,噴淋24小時不間斷……綠色成為了項目建設的“底色”。
科技點亮智慧工地
伴隨“滋滋”的焊接聲和飛濺的火花,一條形如魚鱗的焊縫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容西安置房C2標段現場,施工人員正操作著“焊接機器人”專注地進行焊接作業。“焊接機器人”的機械臂緊緊“握”住焊槍,依照指令上下調節,左右移動;底座部分則緊緊“咬”住導軌勻速前進。據了解,該設備完成直徑1米的管道焊接作業僅需半個小時,而傳統人工作業則需要2個小時左右。
“人工焊接易受現場作業環境和人員工作狀態影響,造成焊接質量波動,而自動焊接則可以保證焊接質量始終如一。”機電經理余洋解釋說,使用“焊接機器人”,只要經過兩三周培訓,普通人也可以焊出美觀合格的焊縫,但同水平的焊工往往需要幾年時間來培養。
像“焊接機器人”這樣的創新應用并不是個例,項目還運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對結構表面數據采集建模。苑士達表示,傳統的測量手段是使用靠尺、測距儀等設備人工進行實測實量工作,這樣的方式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并且容易出現失誤。三維激光掃描儀可以對結構表面數據采集建模,一臺機器、一個人,40秒就可以采集一間房間的所有實測數據,可自動生成涵蓋垂直度、平整度、頂板極差等實測實量表格,極大地釋放了人力,測量數據精準度更高。
為了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模型用到底”的超前、可視、模擬、驗證的項目管控,項目專門成立了BIM中心,解決設計、施工、運維階段的業務分塊割裂、數據無法共享的問題。“我們采用BIM技術深化設計,形成了一整套模型數據,為智慧工地提供數據支撐。”中建七局四公司BIM中心主任朱棟表示,從前期施工場地布置開始,就已經通過BIM技術對施工場地內各工區的劃分、塔吊的定位、場區道路的布置等進行建模并模擬,成功實現了三區分離、人車分流。如今,BIM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工程量的統計、臨建布置、可視化交底、施工方案模擬等環節,通過BIM技術與各系統的交互、感知、決策、執行和反饋,實現了一體化、模塊化、智能化、 *** 化的施工全過程管理。
經過高科技、數字化“武裝”后的施工現場,實現了“眼觀千路”“耳聽八方”,不僅提升了工程安全質量,節約了項目管理成本,更提高了現場決策能力和管理效率。
“雄安,從一開始就是座不一樣的城市。”項目黨支部書記李長友感慨道,“中建七局組建了最強的團隊,施工過程中投入了更優的資源,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也非常嚴格,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標桿工程。”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建設雄安新區也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建設者們不斷創造著“雄安速度”“雄安質量”,為這座“未來之城”的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