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地質災害監理培訓,以及地質災害治理監理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錄一覽:
關鳳峻司長在地質災害防治行業標準規范編制培訓會議上的講話
(2013年11月26日)
同志們:
值此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之際,我們在這里召開地質災害防治行業標準規范編制培訓會議,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地災防治工作的要求,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災防治工作的決定》,總結前階段工作,動員部署防治行業標準規范編制工作,開展標準規范編制技術培訓工作。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我部高度重視地災防治行業標準規范編制工作,2000年以來,在認真總結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防治工作的基礎上,先后組織編制出臺了《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地災防治工程監理規范》等行業規范。但是,總的看,地災防治行業的標準規范與防治工作發展的需求相比嚴重滯后,一是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地災防治標準規范體系;二是現行標準的類型和數量還遠不能滿足地災防治工程和行業發展的需要,很多內容還需要參考相關行業的技術要求;三是已有行業標準的實施效果有待提高,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不強。因此,2011年6月國務院出臺的《決定》中就明確提出,要抓緊修訂地災調查評價、危險性評估與風險區劃、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的規范標準,完善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危險性評估等技術要求和規程。要完成《決定》提出的任務,就要求我們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并統一組織我國地災防治全行業的專業技術力量,抓緊開展編制工作。
2012年8月,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成立之后,我們將防治行業標準規范編制工作委托給協會,作為協會今后一個時期內的重點工作。在地質環境司的指導下,協會秘書處在人手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在一年多時間里,會同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制定工作方案,完成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收集工作,多次召開專家研討會,在充分征求和聽取廣大會員單位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標準規范體系框架和《地災防治行業標準規范編制修訂組織實施方案》,提出三年內需要編制的10大類146項具體標準規范,明確了編制工作的10家牽頭組織單位、77家主編單位和125家參編單位,確定了標準規范編制工作的任務分工和工作流程。編制工作得到了上海、湖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等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配合,得到了各主編單位和參編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參與,你們以行業發展大局為重,不辭辛苦、勇于奉獻,在此我代表汪民會長,代表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向你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謝意!
借此機會,我再談三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充分認識標準規范編制工作的重大意義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約27萬處隱患點分布在重大工程區、400多個城鎮和上萬個村莊,直接威脅和影響人口約8000萬,防治任務十分艱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災防治工作,特別是2009年中央財政設立特大型地災防治專項資金后,各級財政也高度重視,紛紛投入大量資金開展防治工程。2012年,全國地災防治方面的資金投入超過200億元。建立健全完善的地災防治標準規范體系,對于促進防治管理工作,提高防治工程質量,合理使用防治資金,實現更佳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是實現地災科學管理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國務院先后發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實施《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確立了一系列地質災害防治制度。部層面也制定出臺了相應管理辦法和政策措施,包括資質管理、調查評估、排查巡查、群測群防、專業監測、應急調查等。這些法規規章制度和政策措施要落到實處,必須制定與其相配套相適應的標準規范,對相關要求標準進行明確和細化,便于各級防治管理部門工作時為依據和參照,確保各項防治管理的政策和措施能落到實處。
(二)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是提高地災防治工程質量的迫切需求。每年200多億元的防治資金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防治工程。地災防治工程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如何根據防治工程的技術特點和防災減災要求,加快制定完善有關技術要求、實施細則、規范、標準等,為工程治理和防治單位生產經營提供依據,使防治工程效益更大化,取得更好的防災效果,更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災造成的損失,是當前十分緊迫和必要的工作。
(三)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國共有近4000家地災防治行業資質單位,10萬多名專業人員從事防治工作,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的防治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行業監管能力較弱,從業人員接受教育培訓不足,未建立防治技術人員準入和退出機制,部分防治工程前期立項論證地質依據不足,行業整體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我國地災防治行業的健康發展,影響防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要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建立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使項目立項、工程措施安排、技術人員要求、經費測算等有充分的依據,推動行業行為更加規范、防治水平和工程治理進一步提高。
(四)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是提升地災防災減災科技水平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的地災防治科學研究和工程治理技術水平還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和防災減災需求。完善的地災標準規范體系,有利于防治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是保證防治工程質量、整體提升行業防治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開展標準規范的制修訂工作中,加強對地災危險性評估和工程治理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理論研究,改進崩、滑、流等類型災害工程治理技術,試驗選用適宜的新材料、新工藝,研發應用一批先進工程治理設計軟件,必將大大地提升地災防災減災的科技水平。
二、編制工作中要突出標準規范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先進性
(一)強化標準規范的科學性。地災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防治 *** 、防治措施、防治材料等的準確、合理和有效,是編制標準規范的之一要義。標準規范推行的防治技術 *** 應有充分的理論依據,符合地質、結構、材料、生態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具備扎實的實踐基礎。標準規范選用的基本設備、材料、工法等,應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滿足易得、經濟、實用的要求。要合理把握工作進度,區分輕重緩急,優先制定推行一批行業最急需的標準規范,對于標準規范中出現疑難復雜問題,要進一步開展研討和研究,對于不成熟的標準規范可以暫緩編制。
(二)提升標準規范的系統性。此次制修訂對象共146項標準規范,包含綜合管理、防治技術、定額造價等類別,涉及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工程治理、信息系統等多個專業內容,涉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竣工驗收等環節,內容廣、環節多,十分復雜。要對編制原則、基本術語、章節篇幅、理論 *** 等要素作統一協調,避免矛盾、重復、交叉等問題。增強不同標準規范間、標準規范內部間的整體性和一致性,還要做好標準規范與有關法規制度、國標、行標等的銜接工作。由于我們不同類的標準規范都有不同的牽頭組織單位,協會秘書處作為總的協調安排單位,一定要對此高度重視。
(三)確保標準規范的先進性。標準規范對新技術、新 *** 使用的引領功能,是推動行業防治技術進步的重要 *** 之一,也是確保標準規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有效的重要手段。要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總結梳理、溝通交流、咨詢論證等工作,把握行業技術最新動態和新技術新 *** ,積極邀請具有這些技術 *** 實踐經驗的優秀人員參加編制工作或提供技術咨詢,確保標準規范的先進性。特別要指出的是,在三峽庫區、汶川地震災區等全國地災防治重點地區,近幾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防治資金,完成了大量的防治工程,防治管理工作相當到位,取得很好的防災效果,涌現了一批優秀的防治技術單位,要將這些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都充分吸收到標準規范中。
三、強化組織協調,確保編制工作順利開展
標準規范編制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專業性強、涉及面廣,更需要強有力的組織協調保障,各單位要進一步提高做好編制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分工協作,全力以赴,確保編制工作順利開展,我再強調以下幾點:
(一)加強編制工作的領導。這項工作部里高度重視,是環境司這幾年內需要抓的緊迫工作,因此委托給協會之后,環境司要繼續密切關注,加強對整個編制工作的領導,隨時掌握編制工作動態和進展情況,密切跟蹤了解編制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協會秘書處要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及時開展技術培訓,督促檢查工作進度和質量,組織最終審查與驗收,密切聯系各牽頭組織單位,全力做好協調和保障工作
(二)牽頭組織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這次編制工作能否順利完成,各牽頭組織單位非常關鍵。上海、湖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等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調局監測院(應急中心、三峽中心)、水環中心,經研院作為牽頭組織單位務必高度重視,一是這次會議后要迅速召開一次專門會議,將本單位負責的編制工作部署下去,簽訂相關協議,明確各單位的任務和職責;二是督促和指導主編單位和參編單位制定編制工作方案,通過組織會議研討、技術培訓、專家咨詢等辦法,及時協調解決編制單位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和難題;三是在今后編制工作過程中,與協會秘書處緊密聯系、密切配合,及時溝通反饋編制情況,安排專人聯系協會和主編單位;四是通過給予榮譽和獎勵,在工作經費、工程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支持等多種 *** 和手段,充分調動各主編單位和參編單位的積極性,對推動工作不力,不夠重視的,要建議協會秘書處及時更換。
(三)編制單位要全力以赴做好具體編制工作。各標準規范的主編和參編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拿出高質量的初稿,是編制工作圓滿完成的重要基礎。各編制單位要認識到參加標準規范編制工作既是上級給予的光榮任務,也是提高本單位在行業中地位和知名度的絕佳機會,放眼長遠,把編制工作作為本單位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投入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保證編制工作的進度和質量。既要認真總結本單位多年來的防治工程實踐經驗,也要汲取其他同行的好經驗、好做法,更要以此為契機,對行業共同關心的一些關鍵問題開展深度研究,使本單位成為地災防治行業中某方面的領頭羊和權威。
(四)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協會成立了專家委員會,共有396名專家,加上協會的顧問,基本上囊括了當前我國地災防治領域的優秀人才,有德高望重的院士教授,有年富力強的技術骨干,也有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是地災防治工作的“思想庫”、“智囊團”,在規范標準編制的全過程中,都要充分發揮專家的決策參謀和咨詢作用。起草時要依靠專家指導把關,碰到難點、疑點問題時要依靠專家研討決擇,最后還要依靠專家來審核驗收標準規范的質量,某些標準規范甚至需要專家親自上陣。
(五)建立編制修訂長效機制。標準規范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必須根據理論 *** 、技術手段、工程材料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不斷進行修訂、制訂。因此,標準規范編制工作既是一場“殲滅戰”,又是一場“持久戰”。協會秘書處要以此次編制工作為契機,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和技術培訓,不斷提升全行業對地災防治標準規范編制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對參與編制工作的單位和個人給予一定的榮譽,對正式發布的編制成果,應給予主編和參編單位署名權,以此來進一步調動行業力量參與的積極性,為今后的標準規范編制工作奠定基礎。最終推動形成 *** 部門引導、行業協會組織、防治需求驅動、行業力量參與、產學研相結合的工作格局,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防治技術進步、人民群眾關注相適應的標準規范制修訂長效機制。
根據會議的安排,接下來,田大佑同志要對《實施方案》作詳細解釋,希望大家認真領會,在會議討論時提出修改意見,會后協會將把《實施方案》正式下發。各單位都要按照《實施方案》規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按時保質完成標準規范的編制工作。會議還安排了各種災害類型標準規范編制的專題技術培訓,請大家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要靜下心來、認真聽講,熟悉標準規范編制的程序,掌握編制規則、技術要求,在今后編制工作中貫徹落實。
同志們,地災標準規范編制是一項十分艱巨、繁重的任務,這是對行業隊伍的技術大練兵、大總結、大檢驗、大考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立即行動起來,以飽滿的熱情圓滿完成編制任務,為進一步做好地災防治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建設生態文明、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作出貢獻。
謝謝大家!
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71 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今年以來,國務院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特別是國務院第 157 次常務會議對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出總體部署。2011 年 6月,國務院印發了 《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 《決定》,大力推進防治體系建設,著力加強汛期防范工作,并取得了明顯進展。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 《決定》的同時,認真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防治體系建設和年度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我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結合相關部門和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部門工作開展情況,對 《決定》貫徹落實和 2011 年地質災害防治情況進行了認真梳理總結。現將有關情況予以通報。
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及其特征
截至 2011 年 12月20日,2011 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620 起,其中滑坡11474 起、崩塌 2299 起、泥石流 1380 起、地面塌陷 352 起、地裂縫 86 起、地面沉降 29 起。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 117 起,243 人死亡,32 人失蹤,137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40 億元。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5 萬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接近一半,死亡失蹤人數降至不足十分之一; 與過去 5 年同期平均數相比,發生數量相當,死亡失蹤人數降至不足三分之一。今年的地質災害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因素以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為主,累計 13092 起,占總數的 90%。9月份,陜西、四川等省連續出現較強降雨過程,局部地區出現多日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 1765 起,造成 72 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財產損失 14 億元。
二是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全國共計發生11474 起,占總數的73%。滑坡規模以中小型居多,在強降雨條件下呈現群發性。如 9月18日,汶川地震影響區的南江縣受降雨影響,引發地質災害 765 起,造成 14 人死亡失蹤,多處基礎設施受損。
三是地質災害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主要發生在中西部山地丘陵區,其中山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云南、陜西等 7 省 (區)共發生 12815 起,造成 227 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 82%和 83%。
四是主汛期地質災害多發,從 6月至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072 起,累計造成 217 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 96%和 79%。
各地通過組織開展排查巡查復查工作,共確認新生地質災害隱患點 1.9 萬處,威脅人員 76.4 萬人。對威脅人員和財產安全的隱患點,及時開展了應急處置,并納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體系。
二、防范工作部署早落地實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的更高價值準則。
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2011 年 2月召開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范重點。3月下發通知,提出總體工作要求。4月召開全國汛期防治工作視頻會議,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5月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為社會公眾和相關部門提供防災信息。7月根據防災總體情況,召開緊急視頻會議,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等。今年以來,我部針對降雨、雨雪冰凍、融雪等發出防災通知 30 余次,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共召開地質災害防治會議129 次,發出通知 1653 份。
二是檢查指導突出重點。在汛期防災關鍵時期,部領導親自帶隊赴汶川、三峽庫區、西南山區、西北黃土地區指導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11 年我部共派出50 多個由部領導、司局長帶隊的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 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回檢查。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共組織開展督促檢查407 次,組織專 業 技術 人員 4.1 萬 人 指 導 各 地 開展 地質災害 隱患 排 查 巡 查 復 查工作。
三是監測預警及時準確。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聯合下發文件,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工作。共制作預警產品 153 份,通過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發布,新增國土資源手機報、微博空間等手段,向社會公眾及時發布信息。
四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針對突發地質災害,我部派出 30 個應急工作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派出 3106 個工作組,協助地方 *** 和有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全年沒有出現次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事故。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堅持做好應急值守工作,共 700 多人次參與應急值守,報送有關信息 600 多條。
三、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加強群測群防、預警預報、科學研究和教育培訓等工作,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提升。
(一)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加強
一是通過開展以縣 (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 “十有縣”建設,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目前,全國 “十有縣”總數達到 1337 個,覆蓋 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
二是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共有地質災害應急專家 2500 人分布在各省(區、市)指導防治工作,3520 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機構共計 10 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今年累計有 4.1 萬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應急處置宣傳培訓工作。
三是依托專業防治機構開展防治技術研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基地建設、地震擾動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范與生態修復、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救災關鍵技術研究、汶川地震帶科學鉆探等一批科研項目的開展,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四是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普遍提高,通過廣泛宣傳培訓,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深入人心,進入千家萬戶,干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得到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水平得到提升。我部全年針對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單位開展防治施工與監理培訓班 38 期,共有 300 家單位、8000 多人參加培訓。
五是各地加強了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目前,全國群測群防監測員已從前幾年的10 萬名增加到 35 萬名,他們在汛期看守著 20 萬處隱患點,不畏艱險、不分晝夜、用心監測、及時預報,在最困難、最危險的環境中執行著最崇高的生命任務。2011年全國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400 多起,避免 3.5 萬人傷亡。
(二)綜合采取防治措施,有效消除地質災害威脅
我部積極指導各地在扎實做好監測預警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實施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手段,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通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建設工作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
一是通過工程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各地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共實施2260 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消除了威脅 87.8 萬人的地質災害隱患,可保護經濟財產240 多億元。部分已完成的防治工程在應對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 2010 年 8月13日爆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四川省綿竹市清平鄉文家溝,通過實施科學的治理工程,在今年雨情水情比去年還復雜的情況下,成功阻止了泥石流災害再次發生。
二是通過搬遷避讓有效規避地質災害。各地結合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等開展受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工作。今年全國共實施 6438 處 28.1 萬人的搬遷避讓。福建省將 “造福工程”搬遷避讓與地質災害防治相結合,計劃通過兩個階段的努力,實現 13 萬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目前已完成之一階段的搬遷任務。陜西省則結合陜南地區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 5 ~10 年左右時間,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 60 萬群眾逐步搬遷至安全地帶。
三是積極探索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各地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組織機構和責任管理制度創新,技術力量和保險制度引入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廣西梧州市積極探索治理與搬遷避讓相結合的辦法,將地質災害防治與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土地開發利用、市政建設、城市景觀改造、城鄉增減掛鉤相結合,由點及面,化被動防災為主動防災,既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點百姓所受的威脅,又通過建立新的社區讓百姓安居樂業。江蘇鎮江、甘肅蘭州、重慶、山西靈石等地 *** 積極引導、吸引社會技術力量和資金參與地質災害防治。
四、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 《決定》
《決定》作為新時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得到各地黨委 *** 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貫徹落實工作深入推進。
(一)地方黨委 *** 狠抓落實
各級地方黨委 *** 狠抓 《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的貫徹落實工作,加大機構、人員和經費保障力度,加強具體防治任務部署,加強演練培訓等手段運用。一是從組織機構上,全國已有 24 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7 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機構,224 個市及近1000 個縣加強機構建設。山東、陜西、甘肅等省已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領導年度考核內容。二是從經費投入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 50 多億元,是 2010 年的 2.1 倍,其中四川、云南、陜西、重慶、廣西、山西等省財政大幅加大投入力度。三是措施落實上,各地加緊部署調查工作,廣東省提出開展全省山區重點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威脅 100 人以上及飲用水源地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詳細勘查目標。四是應急演練上,2011 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演練 2563 次,參加人數達到 100 多萬人。通過演練示范,險情出現時,地方決策果斷,避險路線場所明確,防災減災效果明顯,對今年因災死亡失蹤人員減少發揮了重要作用。五是培訓教育上,各地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大力開展防治知識宣傳與培訓。四川省在汛期培訓群眾 200 多萬人,浙江省組織專家深入基層開展 “送一套書、貼一幅畫、放一部片、講一堂課”的地質災害防治 “四個一”活動,對 10000 多名群測群防監測員開展培訓。安徽省開展 “六個一”貫徹學習 《決定》活動,編制 《學習問答30 題》,對 《決定》 進行深入解讀和宣傳。
(二)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
各相關部門全力支持,認真組織開展相關領域內的地災防治,加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和技術力量投入力度,部門分工協助的防治機制進一步完善。一是中編辦積極支持,我部在相關司局和直屬事業單位分別加掛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牌子,配備專門管理干部和技術人員。二是財政部進一步加大了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由 2010 年的 14 億元增加到 25 億元; 交通運輸、鐵路系統分別投入資金 16.6 億元和 10 億元,開展 6585 公里國省干線公路和鐵路沿線山洪地質災害防治; 民政部、財政部加大地質災害救災資金投入。三是發展改革、教育、科技、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旅游、能源等部門在制定實施有關規劃和工程建設過程,重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易災地區生態環境評估和監管,國務院三峽辦積極推進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實施。四是水利部先后派出 19 個檢查組赴各地督促檢查山洪災害的防御及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工作; 氣象部門在重點地區建設 1300 個鄉鎮自動氣象站、5000 個暴雨監測站,加強雨情動態監測; 鐵道部組織開展鐵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重點排查。五是 *** 和武警部隊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援,共出動兵力 10526 人、民兵預備役 11972 人、車輛機械 1420 余臺、直升飛機 11 架,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累計轉移、解救群眾 2.9 萬人。
五、精心謀劃,扎實做好下一步工作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且我國地質地貌復雜,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還需一段時間,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們將在謀劃長遠的同時,扎實做好當前工作。
一是繼續做好 《決定》的貫徹落實,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繼續深入貫徹落實 《決定》,積極主動指導、督促各地制定相關貫徹落實意見和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將目標、任務、措施落實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 《決定》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配合國辦開展 《決定》貫徹實施的督促檢查。繼續開展以提升縣級防治能力為目標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規范化建設,開展 《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和調查評價、防治工程等技術規范編制工作,加強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
二是編制實施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強防治項目的實施。《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全國地質災害防治 “十二五”規劃》已征求相關省和部門意見,將盡快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報國務院,同時我部將積極配合發展改革委、三峽辦組織實施好 《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內容。
三是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防治,扎實做好明年防治工作。通過會商、動員、檢查等部署開展年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好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置。在做好常規性工作的基礎上,加大對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力度,指導各地做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更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附件: 2011 年各省 (區、市)地質災害防治情況統計表 (略)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年)
(國土資發[2001]79號發布)
前言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地質作用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造成的危害。科學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資源,避免和減輕致災地質作用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對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90年2月,地質礦產部、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聯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有關部門印發了地質礦產部組織編制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規劃綱要實施10年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1998年機構改革,國務院賦予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職能。為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在基本完成原規劃任務的基礎上,編制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2001~2015年)》。
一、我國地質災害現狀與防治工作進展
(一)地質災害現狀
我國致災地質作用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圍占國土面積的44.8%,其中又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巨大。
地面塌陷(含巖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巖溶地區和礦區。巖溶塌陷分布廣泛,自1949年以來,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近千起,塌陷坑總數3萬多個,其中尤以中南、西南地區最多。礦區(以采煤為主)采空塌陷十分嚴重,僅華北、華東地區的煤礦區采空塌陷每年就達10.5萬畝。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東部平原地區,全國已有上海、天津、蘇州、無錫等40多個大中城市出現較為嚴重的地面沉降災害。地面沉降雖不致直接造成人員傷亡,但由于它多出現在經濟發達地區,所以造成的經濟損失尤為嚴重。
地裂縫已在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個縣(市、區)發現400多處,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為嚴重。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黨和 *** 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特別是自1988年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履行“對地質環境進行監測、評價和監督管理”職能以來,各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使我國為防治地質災害而開展的調查、評價、監測預報和治理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1.基礎工作得到了加強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先后完成了長江、黃河等11條大江大河和成昆鐵路、寶成鐵路、川藏公路等交通干線的環境工程地質普查;特別是完成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50萬以地質災害為重點的環境地質調查。初步掌握了全國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2.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設有了明顯進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遍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防災預案制度、災害速報制度、險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全國已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頒布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1999年國土資源部第4號部長令頒布實施《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并開始實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
3.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進行了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巖體、黃臘石滑坡、雞扒子滑坡、重慶豆芽棚滑坡等200多處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的勘查治理,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監測 *** 初具規模,預報工作卓有成效
初步建立起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網,對一些危害較大的滑坡、危巖、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開展了專門的監測預報。通過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提高了受災害威脅地區干部群眾的減災防災意識,適合中國國情的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正在穩步推進,汛期地質災害檢查和應急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5.實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管理制度
從1993年開始,先后頒布實行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目前已有鐵道、建設、煤炭、水利、電力、交通、化工、有色、冶金、建材、地礦等11個行業所屬的400多個單位獲得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資質等級證書。此外,舉辦了多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理工程師培訓班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
盡管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法制不夠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尚未建立、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全國地質災害分布狀況與危害程度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每年10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00多億元。因此,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指導各地、各部門編制本地區、本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積極主動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 *** 理論偉大旗幟,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以突發性致災地質作用為重點,以群測群防為主要手段,以更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保障社會穩定為主要目的,把地質災害防治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處理好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
(二)規劃原則
1.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究實效,東、中、西部防治重點各有側重的原則;
3.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
4.堅持各級 *** 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負責的原則;
5.堅持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誰受威脅誰出資的原則。
(三)規劃目標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總體目標是:用15年的時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嚴格控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加強基礎調查工作,在基本掌握我國致災地質作用分布狀況與危害程度的基礎上,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和群測群防體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強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力度,使危害嚴重的重大地質災害點基本得到整治。通過這一階段工作,將地質災害防治從過去分散的、被動應急的狀況,轉變為有組織的、專門的、主動的和有預見性的工作。到2005年,使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日益突出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基本改變我國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局面,使我國地質災害的發生率和損失量有明顯降低。
分段目標是:
到2005年:
1.進一步掌握我國致災地質作用的分布規律、主要致災危險點的分布狀況、危險性、危害程度等。
2.群測群防監測 *** 覆蓋到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700個縣(市、區)、占國土面積約50%的范圍,并初步形成全國專業監測骨干 *** ,在三峽庫區等重要地區實行立體監測。
3.建成相對完善的全國地質災害空間數據庫,提供主要地質災害信息適時查詢。
4.建立規范的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嚴格控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到2015年:
1.建立起相對完善的以群測群防為基礎,現代化專業監測為主導的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
2.在防治技術 *** 和地質災害體綜合開發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一些危害特別嚴重并需要治理的致災危險點得到有效治理。
三、總體部署
根據我國地質環境條件和致災地質作用分布特點,結合全國國土總體規劃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防治工作重點放在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集區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區,按東、中、西部進行部署。
(一)東部平原地區
即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東,衡山—黃山一線以北,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大部、河南、湖北中東部、湖南中東部、江西北部、安徽、江蘇、山東、浙江北部。這一地區,總體上地勢低平,經濟比較發達,生態環境相對較好,主要的問題是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嚴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致災地質作用。采礦特別是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也是這一地區比較常見的致災作用。除此之外,在部分丘陵區有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規模雖不大,由于人口密集,所以其危害也比較嚴重。這一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首先是要加強行政管理,科學部署地下水開采井位和開采層位,通過高效的全自動監測 *** ,嚴密監測,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減緩地面沉降。其次,要做好以國土經濟開發區為重點的環境地質綜合評價和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并據此及時調整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建設布局,避免將重大工程和重要設施建在巖溶地面塌陷危險區和礦山采空區,杜絕人為誘發地質災害。
(二)東南丘陵區
即雪峰山—十萬大山一線以東,衡山—黃山一線以南地區,主要包括:浙江南部、江西大部、福建、廣東等地區。這一地區內丘陵區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致災作用。除此之外,廣東等地采石場常常發生崩塌。針對這一地區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的現實,要加強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勘查、防治,特別要注意將防災與土地、礦產開發利用緊密結合起來,走開發性治理的道路,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經濟效益。對農村丘陵山區的點多面廣的致災地質作用,要研究其形成機制,普及基本知識,建立健全群測群防 *** ,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三)中西部山區
即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西,祁連山—岷山—龍門山—玉龍雪山一線以東,龍首山以南地區。包括河北西部、甘肅、陜西、山西、四川大部、重慶、云南大部、貴州、廣西等地區。這一地區,地形上,以切割強烈的山地、高原為主,新構造活動強烈,氣候條件復雜。這一地區不僅是我國礦產資源開發、交通和城鎮建設的重要地帶,也是農、林、牧業生產的主要基地。區內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最為常見,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部署的主要地區。這一地區要在全面開展相應的環境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加強國土經濟開發區和大江大河、交通干線等突發性致災地質作用多發區段的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工作。要特別注意加強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緊緊圍繞重點工程展開,要建立并嚴格執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避免將城鎮、重要設施建在受致災地質作用嚴重威脅的地區,確保重點工程的安全。二是要針對這一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點多、面廣,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的特點,在防治區劃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預報系統,加強監測預報;分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對危害嚴重的隱患點采取防治措施。三是礦產資源的開發應在“保護中開發”和“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指導下,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礦山地質災害。
(四)西部地區
主要包括內蒙古、新疆、 *** 、青海、云南西部地區。礦產、能源、森林資源豐富,國土開發程度較低,地殼活動頻繁。這一地區可分為兩部分。
南部山地、高原區以自然形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致災作用為主。這一地區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密度小,經濟欠發達,而致災地質體的規模又很大,所以防災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避讓,對少數民族地區和城鎮集中居民區危害重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治理。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有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盡快編制本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重點要加強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工作;對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做好長江上游、黃河上游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評價與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對可能開發的大型礦產基地、大型水能基地,提前做好環境地質綜合評價。
北部內陸盆地區主要問題是荒漠化和鹽漬化。主要的防災手段是加強地下水的勘查和合理開發利用。特別要注意在沙漠邊緣地區尋找地下水源,建立綠色屏障,并逐步向沙漠區推進。
四、主要任務
(一)基礎調查評價與區劃
2001~2005年:
1.全面完成分省(自治區、直轄市)1∶50萬環境地質(以災害地質為重點)調查工作。此項工作自1991年開始,到2000年底,共完成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調查,2005年底以前完成全國的區域環境地質調查(以災害地質為重點)工作。
2.2005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全國以縣(市、區)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通過這項工作,可以全面掌握我國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主要致災危險點的分布狀況、危險性、危害程度等,為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和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奠定基礎。
(1)對受致災地質作用威脅十分嚴重的700個縣(市、區),由國家和地方共同出資,按《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開展調查工作,將所有對主要居民點和重要設施有較大威脅的災害危險點基本調查清楚。2002年底以前完成400個縣(市、區),2005年底以前全部完成。
(2)受致災地質作用威脅較為嚴重的500個縣(市、區)的調查與區劃工作,由地方各級 *** 出資完成。
(3)其余受致災地質作用威脅較輕的縣(市、區)的調查與區劃工作,由各縣(市、區)出資完成。
2006~2015年:
1.完成全國地質災害多發城鎮、經濟開發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與土地利用控制區劃。
2.完成全國規劃交通干線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與土地利用控制區劃。
(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 *** 體系建設
1.群測群防 *** 建設
在開展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時,采取專業隊伍與當地村鎮干部混合編隊的 *** 組成聯合調查組,每發現一個隱患點,即由當地 *** 領導指派當地群眾按調查組提出的 *** 和要求進行監測。重要隱患點,則由鄉鎮 *** 在技術人員的協助下制定防災預案。2005年以前,監測機構落實到縣(市、區)。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全部結束時,全國所有調查出來的災害隱患點都要有明確的防災負責人和監測責任人,由此形成一個覆蓋全國主要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群測群防 *** 。
2.專業骨干 *** 建設
對一些危害相當嚴重,將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嚴重經濟損失的災害隱患點,由專業人員利用現代化儀器進行站網式監測。
2005年以前,以三峽庫區崩塌滑坡、蘇錫常地區(蘇州、無錫、常州)地面沉降監測為主。監測數據達到適時傳輸、自動處理。
2015年以前,建成覆蓋全國的以站網式監測為骨干的立體監測 *** 。建成比較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預警指揮系統。
3.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2002年底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建成以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為主體的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每年汛期前對主要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期中加強監測;汛后進行復查。發現險情或接到險情報告,要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趕赴現場,進行險情鑒定,提出處理對策措施。
(三)信息 *** 建設
在進行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時,按統一要求填寫調查表,由此形成地質災害基礎信息,建立地質災害信息 *** 。
2002年底,建成主要地質災害的空間數據庫結構,提供動態查詢的主要地質災害信息。
2003年以前完成整個信息 *** 的骨架建設,建立基于GIS系統的地質災害狀況和地質災害管理公眾自由查詢系統。
2005年底,建成相對完善的全國地質災害的空間數據庫,使一般民眾能通過互聯網查詢任何一個目的區的地質環境狀況、地質災害歷史和致災隱患點的分布、危險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圍;提供主要地質災害信息適時查詢。
(四)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及防治示范區建設
為提高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水平,為探索開發性治理地質災害的途徑,2015年以前,分別在三峽庫區、陜西關中地區、太行山地區、龍門山地區、江西宜春地區、云南東川地區、廣東深圳市建立示范區。
1.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示范區建設
2001年,全部完成庫區1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建立19個縣級監測站,初步建成群測群防監測預報網。建立全庫區的RS監測系統,完成首次1∶1萬航攝飛行;建立全庫區的GPS控制網、基準網。
2002年,建成庫區以60個危害嚴重的致災隱患點的自動化監測為主體的監測預報 *** 。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適時傳輸和自動分析。
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示范區的建成將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 *** 的建設提供最直接的經驗。
2.陜西關中、太行山、龍門山、江西宜春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及群測群防示范區建設
2005年以前分年度建成上述4個示范區,主要是通過詳細的野外地質環境調查并對當地災害歷史情況進行分析,掌握各地區地質災害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降雨在災害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不同地區的臨界暴雨強度,通過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利用較為精確的天氣預報進行區域性災害預報。在此基礎上,建立群測群防 *** ,完善監測預報系統。
3.云南東川泥石流災害治理示范區建設
2003年開始啟動,在我國泥石流博物館———云南東川選擇危害面較大造成大量土地無法利用的泥石流溝,采取國家給予優惠政策和少量資金補助,鼓勵企業、個人出資治理,獲得土地使用權。通過示范,取得經驗后,逐步推廣,探索地質災害治理與土地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新路,以減輕 *** 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經濟壓力。
4.深圳市巖溶塌陷災害預防示范區建設
充分收集深圳市多年來工程勘查中積累的大量資料,特別是鉆孔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補充勘查和詳細研究,進行深圳市巖溶塌陷危險性的詳細分區,建立深圳市地質環境狀況公眾查詢系統,一方面,利用該項成果調整城市規劃布局;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單位、個人投資工程建設時的參考依據。該項示范區建設2001年啟動,2003年建成。
(五)開展全國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以省(自治區、直轄市)1∶50萬環境地質調查等已有資料為基礎,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研究中國致災地質作用活動程度與各地區社會經濟易損程度,分析地質災害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評價我國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與地區差異,為國土開發和地區經濟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2005年以前:
1.完成三峽地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2.完成我國七大經濟區域(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及華南部分省區、東北地區、中部5省區、西北地區)地質災害綜合風險區劃;
3.完成我國規劃的主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綜合風險區劃;
4.完成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5種常見的、多發的致災地質作用的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和風險性評價。
2015年以前完成全國地質災害嚴重的700個縣(市、區)的以縣(市、區)為單元的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六)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1.2005年以前對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實行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對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則實行國家、地方和受威脅單位共同出資治理的方式。使一些危害特別嚴重并需要治理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得到有效治理。
2.在逐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除對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依舊實行“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外,自2006年開始,對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逐步推行 *** 強制性限期治理的 *** 。治理經費除極個別的特殊情況由 *** 補貼以外,原則上由受威脅的單位和個人出資。使危害嚴重并需要進行治理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大部分得到有效處理。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強化管理
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是各級 *** 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職責之一。要嚴格貫徹執行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加強管理,確保規劃的實施。在各級地方 *** 機構改革過程中,省、地、縣三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均應設置地質環境管理機構,并規定其主要職責,認真落實中央關于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政策,全面履行職責,開拓創新,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把地質災害監測機構落實到縣(市、區),地質災害嚴重的鄉村要有地質災害監測員。
(二)大力加強法制建設
把法制建設放在首位,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集中力量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基本建立起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2001~2005年擬制定以下法規、規章:
(1)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條例(法規);
(2)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章);
(3)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管理辦法(規章);
(4)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管理辦法(規章);
(5)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管理辦法(規章);
(6)修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資質管理辦法(規范性文件);
(7)完善汛期地質災害預報防災制度(規范性文件)。
2006~2015年擬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法及其相配套的城鎮與基礎設施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條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管理條例等法規、規章。
在努力推進全國性的法律、法規建設的同時要積極引導、促進地方性法規的建設。
(三)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應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國家、地方及部門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指標納入相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
(四)建立健全防治經費的投入機制
要保證規劃實施,必須要有相應的經費保證。遵照各級 *** 對環境質量負責和“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實行分級防治。國家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能力建設經費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以中央財政為主;各產業部門所轄建設區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由各部門負責;廣大城鄉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以地方 *** 和部門、企業為主,中央財政為輔,多渠道投入。
(五)依靠科技進步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 和手段,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綜合能力。特別要做好致災地質體的綜合勘查、評價和評估,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提高災害信息采集和快速處理水平,建立災害防治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災害防治研究,提高抗災應急能力。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特別要分輕重緩急解決地質災害防治中關鍵性的技術問題、難題。首先,要通過專門的研究,總結出斜坡穩定性、巖溶分布區地面穩定性判別的宏觀標志等,迅速提高群測群防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在較長時間資料積累的基礎上,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判據的研究,逐步使高科技的監測技術從試驗階段逐步過渡到實用階段;最后,要逐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理論研究、致災地質作用過程模擬與過程控制研究,以及地質災害監測儀器的研究。積極推廣新理論、新技術、新 *** 。2005年以后要特別注意加強開發性治理地質災害的新技術、新 *** 研究。
要充分發揮科研單位與院校的技術力量,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組織科技攻關,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難題。
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吸收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 *** 。
(六)完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基本制度
目前推行的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管理制度,已為社會認可,效果明顯。為盡快完善管理手段,還必須推行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制度、地質災害限期防治制度。
(七)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保護地質環境和防災減災的意識與水平
大量的事實說明,群眾普遍對預防地質災害意識淡薄,防災知識缺乏,以使致災地質作用造成嚴重的后果。為此,必須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媒介,深入系統地介紹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和經驗,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各級 *** 的重要職責,調動他們和廣大群眾防治地質災害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抵御地質災害的能力。當前要把宣傳的重點放在農村和鄉鎮。要集中力量辦好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及群測群防 *** 建設培訓班,使全國受致災地質作用威脅嚴重的700個縣(市、區)的地礦行政領導基本上都要掌握這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規范。要用2~3年的時間,通過各種形式,把10000個受地質災害威脅最嚴重的村鎮的有關干部群眾輪訓一遍。
甘肅鐵科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怎么樣?
簡介:甘肅鐵科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系由“甘肅鐵科工程建設監理公司”經股份改造而來,隸屬于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原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西北分院)。公司成立于1992年3月,是國家建設部核定首批甲級資質監理單位。公司擁有鐵道工程甲級,市政公用工程甲級,公路工程乙級資質,擁有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甲級監理資質。2002年通過了ISO9001:2000標準質量體系認證,2009年通過了ISO14001:2004HUA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1:1999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是甘肅省工商局的“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公司分別獲得鐵道部、甘肅省2008年度先進工程監理企業稱號。??????公司現有員工622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103人,中初級技術人員509人,管理服務人員10人。持建設部監理工程師證65人,持鐵道部執業資格證書60人,持交通部監理工程師證25人,持交通廳監理工程師證22人,持交通部監理培訓證90人,持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理工程師證28人。公司技術力量雄厚,監理范圍涵蓋鐵路、公路、市政、機場、地質在災害防治等工程。??????公司先后承擔的鐵路項目有京九鐵路、青藏鐵路、蘭州鐵路樞紐電化改造、中石油鐵路專用線工程、四0四廠鐵路干線工程、龍口進港鐵路、西格線大修項目等,目前參建的鄭西鐵路客運專線、哈大鐵路客運專線、京滬高速鐵路、蘭渝鐵路、蘭渝鐵路蘭州樞紐、貴廣鐵路、西康鐵路增建二線、蘭新鐵路正在進行。??????京九鐵路麻(城)至九(江)段是公司獨立承擔迄今為止線路最長的項目,監理范圍橫跨湖北、江西兩省,全長218雙線公里,工程投資40億元人民幣。本工程獲一九九八年度“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二OOO年,公司受鐵道部工管中心委托,組織編寫了《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區工程施工監理指導細則》并通過部審執行;在青藏鐵路的施工監理中,多次評比均名列前茅,2002年監理站榮獲鐵道部“火車頭”獎杯。青藏鐵路巴拉大才曲特大橋、青藏鐵路第7、11、12、13標土建綜合工程均獲“二00七年度火車頭優質工程一等獎”,青藏鐵路可可西里至沱沱河段獲2007年度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風火山隧道獲得第七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單位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民主東路365號。
法定代表人:張紅利
成立時間:1993-02-22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20000000000775
企業類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民主東路365號
地質災害監理培訓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地質災害治理監理、地質災害監理培訓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