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以及礦區地質災害的治理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錄一覽:
礦山地質災害恢復治理實例———濟南市燕翅山恢復治理示范工程
一、基本情況
燕翅山位于濟南市歷下區姚家鎮姚家村西南,主峰高程188.67m。地理坐標:東經117°04'15″~117°04'29″,北緯36°39'31″~36°39'40″。燕翅山呈北東—南西向展布,長約650m,寬約430m,占地面積約0.28km2。工作區交通便利,南接窯頭路和經十東路,北有解放東路,東有漿水泉路,西連二環東路。
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為鐵礦采空塌陷形成的山體裂縫,在山體上總體呈線狀分布,Ⅰ#主裂縫貫通整個山體(照片9-1)。山體裂縫的成因為外營力作用———礦山采空區塌陷形成,主要運動形式以垂直升降形式為主,兼具水平拉張形式。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照片9-1 燕翅山遠眺(治理前)
燕翅山鐵礦開采始于1956年,由生建鐵礦投入百余人進行開采,后逐步轉為地下開采,1957~1960年間另有其他單位參與地表開采,后歷經了多次轉包,開采方式和層位錯亂,礦井(洞)分布無規律,1996年因礦坑發生突水而關閉。因開采過程中剝離地表巖土體,造成高陡的邊坡坡體臨空面,隨著開采面的不斷推進,臨空面越來越大,進入坑道開采后,隨著采空區的不斷增大,造成區域應力場的改變,巖體失去下部支撐卸荷失穩發生變形,從而導致了燕翅山山體開裂,產生16條裂縫,其中主裂縫3條,編號為Ⅰ#,Ⅱ#,Ⅲ#,次級裂縫13條,編號為L1,L2……L13。次級裂縫的走向、規模及空間分布等受到主裂縫的控制。受裂縫切割影響,山體局部出現坍塌。目前山體北側陡崖臨空面高度16~85m。
1998年山體Ⅰ#主裂縫的更大垂直落距為1.00m,裂縫更大寬度為0.8m,到2003年7月裂縫更大落距為1.50m,裂縫更大寬度為2.10m。自1996年到2003年7月間為山體裂縫的發展期,裂縫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兩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照片9-2,照片9-3)。
照片9-2 裂縫局部
照片9-3 裂縫掩蓋地段
二、穩定性及危害
該山體裂縫共經歷了孕育期、發展期和基本穩定期。自燕翅山鐵礦開采到1996年鐵礦閉坑關閉前后為山體裂縫的孕育期,期間采空區上方的巖體發生卸荷失穩,沿山體原有的節理裂隙逐漸形成山體裂縫,期間裂縫的規模較小,反映在地表為斷續出現的裂縫,水平和垂直距離基本沒有發生變化。1996年前后到2003年為山體裂縫的發展期,期間地裂縫逐漸形成,該期間山體裂縫規模發展迅速,裂縫的長度、寬度及垂直落距等迅速擴大,期末裂縫的垂直落距達到120cm,水平寬度更大達210cm。
燕翅山位于濟南市東部人口密集區,周邊有濟南市城市建設管理局、濟南市警官學校、山東省高檢院、中鐵十四局等 *** 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建有辦公樓和宿舍區,另外還有當地的小學、幼兒園和住宅區,通過調查,在燕翅山周圍受地質災害威脅較大的住宅樓共有16棟,民房561間,學校3所,幼兒園1所,涉及人員3130人。
燕翅山山體裂縫雖然目前活動性微弱,短期內處于基本穩定狀態,但是應該考慮到山體裂縫發展的基本特征,即它的發展具有不可逆性,穩定只是相對的,一遇到誘發的條件就會發生移動,且發展速度較快,短時間內造成較大的破壞。考慮到燕翅山山體裂縫發生發展的地質背景和地質環境條件,裂縫的發展破壞可能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很多,如果地裂縫遭遇誘發因素造成實質性發展,有可能誘發山體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多種災害一起發作,后果不堪設想。
三、綜合治理
(一)治理目標原則
1.治理目標
通過合理的工程治理措施,消除Ⅰ#主裂縫對游人的威脅,恢復燕翅山山體地貌景觀,美化燕翅山山體的不良視覺效果,提升燕翅山整體形象。
2.治理原則
安全性原則:首先要保證燕翅山山體的整體穩定,不能在消除現存地質災害隱患的同時形成新的災害隱患;其次為施工安全,施工過程中盡量采用對山體穩定有利或對山體穩定無影響的施工措施,防止造成山體失穩或產生崩塌落石等,施工人員安全防護措施要到位,防止發生施工安全事故。
環境保護原則:本次治理工程必須確保工程竣工后治理區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一致,與燕翅山的整體景觀效果達到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的效果,施工中必須注意對山體現有地貌和地質環境的保護,嚴禁在山上就地取材,亂挖亂掘,保護地貌景觀,同時在竣工后做到工完場清,將各種施工用材料、設備設施及施工垃圾清理干凈。
自然恢復原則:治理工程結束后要達到生態環境自然恢復的效果,節省治理和養護費用。在植被選育過程中優選生命力強的植物物種,依靠自然條件獨立生存,良性發展。
(二)施工規范及規程
1.規范、標準依據
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
3)《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4)《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
5)《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3—2002);
6)《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
7)《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JGJ80—91);
8)《建設工程施工現場供用電安全規范》(GB50194—93);
9)《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4年3月);
10)《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2003年3月)。
2.地質依據
1)《濟南市燕翅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規劃方案》(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2005年8月);
2)《濟南市燕翅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Ⅰ#主裂縫治理工程施工方案》(山東省地礦工程集團有限公司,2007年7月)。
(三)治理工程 *** 及施工技術要點
本工程根據山體裂縫發育特征和施工場地的條件,主要采用了危巖體卸載、地裂縫回填、坡面截排水、造景綠化工程,以及工程養護維護等 *** 。其技術要求如下:
1.危巖體卸載
工程開工前根據現場踏勘確定裂縫施工區域內的危險巖石塊體,主要分布于裂縫的兩側和裂縫內部,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施工措施分別對其進行了清除或加固,位于裂縫邊緣和裂縫內的危險巖石變形體采取鐵錘擊碎和撬動的方式,處理于裂縫內部,裂縫周邊的聳立或孤立的較大單體活動巖石采取鐵錘擊碎的 *** ,將其填入裂縫內部,防止對游人造成傷害,消除對游人的潛在安全威脅。清除危險巖石塊體約50m3。
2.坡面截排水
地裂縫西部位于地表徑流匯集區,強降雨過程中形成的地表徑流沿坡面進入裂縫內部,客觀上降低地裂縫的裂隙剩余黏結強度,促進了地裂縫的發展。施工中采用坡面堆積的塊石等在Ⅰ#主裂縫的上方沿垂直地表徑流方向壘砌了簡易擋墻,阻擋地表徑流沿坡面向地裂縫的流動,改變地表徑流的方向,使地表徑流沿山脊向下流動,防止惡劣天氣條件下大量地表徑流進入地裂縫,對其穩定性產生不良的影響。該擋墻在施工中發揮了極大作用,經歷了“7·18”暴雨的洗禮,經雨后檢查,地面徑流對裂縫充填材料未產生影響,確實改變了地表徑流的流向,有效保護了裂縫填充體材料。
3.地裂縫回填
為保證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風險,采用以機械為主、人工輔助為輔的方式對地裂縫進行填充施工。施工人員按照設計要求將各種原材料拌制好后,采用大型鏟車將材料運到材料運輸設備的起點站,然后通過材料運輸設備將材料送到山體裂縫的上部,材料通過導料槽,采用人工輔助方式使材料沿導料槽進入一區裂縫內部,填充材料在自重作用下落入裂縫內,靠材料自由落體的擊打作用使材料密實。在二區施工前,首先建設了坡上材料中轉設備及中轉軌道,材料中轉軌道基本沿裂縫走向鋪設,填充材料經材料運輸設備運輸到一區裂縫的上方進行中轉,然后沿二區的裂縫走向進行充填施工,材料通過導料槽直接進入裂縫內部。施工三區裂縫區段的坡度大,無法鋪設軌道,采用將導料槽加長的 *** 對裂縫進行充填施工。填充材料頂面高度以距離裂縫下盤70cm時為止。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規范和設計要求,遵章作業,保證了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
4.混凝土工程
在地裂縫的FG段,因為該段裂縫寬度、深度均較大,為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在工程施工前與監理單位協商確定,采用裂縫底部和中部鋪設鋼筋網,并分別澆注混凝土對裂縫填充材料進行加固。
5.造景綠化工程
按照治理方案要求,首先在填充材料頂部覆蓋約20cm厚的紅粘土蓋板,作為隔水底板,其作用一是防止地表水進入裂縫內部,對裂縫的穩定產生不良影響;二是涵養上部耕植土層,促進上部植物的生長。在粘土蓋板的頂部鋪設50cm厚的耕植土(客土),作為綠化用土層。綠化造景工程采用多角度立體化方式進行,首先在回填的耕植土表面撒播高羊茅草種進行地面綠化,其次在裂縫施工區域不定間隔種植連翹和紫荊等攀爬植物對裂縫進行覆蓋,對裂縫區域進行遮擋,對裂縫施工區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的綠化,以期達到更佳的施工效果。
6.養護維護
工程施工過程中及工程施工完畢后,對裂縫區域的植被及其他工程均安排專人負責養護維護,及時對植被采用草簾子進行覆蓋,澆水,保證植被的成活率。及時確定工程竣工后的專職養護維護人員,并與其簽訂工程養護維護目標合同,確保在工程竣工后2年內治理工程得到有效的養護維護。
(四)施工工藝流程及施工工序
1.施工工藝流程
本工程施工工藝流程為現場踏勘、工程施工準備、工程開工、危巖體卸載、坡面截排水、裂縫充填、混凝土工程、造景綠化工程、養護維護及竣工清理等(圖9-7)。
2.施工工序
(1)現場踏勘
組織技術人員和工程施工管理人員登上燕翅山,對山體裂縫施工現場進行現場踏勘,核對工程所有資料,掌握工程實際情況,現場分析制定施工方案,確定主要施工管理人員。經對現場情況認真分析,根據裂縫不同區段的走向、坡度、裂縫規模等現場條件,確定對裂縫進行分區施工,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施工效率。AB、BC為施工一區,CD、DE、EF段為施工二區,FG、GH段為施工三區。具體見施工分區圖9-8。
圖9-7 工程施工工藝流程圖
圖9-8 施工分區圖
(2)工程施工準備
根據現場踏勘和分區情況,組織該項目施工和管理人員深入到工程施工現場,對現場環境和施工條件進行考察分析,研究確定工程施工措施,以及投入到設備、機具、材料、工程的材料運輸路線、工程材料的堆放位置、轉運路線等,并對所用的材料進行詳細的對比考察。
場地清理:首先對材料堆放場地進行清理整修,確保場地滿足施工要求,及時對材料轉運路線進行拓寬整修,確保該路線的安全暢通,保證工程施工材料的及時、安全運輸;其次積極與當地村委和居民協商,取得他們的支持,在現場附近租賃民房約50m2和臨時用水電等;第三,設立了工程施工現場指揮部,及時指導和解決工程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材料運輸設備制作安裝:為了提高施工效率,考慮到施工現場位于坡度較陡、高度較高的山腰部位,運輸難度大,是本次治理工程的關鍵點。因此,本次工程施工的材料、機械設備以及廢料的清除等采取了“梯級軌道工程”(照片9-4)運輸為主、人工輔助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其具體做法為:工程材料堆放在燕翅山西坡南側,采用ZL—50型鏟車對材料進行轉運,轉運路線沿原毛石路進行。在山體西坡中間位置,安置材料運輸軌道的起點站,現場放置發電機等動力設備以及動力控制設備。軌道自該起點基本沿山脊向山頂鋪設,軌道支撐采用建筑工程架管搭建,軌道鋪設過程嚴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及有關規范進行,保證軌道的安全、合格及暢通。
照片9-4 材料運輸軌道
照片9-5 材料中轉
材料運輸軌道分為2段,1段為上料軌道,2段為中轉軌道,施工材料在山坡頂部進行中轉,方便二區和三區的施工。中轉軌道距離山底的距離約為80m,基本沿裂縫的走向鋪設,位于施工二區范圍內。
安全防護設施:施工過程中為防止發生落石、施工人員滑落及材料運輸設備、機械的滑落,施工前沿裂縫走向方向安裝防護網,采用建筑架管搭建安全護欄,并懸掛安全立網,在材料運輸路線的下方安裝防護欄和防護網,在軌道式絞車的側上方設置防滑落裝置,防止絞車滑落到坡下造成安全事故。施工現場及周圍安放安全警示牌,勸誡燕翅山周圍居民登山,提示登山人注意安全。組織人員沿裂縫下方搭建安全防護欄,架設安全網,防止施工過程中填充料滾落和施工人員滑落,保證工程施工安全。沿材料運輸路線下方安裝防護欄(網),防止在運料過程中發生人員滑落事故。
工程施工準備工作完成后,立即將所有工程準備材料報送監理單位并向監理單位匯報工程準備情況,監理單位經過現場檢查后同意工程開工。
(3)施工工序
危巖體卸載:根據現場踏勘情況,現場施工技術人員圈定了裂縫及其周邊區域的危險巖石塊體,并確定了處理方案。對裂縫內部的危巖體進行鑿落處理,對裂縫兩側的危巖體進行擊碎回填入裂縫或加固處理,共處理危巖體十余處,保證了下步施工工序的安全,消除了對游人的潛在威脅。
坡面截排水:地裂縫治理施工區域位于燕翅山西北坡,處于山體地表徑流匯集區,施工期間恰好處于汛期,降雨等可能導致坡面形成地表徑流,對裂縫治理工程的施工和裂縫填充材料的穩定形成潛在的威脅。故現場施工人員在施工期間利用山體表面的塊石等材料沿裂縫上部走向方向修建了攔水截水擋墻,長度大約35m,高度約30cm,用以改變地表徑流的流動方向,阻擋地表徑流向地裂縫方向的匯集,阻止地表水流向裂縫,對工程施工和裂縫的穩定造成不良影響,裂縫施工完成后對其予以拆除,恢復原始地貌。
山體裂縫回填:按照治理方案技術要求和施工方案的要求,對地裂縫進行回填處理,回填材料采用級配塊石碎石料。材料通過運輸軌道采用絞車運輸(照片9-5),并通過導料槽自由落體進入地裂縫內部,材料靠自重作用密實。
混凝土工程:是本次工程施工的關鍵工序。其核心是保證裂縫的連接強度。本工程中的混凝土工程主要在FG段裂縫施工過程中,該段裂縫寬度、深度均較大,更大寬度約2.10m,裂縫更大深度約12.10m。為保證工程施工質量,消除Ⅰ#主裂縫對游人的潛在威脅,經和監理單位協商,決定在該裂縫的底部和中部鋪設2層鋼筋混凝土層,加強裂縫填充材料的結構強度,兩層混凝土中分別鋪設16@250×250鋼筋網片。混凝土層的厚度為50cm,標號C25。
施工中首先對該段裂縫的底部進行初步的填充,填充高度約1.0m,將填充材料的頂面修平整,準備工作完成后對裂縫寬度、深度等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結果確定鋼筋籠的規格,經現場協商,決定將鋼筋籠做成等腰梯形,將加工好的鋼筋籠放入裂縫內填充材料頂部,鋼筋籠底部距離材料頂面距離約10cm,將梯形較短的底邊朝下放置,以利于鋼筋混凝土層的穩定。鋼筋籠主筋采用7~918@250~400,環筋采用8.5@250。鋼筋籠放置穩定后,檢查其與裂縫兩側的距離和距填充材料頂面的距離,保證其滿足施工規范的要求,確保鋼筋保護層的厚度滿足施工要求。混凝土采用現澆C25混凝土,混凝土在山下攪拌均勻,通過材料運輸軌道運至施工部位,沿導料槽進入裂縫內部,澆筑過程中采用振動棒進行振搗密實。鋼筋混凝土不小于60cm。具體見混凝土工程施工剖面示意圖(圖9-9)。
圖9-9 混凝土工程施工剖面示意圖
造景綠化工程:是本次工程施工的重點工序。其核心是保證覆土層與巖體穩固結合,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施工的要點和關鍵是保證紅粘土與裂縫兩壁緊密接觸,采用的施工工藝是“圖釘床固土工藝”,具體做法為:
按照設計要求,在裂縫填充材料的頂部鋪設紅粘土蓋板,厚度20cm,選用山前殘積成因的紅粘土,施工中嚴格按照技術要求進行施工,紅粘土與裂縫兩壁緊密接觸,并采用人工夯實。在粘土蓋板的上部鋪設耕植土層,用于地裂縫治理區域的綠化涵養。耕植土層厚度為50cm,采用熟土,施工中采用人工方式對耕植土層進行夯實處理,為了夯實措施不對地裂縫的穩定產生影響,采用16磅鐵錘進行夯實處理(照片9-6,照片9-7)。
照片9-6 耕植土充填施工
照片9-7 人工夯實
為了更大限度地恢復燕翅山地貌景觀,工程技術人員經多次討論,確定了多角度、立體化的造景綠化方案:首先在耕植土表面撒播高羊茅草種,該草耐寒、耐干旱能力強,野外能夠獨立生存成長,對地表進行表層的綠化;其次在裂縫治理區域不定間隔栽種紫荊和連翹等植物,對裂縫垂直裂面進行遮擋,以期達到更佳的視覺效果。
為保證地表回填土層不隨地表徑流或大氣降水流失,在裂縫FG段地表耕植土中埋設釘床(照片9-8),對地表土層進行固定。該段裂縫坡度大,寬度和裂縫深度均較其他部位大,為保證裂縫在該段的施工質量,防止地表土層隨地表徑流流失,在FG段埋設釘床,釘床寬度50cm,長度為250cm,釘長約20cm。釘床固定地表植被的原理是地表植被的根系深入地下后與釘床聯結成一體,有效增大地表植被的地表附著力,防止因坡度過大造成地表植被的整體滑移。
養護維護:施工中采取分區分段施工,及時確定綠化工程養護人員,對綠化地段進行養護維護,地表綠化草種撒播后采用草簾子進行覆蓋保護(照片9-9),及時澆水養護。與現場養護人員簽訂協議,負責在工程竣工后2年內定期對地裂縫施工區域進行養護維護。
照片9-8 釘床圖片
照片9-9 地表綠化
竣工清理:工程竣工后及時對施工現場進行地毯式清理,務必將各種施工機具和施工垃圾清理干凈,及時清理出現場并妥善處理,做到工完場清。及時將因施工破壞的植被進行恢復,保護環境。
四、治理效果
1)危巖體卸載:根據現場踏勘情況,確定裂縫兩側危險巖石塊體的位置、規模等,并及時采取措施將其卸載或采取措施進行加固,裂縫周邊區域施工完畢后無對游人造成潛在威脅的危巖體存在。
2)坡面截排水:坡面截排水擋墻在施工過程中發揮了作用,7月18日的大暴雨未對裂縫產生不利影響,裂縫內的綠化植被保存完好,擋墻有效阻擋了地表徑流,阻止了大部分地表徑流進入裂縫內部對裂縫及填充材料的穩定造成破壞。治理工程施工完畢后對其進行了拆除處理,更大限度保護礦山地質環境。
3)裂縫回填: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和施工方案的要求進行施工,裂縫內填充材料密實,沉降變形很小,經歷了7月18日大暴雨的洗禮,未產生沉降變形。同時在裂縫FG段裂縫內增加了鋼筋混凝土層,增強了裂縫填充材料的整體結構強度,保證了工程施工的質量。
4)造景綠化:粘土蓋板施工和耕植土回填施工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紅粘土與裂縫兩側緊密接觸,能夠有效發揮阻水作用。耕植土層采用熟土,利于綠化植被的栽種和成活。兩者在施工中均采用人工夯實,厚度符合設計要求,施工質量良好。
綠化造景工程采用多角度、立體化方式,地表種植耐寒、耐干旱的高羊茅草種綠化,輔以連翹、紫荊等攀爬類植物,更大限度地恢復了燕翅山的地質地貌景觀,能夠保證其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
具體治理效果見治理后模擬效果照片9-10。
照片9-10 治理后西側模擬效果圖
地質災害恢復治理方案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情:
地質災害恢復治理方案的對象是針對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等,對其采取的清除、加固等措施,相當于施工設計;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對象是針對特定的礦山,對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提出的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如如滑坡、泥石流、巖溶塌陷、地下水污染等,根據其發生的危險性等級作出預防措施即預案,是辦理采礦權許可證和采礦安全許可證必需的材料之一。
礦山崩塌、滑坡災害防治要點
露天采礦的高陡邊幫、地下采礦山體邊部是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多發地段。礦山崩塌、滑坡對礦山安全生產危害巨大,嚴重者甚至會導致露天采礦場提前關閉。要避免或減輕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危害,必須在礦山建設初期,認真做好采礦、選礦、輔助生產設施及生活區選址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盡可能避開崩塌、滑坡災害隱患點,如受地形地貌條件制約,不得不在隱患區內建設時,必需事先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和控制隱患的發生。
5.4.5.1 崩塌的預防
在山地區,地下采礦形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可誘發山體崩塌、滑坡災害鏈。如甘肅阿干鎮煤礦因井下采空而引發的山體崩塌。陜西銅川金華山煤礦滑坡,摧毀了村莊和工業廣場等設施。
崩塌多發生于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巖性對巖質邊坡的崩塌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一般來講,塊狀、厚層狀的堅硬脆性巖石,常形成較陡峻的邊坡,若構造節理或卸荷裂隙發育且存在臨空面,則極易形成崩塌;相反,軟弱巖石不易發生崩塌。根據礦山崩塌發生的機理即可從采礦設計和工藝上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予以預防。
5.4.5.2 滑坡的防治
防止露天采礦邊幫滑坡首先要確定合理的邊坡角,為使露天采掘剝離作業正常進行,采場邊坡巖體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露天礦邊坡角過陡時,穩定性差,容易發生滑坡災害,危及人員和設備的安全;邊坡角過緩,則會增加剝離量,降低采礦經濟效益。因而,綜合考慮礦體形態、埋藏條件、露天采場邊坡巖石力學性質、斷層節理、地下水位的變化、采場內爆破震動、采場幾何形狀、降雨因素等,確定合理的露天采礦場的邊坡角至關重要。目前邊坡角取值的經驗數據為:鐵道運礦的露天煤礦底幫邊坡角一般不超過30°,頂幫取30°~40°,端幫可稍陡;金屬露天礦頂底幫邊坡角取40°~50°,礦體緩斜或有不利地質結構時,相應降低。為了避免露天礦邊坡發生滑坡,在露天礦邊緣設置疏導水防洪設施,經常性檢查邊坡穩定,防止災害的發生。
面對滑坡地質災害隱患,應綜合考慮防治災害費用和受威脅對象的重要性,以優先考慮搬遷避讓為上,對不能搬遷避讓躲避災害發生的,可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如陜西焦坪露天煤礦用抗滑樁治理滑坡。另外,及時用土回填溝壑、山體邊部的裂縫,避免降雨入滲形成和加劇滑坡的發生。在廢石、煤矸石堆放的山溝中,修建攔渣擋墻,防止松散廢渣在重力、暴雨等因素下形成滑坡災害。總之,在查明誘發滑坡主要因素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經濟因素,設計“砍頭”、“攔腰”和“壓腳”等經濟合理的治理方案。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擋建筑物或攔截建筑物。攔截建筑物有落石平臺、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墻等,遮擋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于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巖采用墩、柱、墻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巖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并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巖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墻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巖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巖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巖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巖石完整性和巖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于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巖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巖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加載: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加載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加載,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筑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筑護坡、擋墻、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御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筑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筑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擴展資料: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載、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地質災害防治
關于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礦區地質災害的治理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