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 武文忠
本 期 人 物 名 片
2015年,《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首次明確提出要構建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全面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能力,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一晃逾5年,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已整合并入自然資源部,建設新型基礎測繪的腳步非但沒有停滯,反而加速邁進。身處“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回顧上海、武漢、寧夏、西安等新型基礎測繪試點進行的實踐與籌備,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武文忠暢談了他對這一熱題的看法與展望。
讓基礎測繪貫徹新發展理念
“總書記提出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各行各業都需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推動新型基礎測繪,正是遵循同樣的原則。”談到推進中的新型基礎測繪,武文忠司長表示,這項建設任務的最終目的與國家提出的時代課題相一致。
隨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今年兩會期間表決通過,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宏偉藍圖已經展開。為貫徹落實相關精神,自然資源部在年初規劃部署九項重點工作,其中包括“不斷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能力”。作為實現該目標的抓手,構建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已跨越兩個五年計劃。參與并見證了相關過程的武司長希望,這場轉型升級能夠讓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在新階段繼續保持活力。
據武司長所述,很大程度上,新型基礎測繪的提出是對現實挑戰的一種回應。日益多元的公共信息服務需求和不斷豐富的新興技術手段正在讓基礎測繪成果顯得越來越“不好用”。究其原因,基于紙質地圖的數據標準難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技術邏輯。
這一問題體現在三方面。其一,五和十進制的比例尺不便計算機進行二進制運算,而分圖幅的存放方式更會使計算機無法自動識別跨圖幅對象,產生額外工作量。譬如黃河在1:5萬數據庫中分段存放于多個圖幅,計算機無從判斷這些圖幅中的片段共同構成了黃河,如果想要計算其總長度,重新拼接也即實體化的步驟必不可少。
其二,傳統基礎測繪成果比例尺固定,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要素分層,“以不變應萬變”的形式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還有可能因需求差異導致對同一地理實體的重復測繪,浪費財政投入。
其三,在測繪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當前的基礎測繪生產組織仍然按3S做分工、以4D成果為目標,技術框架落后于實際技術發展,難以有效匹配。
面向新發展階段,審視現實問題,武司長說,“我們總是強調問題導向,現在,要轉型已經是共識。”
新型基礎測繪的“新型”與“基礎”
區別于具有完備頂層設計的改革項目,新型基礎測繪是一套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逐漸成熟的體系,大家在認識和理解上仍會有很多歧義,首當其沖的,便是“新瓶裝舊酒”的做法。
“用效率更高的新技術手段把老的數據成果再生產一遍,這不叫新型基礎測繪。”在武司長看來,新型基礎測繪由產品體系、技術體系、組織體系和政策標準體系共同組成,唯有4個子體系全面創新,才能真正實現轉型目標。由于產品體系的創新是最終目的,將之作為切入點將更易于帶動整體,而新型基礎測繪的產品體系,一定是實體化、語義化、非尺度化的。
武司長解釋:“仍然沿用黃河的例子,我們需要將地理實體作為完整對象來描述和表達,而不是分散的多種要素、多個圖幅。這就是實體化。語義化則是指,為了給計算機提供空間分析的基礎,讓計算機‘看’得懂、能識別,我們需要通過計算機語言給地理實體賦予明確含義。而非尺度化的要求也是從實際需求產生。由于不同類型的地理實體在信息化管理中的精度要求不同,固定比例尺的成果往往不能通用。新型基礎測繪需要提供不同實測精度數據的集成,將比例尺概念取消或模糊。”
新型基礎測繪的概念中不止有“新型”,“基礎”二字同樣是關鍵詞。武文忠司長強調,理解何為“新型”的同時,務必不可忘記基礎測繪是國家財政支持的公益性測繪,否則就會走進另一誤區。新型基礎測繪,不能作為“帽子”冠給服務于特定工程的新項目。按需測繪,亦不是讓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隊伍“到市場上與企業搶飯吃”,服務各種商業化需求。
“歸根到底,我們首先要通過構建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夯實國家測繪機構的能力基礎,而后利用相關能力建設實景三維中國,打好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數據基礎,最終將數據整合形成中國時空大數據平臺,奠定面向各行各業的服務基礎。”武司長表示,從長遠角度來看,不斷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能力的路任重道遠,而新型基礎測繪恰恰是需要邁出的之一步。
試點有大綱,探索無邊界
“在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盡管有我們提出的大綱做指引,仍然會有至少40%的內容需要試點單位自行總結、提煉。”武文忠司長說,這項事業的探索需要創新,沒有邊界。
自西安于去年11月正式獲批,國家新型基礎測繪建設試點目前增至4個。其中,較早啟動工作的上海試點已于去年8月通過驗收,交出一份亮眼答卷,而武漢試點也已經產出諸多階段性優秀成果。
“上海和武漢都在數據采集方面做出了有價值的探索,寧夏于方案設計的過程中也在嘗試解決面向鄉村地區的實體化難題。而西安是較近批復的試點,我們期待它能結合秦嶺生態保護,在實景三維建設方面拿出獨到成果。”
據武司長透露,在試點選取之初,自然資源部曾斟酌試點代表性,結合地域特點給不同試點“布置”了不盡相同的任務:比如新型基礎測繪要如何滿足超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需要、相關技術路線與經驗如何進一步沉淀并推廣,比如既有大比例尺城市空間數據庫如何進行實體化改造,又比如自然地理實體的定量化表達應當如何進行。針對不同任務的試點分工,讓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的整體建設得以更為全面。
“目前,我們在大型城市已經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還有一些答案需要到新的地方尋找。”武司長表示,考慮到試點的覆蓋情況,面向城鄉結合、陸海結合、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等一批亟待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未來的國家新型基礎測繪建設試點選取將更多偏向省級或中小城市,但對于有志主動參與新型基礎測繪事業的單位來說,歡迎的大門仍然敞開。
根據《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的構建將在2030年完成。自然資源部計劃利用前10年進行試點,后5年進行推廣。換言之,2025年前,針對不同地域的試點工作將會全部結束,規律的探索與把握和相關政策標準的制定需要在這段時間周期內完成。
對此,武司長說:“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目前還在不斷成熟的過程中,遠遠沒有定型。哪怕在世界范圍內,類似的建設課題也沒有成功先例可以借鑒。立足于新發展階段,要讓我國的測繪服務能力走在世界前列,我們不設過多的條條框框,期待全行業多方力量繼續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