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中華民族就傳頌著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動人故事。從我國之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上天,經(jīng)過約半個世紀的努力,中國航天人開啟了探索地球、走向宇宙的大業(yè)。中國航天能夠有今天的非凡成就,既是科學技術的成果,也是人文精神的產(chǎn)物。
一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賡續(xù)千年的人文精神不只是體現(xiàn)在書籍名著、珍奇異寶,更是祖先們留給后世影響深遠的價值追求。婦孺皆知的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就是祖先們的美好愿望和浪漫暢想,這些傳統(tǒng)文化深深烙刻在民族記憶里,跨越千年,給當代航天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科學靈感和精神力量。
中國的“神舟”就是要做“神奇的天河之舟”;中國的“嫦娥”就是要探月登月、永駐“月宮”;中國的“夸父”就是要面向太陽、監(jiān)測太陽。浪漫的中國航天人就是在夸父、嫦娥等人文之光和追夢精神的照耀下,不畏艱難險阻、勇攀科技高峰,用科學技術把祖先的夢想神話變成現(xiàn)實的。當代航天人的科學探索,呼應祖先的遠古夢想,追尋華夏人文的初心,這是對未知領域的勇往直前、對美好未來的孜孜以求。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二
航天技術雖然施展于云霄之外,看似高遠飄渺,但其實近在咫尺。航天終究是為人類服務的,所有航天技術都是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而發(fā)展的,解決的是人類面臨的諸多難題。對人類關懷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與現(xiàn)代人生活密切相關的航天技術可以說正是衛(wèi)星導航技術。在茫茫大海、在荒無人煙的沙漠戈壁、在高樓林立的都市,“我在哪里?”的問題被衛(wèi)星導航技術完美解答。無論你身處全球任何角落,距離地球2萬余公里的北斗衛(wèi)星都能幫你精準定位導航。
中國的北斗也正是立足于解決人類面臨的世界性難題,不僅攻克了“我在哪里?”的問題,還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你在哪里?我們在哪里?”的問題。北斗三號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定位導航到哪里,位置報告就到哪里”,直接服務于全球海空航跡監(jiān)視和遇險救援。“北斗達,則兼濟天下”,北斗三號是中國航天人拼搏進取的偉大創(chuàng)舉,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珍貴禮物。
三
中國航天的文化底色是“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攀登”。而這又豈止是航天精神,分明是厚重的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 ***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這些人代代相承的正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中國航天也不例外。我們的航天技術是在外國列強技術封鎖下自力更生發(fā)展起來的,“每一個螺絲釘都是自己的”。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陡峭的山路,勝利屬于不畏艱險的攀登者。
2020年,火星探測器擇機啟程、嫦娥五號探月、空間站核心艙發(fā)射、長征八號火箭首發(fā)、北斗實現(xiàn)全球夢,這是中國航天技術的勝利,也是中國航天人文精神的勝利。新時代的中國航天從勝利走向勝利,背后支撐的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和“自主創(chuàng)新、團結協(xié)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這些航天精神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反哺中華文明,已然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
科技彰國力,文化顯自信。嫦娥、玉兔、墨子、問天……中國航天歷來有用古典名詞命名航天工程的慣例。航天與人文相伴,寓意美好、飽含詩情,中國航天傳播的不只是先進技術,還有中國文化。北斗英文名稱從“COMPASS”更改為“BeiDou”彰顯的就是文化自信。相信未來中國航天領域將有更多的“北斗”,用科技實力與人文精神彰顯華夏風范、展示大國風度。
巡天萬里,追星攬月,天涯海角,牧星蒼穹。新時代的中國航天人,必將厚植家國情懷,堅持學習、不斷探索、自我更新,用“人文日新”的精神鞭策自己,與時俱進、德技兼修,既鉆研打磨航天技術能力,也汲取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分,用人文精神助力航天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