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見證了這座古都700多年的城市發展與變遷,對北京的城市規劃歷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決定了北京城市的整體空間格局和社會秩序,一直是北京城市發展的核心,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靈魂”。
為了讓大眾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中軸線,中軸線創意大賽組委會策劃推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大講堂”系列活動,邀請權威專家深度解讀中軸線,帶領大家了解中軸線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
【中軸線文化遺產大講堂】:
11月18日,李欣老師以時間為脈絡闡述了中軸線的前世今生。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從“中軸線這個概念是怎么來的”“今天的中軸線”“展望中軸線的未來”這三個方面出發,李欣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堂生動而又深刻的中軸線講座。
中軸線?前世
梁思成首次提出“中軸線”概念
1951年2月19、20日兩天,梁思成先生在人民日報(第967和968號)上發表了一篇《我們偉大的建筑傳統與遺產》。
文章的最后,梁思成明確提出了中軸線的概念。
梁思成
“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軸線,由南至北長達七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著一座座紀念性的大建筑物。”
“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門直穿進城,一線引直,通過整一個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鐘樓鼓樓,在景山巔上看得最為清楚。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城市有這樣大的氣魄,能夠這樣從容地掌握這樣的一種空間概念。”
“更沒有第二個國家有這樣以巍峨尊貴的純色黃琉璃瓦頂、朱漆描金的木構建筑物、毫不含糊的連屬組合起來的宮殿與宮廷。紫禁城和內中成百座的宮殿是世界絕無僅有的建筑杰作的一個整體。”
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我們偉大的建筑傳統與遺產》
元代關于中軸線的選擇
中原大地歷代國都的建設,根據“面南而王”的傳統,宮廷所在必然面向南方,并以位居城市的中央,最為可取。
金中都城的建設即是如此。結合這一特點,大都城的規劃設計,就首先選擇了積水潭東北岸上預定為全城中心的一點,立“中心臺”,又建“中心閣”。
從“中心臺”向南,緊傍積水潭東岸,垂直南下,形成設計上的中軸線。在此中軸線上,又緊傍太液池的東岸,建造宮城“大內”,即后來所謂紫禁城。城內南為前朝大明殿,北為后廷延春閣。
與宮城隔湖相望,另建隆福宮,為太子所居,隆福宮之北,又增建興圣宮,為皇太后所居。這一布局的結果,是太液池北部的萬歲山(瓊華島)與東岸的宮城“大內”和西岸的隆福宮、興圣宮鼎足而立,布局穩定和諧,又富有山光水色,規模宏偉,為歷來宮城設計所未有,實屬一重大發展。四周修建蕭墻,即是日后所謂皇城。
中心臺迤西之南北大街上,南北分建鼓樓與鐘樓。晨鐘暮鼓,為全城報時之所。
圖片來源:《北京歷史地圖集》
以積水潭的東西寬度,作為全城寬度的一半,用以決定東西兩面大城城墻的位置,只是兩面城墻的內側,還需各加一條順城街的寬度。
從中心臺沿中軸線南下,越過蕭墻后,再加一適當的距離,決定南城墻的位置。這里所謂適當的距離,就是在“大內”以南一直到大城南門之間,確保一定的空間,以便修建中心御道及其左右兩側的千步廊。然后再以中心臺到南城墻的同等距離,決定北城墻的位置。這樣太液池到積水潭的浩瀚水面及其上游向東流去的一條重要水道,就被確定在全城的核心位置上。
在蕭墻以東,東城墻內側建太廟。在蕭墻以西,西城墻內側建社稷壇。
大城四面以及各城門位置確定之后,從而確定大城之內和宮城之外的街道坊巷和胡同的統一布局和劃分。
明清時期的中軸線
明嘉靖年間,為了加強防御,決定在京城外修筑外郭城。
后來由于明朝國力衰弱,財政吃緊,只有南邊的外城修建起來了,所以明清北京城為“凸字形”。
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圖片來源:《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明)張爵
元代北京的城市中心點在現在的鐘鼓樓一帶,明永樂年間,城市中心點在現在的景山一帶。
明嘉靖年間,有了外城之后,正陽門就成為了北京城的城市中心點。
可以說,北京的城市中心點一直在往南移動,中軸線也在從北往南延伸。
明萬歷至崇禎年間北京城
1860年以后
120年前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站在安定門城樓上,法國測繪部主任查爾斯?杜賓拍攝了鐘鼓樓,下圖是中軸線上的之一張照片。
從此,中軸線開始有了影像記錄。
上圖是英國攝影師在正陽門上拍攝的天安門遠景,大清門清晰可見。
上圖是蘇格蘭攝影師拍攝于1869-1872年間的鐘樓。
1420年,北京鐘樓和鼓樓同時建成,鐘鼓樓是明清時期我國規模更大、等級更高的報時中心。
沒過多久鐘樓被燒毀,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復建,這也就是現在的磚石結構的鐘樓。
上圖是同一位攝影師拍攝的鼓樓。
1925年前,鼓樓下的券門本是開放的。
現在鼓樓下封閉的門洞,是1925年為開辦京兆通俗教育館,改造后的結果。
中軸線?今生
建國初期
中國人民 *** 于1949年1月31日接管北平城防。決定于2月3日正式舉行 *** 入城儀式。
2月3日上午10時, *** 分兩路,分別從永定門和西直門進入北平城,并在正陽門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
毛主席特意決定入城部隊一定要經過東交民巷。
在舊中國,東交民巷是不允許中國軍隊和警察進入的,此舉意味著中國人一洗半個多世紀的屈辱。
人民 *** 所到之處受到了各界群眾的熱情歡迎。
地處南城的龍須溝位于中軸線東側,曾經是出了名的臭水溝,附近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讓眾多北京市民驚訝和欣喜的是,剛剛成立的新政權并沒有投入大規模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高樓大廈,而是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了治理落后地區的人民生活環境上,其中最重要一個項目就是改造龍須溝工程。
面對此情此景,作家老舍深受鼓舞,多次到龍須溝體驗生活,創作出了轟動全國的話劇《龍須溝》。
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從提出設計方案到開工只花了一個多月。
從1958年10月正式開工到1959年7月中旬施工基本完成,8月份驗收完畢,人民大會堂最終于9月初在建國十周年慶典之前投入使用。
世界文化遺產
1987年12月,北京故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998年11月,北京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軸線上的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正陽門及箭樓、太廟、社稷壇、北京鐘樓、鼓樓、先農壇、景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毛主席紀念堂、萬寧橋、永定門御道遺存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永定門城樓(復建)被列為全國文物普查登記項目。
修繕和復建
曾經城市發展需要,中軸線上的一些建筑被拆除,如今隨著北京中軸線保護工作推進,相關修繕、復建工作順勢啟動,老建筑紛紛得到“重生”。
2004年對永定門進行復建,修繕了先農壇城墻、火德真君廟、天壇、鐘鼓樓。
2005年修繕天壇神樂署、正陽門、先農壇。
2006年修繕故宮太和殿、太廟、景山萬春亭。
2007前門大街改造,2008年開街。
2013天橋景觀恢復。
2016年修繕景山壽皇殿。
2017年騰退修繕社稷壇。
2018年騰退修繕太廟。
2019年騰退天橋公交站,鋪設南中軸御路。
2020年修繕先農壇慶成宮、永定門橋和御道。
2021年修繕景山、鐘樓。
……
中軸線的維護一直在進行,從未有停止。
展望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見證了中國從舊中國邁向新中國的偉大歷程。
見證了中國人民從受屈辱到抗爭,最后取得勝利,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過程!
未來,我們還將沿著這個充滿希望的方向堅定不移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