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北京的中軸線,總離不開故宮。2020年是故宮建成的600周年,故宮中的對稱軸其實只是整個北京城中軸線的一小部分。我們常說的“故宮五門三朝”中的五門,就成為了北京中軸線的一部分。
嘟寶前一陣去參觀了位于首都博物館的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展覽,深入地了解了這條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軸線。這條長達八公里的軸線,如同“書脊”一樣貫穿北京城南北,形成了北京兩翼對稱、轉眼肅穆的城市格局。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中軸線的由來、北京元朝時期的中軸線等內容,這一期我們就進入中軸線的“輝煌”時期――明清時期的中軸線。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北京城的中軸線――明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造和擴建而成的。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由于蒙古騎兵多次南下,計劃加筑外城。但由于物力所限,再加上軍事形勢緊張,只修了正南一面,結果使得北京城從“口”字形變成了獨有的“凸”字形輪廓。同時,中軸線也從正陽門向南延伸到了永定門,北京中軸線基本定型。
圖 | 元大都與明北京城的位置關系圖。北京城由”口“變”凸“。
圖 | 明北京城
北京城的中軸線――清
清順治元年(1644),清軍占領北京,仍以北京為京師?!岸ǘ季煟瑢m邑維舊”,中軸線保持了原有格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豐富、發展和完善。
圖丨乾隆時期的北京城
清初廢除千步廊以西的明代武職衙署,變為街市;對中軸線上建筑的名字進行了部分變更;乾隆十八年(1753)改造天壇;并建壽皇殿于景山后,在景山上建造了五亭;改建鼓樓和鐘樓等。
圖丨明清城對比(部分)
黃琉璃獸頭
黃琉璃龍紋瓦當
“乾隆年制”綠琉璃滴水
獸面綠琉璃瓦
探――中軸線上的建筑
北京中軸線從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太和殿、景山到鐘鼓樓,將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串聯起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平衡對稱、高低有別、錯落有序,形成一幅獨有的壯美畫卷。
圖 | 《京師生春詩意圖》
中軸線可以從南端的永定門說起。永定門為老北京外城正門,寄寓“永遠安定”之意。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后增筑甕規。為加強防范功能,清乾隆年間始起箭樓,通高26米,成為外城七門中規格更高的城門。
圖丨永定門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壇,用于天地合祀。因此,天壇的兩重圍墻,均是北圓南方。嘉靖九年(1530)設立四郊分祀制,天地壇也于嘉靖十三年改稱天壇,成為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場所。
先農壇建筑群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山川、神?o和太歲諸神以及舉行親耕的地方,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舊稱山川壇。皇帝親自耕種(民間俗稱皇帝的“一畝三分地”),祭祀先農,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對“民以食為天”的深刻理解。
圖 | 天壇與先農壇
正陽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因位于皇城和紫禁城的正前方,俗稱“前門”。在北京內外城中,正陽門規模最為宏大,規制更高,有“國門”之稱。
圖丨1915年改建后的正陽門箭樓
大清門在明朝、李自成入京、清朝、民國時期都改過名字,分別稱作大明門、大順門、大清門和中華門。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的大清門是皇城的外禁門,在1957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被拆除。
圖丨1901年的大清門
遵循《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的規制,明永樂十八年(1420)和十九年(1421)建立了太廟和社稷壇。太廟祭祖主要是為了祈福,保佑江山永固,子孫萬代;社稷壇祭祀主要為了祈求江山穩固,國泰民安。
圖 | 太廟
紫禁城以中軸線為中心建立,從“五門三朝”到“東西六宮”,都透露著對稱美。(大家都最了解啦,嘟寶就不贅述啦。)
圖 | 紫禁城
景山位于紫禁城北,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御苑的一部分。明永樂年間,將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和拆除元故宮的渣土堆積與元代后宮一――延春閣之上,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名“萬歲山”,清代改為“景山”。景山四面開門,乾隆時期在山上五峰各建一亭,正中主峰為萬春亭。景山為明清北京中軸線上的更高點。
圖 | 景山
地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帝親祭地壇、北上出巡必走之門。它是皇城禁地,普通百姓不得隨便進入,南對景山,北對鼓樓,是皇城的北大門,與天安門南北呼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其門洞方方正正,天安門的門洞為半圓形,寓意“天圓地方”。地安門于20世紀50年代拆除。
圖 | 地安門
“夜漏盡,鼓鳴則起,晝漏盡,鐘鳴則息?!辩姽臉俏挥诿髑鍟r期中軸線的北端,在元、明、清三朝,鐘鼓樓作為古都的報時中心,鼓樓置鼓,鐘樓懸鐘,“晨鐘暮鼓”循律韻通。
圖 | 鐘鼓樓
中軸線的未來
如今北京城日新月異,中軸線也在不斷地延伸,南到北京大興機場,北穿過鳥巢與水立方。一線中軸,承古通今。希望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切順利!
圖 | 北京市城市整體規劃2016―2035。市域空間結構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