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北美的景觀生態學逐漸興起,美國哈佛大學設計 研究生院的RiChard TTForman教授為北美景觀生態學的興起和 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1981年--1983年,Forman教授通 過編寫一系列文章介紹了歐洲景觀生態學的一些概念,他強調景 觀生態學與其它生態學科不同,是著重于研究較大尺度上不同生 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相互關系的科學,并提出"斑塊一廊道一基 質"(Parch-corridor-matriX)模式,奠定了景觀生態學的基礎。
1.Forman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景觀和區域生態學。同時,他也研究土 地的轉變、"斑塊一廊道--基質"理論和道路系統生態學。Forman 教授的景觀生態思想具體體現在他的眾多專著與論文之中。1986年,Forman教授和G0droFl教授共同出版了重要專著《Landscape ecology》,這標志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該書資料豐富,取材精當,系統性強,總結了景觀生態學已經取得的一系列成就。1995年,F0rman教授在他的《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書中,系統地總結和歸納了景觀格局 的優化 *** ,并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作用,即通 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物質流和能量流的安全。這表明景觀 生態學已經開始從靜態格局的研究轉向動態格局的研究。
2.Forman教授的景觀規劃思想 Forman教授認為,對于一個合理的景 觀規劃方案來說,其規劃原則應包括:
①考慮規劃區域外較廣闊的空間背景;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②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其中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 自然干擾狀況;
③規劃中要考慮未來變化的靈活性;
④未來5年、10年或20年內可預料的保護區面積變化是規劃的要害部分;
⑤規劃方案應有選擇余地,其中更優方案應基于規劃者明智的判定,而不涉及現實政策,這樣其它可供選擇的折衷方案才能清楚、明確"。因此,景觀生戀規劃設計中有5個要素必不可少:時空背景、整體景觀,景觀中的要害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屬性。據此他還提出了 一個土地規劃中協調保護與開發矛盾的"空間解決途徑",此方案主要 包括如下內容:"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 Patterns)、"集中與 分散相結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 Pottern)及"戰略 點"(Strategic Points)。
2.1 "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廊道--基質"模式是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的基本模式。Forman 教授和Godron教授在觀察和比較各種不同景觀的基礎上,認為組成 景觀的結構單元不外乎3種: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 (Matrix)。在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的評價中,基質代表了該景觀或區 域的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系統,斑塊意味著土地利用系統的多樣化,廊道意味著土地利用系統之間的聯系與防護功能。這些都是景觀或 區域土地持續利用的基本格局,這些要素能實現主要的生態或人類 目標。"斑塊--廊道--基質"模式為具體而形象地描述景觀結構、功能 和動態提供了一種"空間語言"。此外,這一模式還有利于考慮景觀結 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比較它們在時間上的變化。運用這一 "基本語言",景觀生態學可進一步探討地球表面的景觀是怎樣由斑塊、廊道和基質所構成的。如何來定量,定性地描 述這些基本景觀元素的 外形,大小、數目和空間關系,以及這些空間屬性對景觀中的運動和 生態流有什么影響。如萬形斑塊和圓形斑塊分別對物種多樣性和物種 構成有什么不同影響,大斑塊和小斑塊各有什么生態學利弊;彎曲酌 或是直線的,連續的或是間斷的廊道對物種運動和物質流動有什么 不同影響;不同的基質紋理(細密或相散)對生物的運動和于擾的空間 擴散有什么影響等等。圍繞著這一系列問題的觀察和分析,景觀生態 學得出了一些關于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性原理,為景觀規劃提 供了依據。
2.2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是進行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優化的主要理論 依據,是Forma教授基于生態空間理論提出的景觀生態規劃格局,被認 為是生態學上更優的景觀格局。該格局是針對回答"在景觀中,什么是 土地利用的最合適的安排"這一問題而提出的。它包括以下7種景觀生態屬性:
①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用以涵養水源。維持要害物種的生存;
②粒度大小,既有大斑塊又有小斑塊,滿足景觀整體的多樣性和局部 點的多樣性;
③注重干擾時的風險擴散;
④基因多樣性的維持;
⑤交錯帶減少邊界抗性;
⑥小型自然植被斑塊作為臨時性棲息地或避難所;
⑦廊道用于物種的擴散及物質和能量的流動。
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強調集中使用土地,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的 完整性,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引導和設計自然斑塊以廊道或小型斑 塊形式分散滲入人為活動控制的建筑地段或農耕地段、同時在人類活動 區沿自然植被斑塊和廊道四周地帶設計一些小的人為斑塊,如居住區和 農業小斑塊等。顯然,這種規劃原則的前提是營理景觀中存在著多種 組合,包含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塊,可以通過景觀空間結構的調整,使各類頂塊大集中,小分散,通過確立景觀的異質性來實現生態保護,以達到保持生物多樣性和擴展視覺多樣性的目的。這種景觀模式是根據 美國和歐洲的農村情況,融合生態知識與文化背景的一種創新。它有著 許多生態學上的優越性:一方面,這一格局有大型植被斑塊也有小的人 為斑塊,可提高景觀多樣性,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型植被斑塊可為人們提供旅游度假和休憩的去處,小的人為斑塊可作 為人們的工作區和商業集中區,高效的交通 *** 則可方便人們活動。
2.3 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優化 ***
其核心是將生態學的原則和原理與不同的土地規劃任務相結合,以發現 景觀利用中所存在的生態問題,并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牛態學途徑。該 *** 主要圍繞如下;幾個核心展開;
(1)背景分析
在此過程中,景觀的生態規劃主要關注景觀在區域中的生態作用(如"源" 或"匯"的作用),以及區域中的景觀空間配置。對區域中自然過程和人文 過程的特點及它們對景觀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也是區域背景分析應關 注的主要方面。另外,歷史時期自然和人為干擾的特點,如干擾頻率、干擾強度及干擾地點等,也是分析的重要內容。
(2)總體布局
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為基礎,Forman教授提出了一個具有高度 不可替代性的景觀總體布局模式。在該模式中,Forman教授指出,景觀 規劃中作為之一優先考慮保護和建設的格局應該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 斑塊,并且作為物種生存和水源涵養所必需的自然棲息環境,這些斑塊 應有足夠寬度和一定數目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 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建設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則可以保 證景觀的異質性。這一優先格局在生態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所有 景觀規劃的一個基礎格局。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997g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