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發展概況
1858年納達在氣球上從空中拍攝地面的照片。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使航空遙感成為可能。之一次世界大戰后,由于軍事上的需要,航空攝影得到了迅速發展,之一臺航空攝影機問世,使航空攝影的應用領域逐步擴展到眾多的民用行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彩色、近紅外等新型感光膠片的應用和光電技術的進步,從紫外一直到紅外及微波波段傳感器的研制成功和應用,擴展了通過常規航空攝影所能感受、記錄的電磁波波長范圍,形成了具有可見光、紅外、多光譜、微波等遙感手段和設備的航空遙感技術系統。由于航空攝影視野開闊,無前景擋后景現象,可快速獲取大面積的像片,比地面攝影有明顯的優越性,使航空攝影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應用領域迅速擴大到環境科學、地質學、地理學、農學、林學等眾多領域,成為對自然資源進行勘察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之一顆人造衛星,使衛星攝影測量成為可能,開創了人類空間活動的新紀元。1959年從人造衛星發回之一張地球像片,1960年從“泰羅斯”與“雨云”氣象衛星上獲得全球的云圖。1971年美國“阿波羅” 宇宙飛船成功地對月球表面進行航天攝影測量。同年美國利用“水手”號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測繪作業。1972年美國地球資源衛星(后改稱陸地衛星)上天,獲取的多光譜掃描儀(MSS)影像用于對地觀測,使遙感作為一門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航天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傳感器的不斷改進和 創新以及數據接收處理系統的相繼發展和不斷完善,使遙感技術逐步形成一個由地面到空間立體化的動態探測、傳輸與處理信息的技術系統。
衛星遙感從實驗到應用、從單學科到多學科綜合、從靜態到動態、從區域到全球、從地表到太空,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代遙感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它的多傳感器、高分辨率和多時相特征上,小衛星的重訪周期在3~5天,商用衛星影像的分辨率達到60厘米,軍用衛星的分辨率達到10厘米。遙感技術極大地開闊了人們觀察地球的視野,提高了鑒別分析觀測目標的能力,實現了全球性的資源勘察和環境動態監測的研究與應用,使遙感進入了航天遙感的新階段。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ae35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