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美國密執安大學召開了之一次環境遙感科學討論會,會上討論了如何把探測地面軍事目標的偵查技術轉向民用的問題,美國海軍科學研究局的布魯伊特首先提出了“遙感”一詞。“遙”是空間概念,“感”是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就是指一種非接觸的測量和識別技術。 20世紀50年代初,航空紅外掃描儀的發明和發展,又將觀測地物的范圍從可見光擴展到10um熱紅外波段。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人們發明了多光譜攝影機,并改進感光材料,使其感光范圍從可見光延伸到1.1um的近紅外波段,產生了多光譜攝影和彩色紅外攝影技術。
這也成為了20世紀60年代航空遙感的基礎。可見光和紅外遙感可以獲得地物清晰的光學和紅外圖像,在軍事偵查和地球觀測上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科學數據。可見光和紅外遙感器只能在晴天工作,遇到陰雨天氣,就觀測不到地球表面了。 由于軍事應用和地球觀測的需要,促進了20世紀70年代微波遙感,特別是雷達遙感的發展。由于微波遙感能全天候工作,不管陰雨、晴空、白天、黑夜均能工作,再加上其對植被和地表層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受到世紀各國的普遍重視,并獲得迅速發展。微波遙感技術正成為遙感領域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光電探測技術的發展,使得研制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以及高輻射性能的敏感器成為可能。1983年美國研制成功之一臺航空成像光譜儀。美國計劃中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將實現成像光譜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這種儀器在可見光到近紅外(400-2450nm)光譜段設置了192個波段,在衛星上可分清地面30m的物體,可同時觀測地面24km寬的條帶。
成像光譜儀最求的目標是:在太空觀測地表的每一點的物體,就像在光譜實驗室那樣,通過測量物體的光譜細微特性來區別它是何物。因此,成像光譜技術的發展已成為21世紀國際遙感界的一個熱點,也是當代國際遙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前沿。 航空和航天遙感所使用的遙感器大同小異,二者更大的區別在于傳感器所搭載的飛行平臺。航空飛行器受領空和氣象條件的限制,每次遙感任務只能局部的、間歇的進行。航天遙感所依托的衛星和其他航天器在幾百公里以上的軌道飛行,不受領空的限制,飛行平臺更加平穩、觀測范圍更大,可以長時間周期性的進行對地觀測,是遙感技術真正走向大規模應用的主要方式。航天遙感在全球觀測,大范圍資源、環境調查,及軍事應用方面具有任何其他技術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地位。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4312g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