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業的進步確實很大。但行業內在法律環境、行業管理、甲方約束和建筑企業自身等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巨大的改進空間,短期難以解決,長期也不易解決。巨大的行業,存在巨大的困惑,有哪些困惑呢?
一、支柱困惑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支柱行業從業者找不到支柱的感覺。
先上最新數據:2021年建筑業產值21萬億,增加值5.6萬億,就業人數5400萬,最近10多年來,建筑業的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率近7%,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7%,這樣的行業是顯然的支柱產業。
從業者有沒有支柱的感覺?有!在飛馳的高鐵上、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在沒有紅綠燈的高架橋……但更多的時候沒有!討薪跳樓的農民工、短命的豆腐渣工程、死亡數十人的超大事故……傻大粗黑、沒有進入門檻、利潤率低、做完工程收不到錢、技術進步緩慢。
巨大的反差,使這個支柱行業的從業者,無法找到支柱的感覺。
二、低價困惑
更低價中標合不合理?
“更低價中標”是一種國際上通行的評標方式,無論 *** 采購還是工程建設招標均廣泛采用,成為一種國際慣例。1984年,日本大成曾以低于標底43%的價格中標魯布革“引水隧洞工程”,也是這次投標的八家企業中報價更低的企業。
但“更低價中標”在今天的中國逐步演變為“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每一個豆腐渣工程的背后,“更低價中標”似乎成為標配,成為“幕后黑手”。
為什么國際通行的玩法,到了中國就水土不服?到底是價格的問題還是投標者虛假承諾的問題?為什么對投標者的虛假承諾,我們毫無辦法?世界上有兩種“更低價中標”,一種叫“更低價中標”,另一種叫“中國式更低價中標”,而“中國式更低價中標”以壓低工程質量為前提,某些時候似乎成了行業的潛規則,我們對此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辦法。
三、競爭困惑
中國建筑行業競爭到底激烈還是不激烈?
在今天的中國工程市場,一個不大的項目有幾百家甚至上千家企業報名投標,不同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已不是個案。2021年9月,福建柘榮縣一個不到千萬的項目,1100家企業參與投標。一方面是干活的企業拿到一個項目很不容易,另一方面是一些建筑企業整天投標而又不想中標,更不會也不想干活,照樣吃香的喝辣的,這種現象既奇怪又畸形。
您說,這市場競爭激烈還是不激烈?如果說市場競爭激烈,為什么那么多毫無核心能力的企業在如此激烈的市場中不死?如果不激烈,為什么一些“五加二”“白加黑”的企業活得卻不是太好?如此看來,世界上有兩種“競爭”,一種叫“競爭”,另一種叫“中國式競爭”。
四、海外困惑
中國建筑企業有沒有國際競爭力?
最近30年,中國建筑企業做了世界上最牛的工程,高樓、大橋、高鐵、隧道等,我們的工程幾乎無所不包、無處不在,按理,這些經驗和磨練可以塑造出無與倫比的競爭力。事實上,我們在海外市場,也常常把那些國際工程行業的同行打得落花流水,中國建筑企業想拿下的項目,大多數都如愿以償。對外承包商會2021年的統計,表明中國建筑企業在海外新簽合同年均增長20%以上。
但同時企業在海外的實踐也表明,我們在契約精神、企業管理水平、工程項目管理水平、風險控制等諸多方面問題多多,一些項目甚至嚴重虧損,我們走向海外的道路既崎嶇又漫長。
一方面,在海外攻城略地;另一方面,在海外又傷痕累累。走向海外,我們到底行還是不行?
五、轉型困惑
建筑行業到底有沒有轉型的路?
4年前部分企業朝投資轉型做PPP業務,不斷加大的杠桿,讓企業背上了帶息負債的包袱,而融資端日趨困難,急轉直下的市場,讓他們內外交困、風光不再。東方園林今天的窘境說明以投資為手段的轉型不容易。朝建筑工業化轉型如何?這一轉型技術含量明顯增加,也符合政策方向,但即使投身其中十年八年的企業,如遠大、寶業等,目前也未在這一業務明顯盈利。未來朝哪里轉型?工程總承包!這一業務還出在政策初期,只有頂端少數企業能為之,對多數企業只是水月鏡花。
到底是固守眼前的“茍且”,還是勇敢地懷著夢想走向“詩和遠方”?
六、長壽困惑
建筑企業的生存,今天比過去更容易還是更難了?
行業是皮,企業是毛,大多數成功的建筑企業屬于偉大時代的機會型企業,依靠核心能力生存的并不多。把國內更好的1000家大型建筑企業挑出來,如果他們的新簽合同、營業收入、銀行貸款總額每年各下降10%,這些企業能生存幾年?3-5年還是7-8年?建筑業更好的時候可能正在過去,靠規模發展解決問題的老路可能再也難以為繼,做長壽企業很難,99%的企業都會在其有限的幾十年內死去,能活百年的企業可能還不到1%。
建筑業有無限的困惑。思考困惑,可能讓人悲觀,但更可能讓人在困惑中尋找突破,發現建筑業燦爛明天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