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人片 黄 色 大 片,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开心色,无码少妇高潮浪潮AV久久

考古用到的測繪知識,考古方面的測量技術

2024-05-26 測繪知識 79
A?AA?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考古用到的測繪知識,以及考古方面的測量技術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錄一覽:

考古中究竟運用了哪些簡單的物理知識?這些物理知識又是如何被運用的呢?

其實我也想了很多的。

①碳 14 斷代技術:

14C 斷代法是目前最精確的測年 *** ,具有許多優點。

( 1 )測量范圍廣,可測定 1000—50000 年內的考古樣品。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 2 )樣品易得,凡是含碳的骨頭、木質器具、焦炭木或其它無機遺留物均可。

( 3 )對樣品要求不嚴,埋藏條件不要求,取樣也很簡單。盡管如此, 14 C 斷代法仍存在一些問題。 ① 測量范圍有限,受半衰期規律的限制,其更大可測年限不超過四萬年,而且樣品年齡愈老,愈接近此極限值,測量誤差愈大 。 ② 合適的樣品難以采集,要滿足純粹不受污染而且要求一定的重量。如古代樣品在埋藏中易受到后代動植物腐爛后的可溶碳化合物的污染;一些珍貴樣品不能大量取樣。 ③ 必須使用大量的樣品,而且測量時間較長。 ④ 因種種原因,過去大氣中的 14 C 放射性水平不穩定、 14 C 粒子衰變本身的波動性,那么用現代統一的 C 標準測定的年代不能等同于日歷,只能是 14 C 年代,現在這個問題已得到解決,即用樹木年輪法校正。

②熱釋光測年法 :

熱釋光測年法的適用范圍廣,可從 5000 年到 50000 年甚至 50 萬年不等,可測從舊石器時代的火燒土,最原始的陶器直到近百年的瓷器。測定對象除了陶器火燒土外,也可對燧石、黃土,方解石進行測定。熱釋光測年法尤其對原始文化的年代確定意義重大,特別是沒有 14 C 標本或 14 C 標本可疑的遺址,因為陶器作為測試對象不會因發掘時打破層位或亂層現象發生麻煩。

熱釋光測年法以標本用量少、速度快(幾小時)、跨度大而備受歡迎。

熱釋光更大的優勢是古代遺物的真偽簽別。制作精美的陶瓷器成為偽造仿造的首選對象。這些文物用傳統的鑒定法對其外觀、藝術風格、紋飾銘文進行辨別,但相當多的贗品已可以假亂真,這就需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作鑒定。如果能夠確知某件器物的年代,則對其真偽的簽別解決了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因為偽造品距今一般不過百年左右,而真品通常在幾百年以上,對其年代的測定,熱釋光是較容易做到的。在這方面,已有學者

③電子自旋共振測年法

④古地磁測年法

⑤裂變徑跡斷代法

還有很多,剛才不解釋的并不是簡單的物理知識,還有的就不列舉了啊。

希望能幫到你。

考古需要哪些知識?

考古學的研究 ***

考古地層學

地層是地質學中的一個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時間和空間涵義的一切成層巖石的總稱。考古地層 文化層學是借用地質學對地層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發掘中科學地取得研究資料的 *** ,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礎的 *** 之一。

文化層形成的基本原理:地層層序律——新的在上,老的在下。

文化層的劃分: 主要依據土質、土色、包含物和遺跡現象劃分地層。

地層關系:

(1)、疊壓關系 是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文化堆積自上而下依次疊壓而形成的地層關系,在這一地層關系中,疊壓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疊壓者。

(2)、打破關系 指的是晚期人類活動遺跡打破早期的地層或建設而形成的地層關系。在這一地層關系中,作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遺跡年代一般也應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關系 在上述地層關系中,每一地層或遺跡單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種遺物,構成了共存關系。凡屬有共存關系的遺物,從地層學角度來看,它們的年代可視為是同時的(相對共時)。

考古類型學

1、考古類型學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進化論和生物分類的原理,對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遺跡。進行科學地整理、分類分析、比較研究的 *** 。當然,考古學中的類型學并非是生物學類型學的簡單搬用,而是有著自身的特點。為區別起見,一般稱為“考古類型學”,也叫“標型學”或“器物形態學”。

2、考古類型學的原理: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各種文化因素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器物的形態也常常隨之改變。因此,器物形態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變化性則是絕對的;器物形態既具有歷史階段的穩定性,又具有明顯的時代與文化特色。考古類型學依據器物形態特征及其變化研究其演變的規律,進而判定遺跡、遺物的相對年代,確定與區分不同的考古學文化。

3、器物的類、型、式的劃分

(1)、器物的分類 “類”是更大的分類單位。

大類的劃分:首先,依據器物的質料劃分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銅器等。

亞類的劃分:每一個大類器物中,又可依據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劃分為生產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若干亞類。

次類的劃分:每一亞類器物中又可依據具體功能再細分為若干類。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類、水器類、食器類等。每一類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態各異的器物組成,如炊器類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

型石類之下次一級分類單位,是對某一形態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據器物形態進行劃分。不同形態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變過程,故型是對一類有演變序列的器物的總的特征的概括。

型別號一般用大寫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時為了充分表達器物形態變化成次,形之下還可再分亞型,亞型用小寫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級分類單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態演變過程中階段性變化,選出從早到晚各個階段的標準器,型分為若干式,代表這一器物各個演化階段的特征。

式別號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組合與分期

考古區系類型論

區系類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宏觀地進行遺址間、文化間、文化系統間比較研究的理論與 *** 。目的在于建立諸考古學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發展的基本時空框架體系。

1.文化區:考古學文化分布地理空間范圍。考古學文化區的劃分,主要是依據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對有關遺跡、義務的研究而確定的。

2.文化系統:文化系統,即文化發展系統,指的是考古學文化的縱向發展過程。一個文化發展系統,一般是由若干有縱向發展關系的考古學文化構成。

3.文化類型:在一個考古學文化分布區域內,往往由于微環境條件的差異和鄰近其他文化的影響,同一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遺存在主體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差別。一種考古學文化的分布區域內,可分為若干個文化類型。

編輯本段

考古學的年代與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對年代:指遺跡、遺物在時間上的先后關系,以及文化遺存先后時序的年代。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斷定相對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的 *** 。

絕對年代:指遺跡、遺物做成或廢棄的具體時間。 斷定絕對年代的 *** ,在歷史時期的考古學領域,主要依靠文獻記載、年歷學和各種有紀年文字的遺物;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則主要依賴于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測年技術與 *** 。

分期 ***

二分法:以文字記載的有無為標志,將人類文化史分為“史前時期”和“歷史時期”兩大發 中國考古分期展階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麥皇家博物館館長湯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據館藏古物的分類,提出歐洲史前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被稱為“三期說”: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礎上的進一步細分:舊石器時代(英。約翰.盧伯克)——中石器時代(英。艾倫.布朗)——新石器時代(英。約翰.盧伯克)——銅石并用時代(意。G.基耶里克)——青銅器時代——早期鐵器時代。

編輯本段

考古前身金石學

中國古代的金石學

“金石”一詞,最早出現于北宋時曾鞏的《金石錄》(其書不傳)一書,清代王鳴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學”的名稱。

所謂“金石學”,是以傳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來有銘文的銅器(金)和秦漢以來的石刻文字(石)等為主要研究對象,是一門偏重于著錄和文字考證,以達到證經補史之目的的學問。

漢唐金石學的萌芽

在中國古史中,從傳說的禹鑄九鼎始,青銅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權的象征;

商殷時期,青銅器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成為地位、等級的標志;

西周時,“藏禮于器”的觀念進一步加強,禮樂制度逐漸形成。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由于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而導致“禮崩樂壞”,但舊制度的衰落并沒有是傳統的觀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漸產生了由懷古而好古進而根據古代實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風尚。

東漢袁康《越絕書.寶劍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發展序列:“軒轅神農之時,以石為兵;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作鐵兵。”

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盜發魏國古墓,出土大批竹簡,學者們從中經整理出《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等多種佚書。

北魏酈道元為注《水經》曾考察、記錄了許多古代遺跡和遺物。

唐初,在陜西鳳翔發現先秦時期的“石鼓”,學者和書家多有稱述。

宋代金石學的創立

北宋時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文化日益繁榮。由于統治者為鞏固政權而大力獎勵經學,加之史學、古文字學、書學等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 *** 了學者們對新資料的追求。于是,朝野人等競相研究,形成金石學。

現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銘刻的著作是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成于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

現存最早古器物圖錄成于元佑七年(1092),呂大臨《考古圖》。收商周、秦漢時期的銅、石、玉224件,皆繪圖形、款識。

《宣和博古圖》

薛尚功《歷代鐘鼎其款識法帖》

趙明誠《金石錄》

王象之《輿地碑記目》

清代金石學的興盛

乾隆年間梁詩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編訂《西清古鑒》、《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寧壽鑒古》,被俗稱“西清四鑒”,共收錄了清宮所藏銅器4000余件。

劉鶚著錄了我國之一部甲骨文材料的專著《鐵云藏龜》(1903);

孫詒讓撰寫了中國之一部考釋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舉例》(1904)。

王國維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錄表》、《國朝金文著錄表》、《殷周制度考》等。

羅振玉著有《流沙墜簡》等。他們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學研究的更高水平,堪稱金代金石學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稱為“羅王之學”。

有清一代金石之學的研究范圍也不斷擴大,除了傳統銅器、碑刻外,錢幣、墨印、玉器、鏡鑒、封泥、瓦當、兵符等也成為著錄和研究的對象。

據容媛所輯《金石書目錄》統計現存的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間,僅有67種,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間卻有906種之多。又據統計,清代以前的金石學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達1058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編輯本段

近代考古學

近代考古學的傳入

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20年代,許多外國學者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擴張進而進入中國,開展考古活動。

1893——1907,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進入新疆考察。發現了著名的樓蘭古城和許多古代遺跡。

從1895年起,日本學者烏居龍藏、白鳥庫吉、八莊三郎等調查和發掘了東北地區的許多遺址。

1902——1907,關野貞調查了山東的畫像石和華北的石窟。

1906——1910,時任陜西大學堂(今西北大學前身)教員的日本學者足利喜六調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漢隋唐城址和帝陵,并發表調查報告,留下了許多珍貴照片。

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國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進入新疆、甘肅等地進行調查和盜掘,不僅發現許多古城,采集了許多文物,而且從敦煌盜走大量文物。

上述外國學者的活動,大多都是在帝國主義勢力的保護和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盜竊的手段進行的,造成了許多珍貴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國學者們的譴責。但另一方面,他們多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故他們的調查報告和研究成果,不僅對研究中國古代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對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起了 *** 作用。

1920,法國學者桑志華(E,Licent)在甘肅慶陽附近的黃土層中發現了3件人工石制品。

1921,瑞典學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斯丹基(O.Zdansky),發掘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遺址,發現了北京猿人牙齒化石。1921,安特生發現并發掘了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1922,桑志華同法國學者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在薩拉烏蘇河畔發現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中國的學者們由信古到疑古,最終走向考古。1922,北大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請馬衡擔任主任。

1926,李濟主持了對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內設考古學組;同年十月,派董作斌前往安陽小屯遺址進行調查和試掘。

20年代,李濟主持了對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的成立、安陽殷墟的發掘,標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

近代考古學的初步發展

從1928到1949,田野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等進行。

(1)、北京猿人遺址的發掘

1927,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中美合作開始正式發掘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遺址。 1929,裴文中主持發現了之一具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成為世界古人類學研究史上的劃

時代事件。

1931,在周口店首次發現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人類用火遺跡,從而確認了北京猿人文化。 1933,又在龍骨山的山頂洞遺址發現了3具完整的晚期智人頭蓋骨化石,被命名為“山頂洞人”。

(2)、殷墟的發掘

1928——1937,在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和梁思永的先后主持下,對安陽殷墟進行15次發掘,累計發掘面積達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和包括商王陵在內的大量墓葬和祭祀坑,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等文物。

(3)、 *** 論的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發掘安陽殷墟后崗遺址是,發現了著名商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依次疊壓的“三疊層”,解決了三者之間的相對年代關系,從而標著中國考古地層學 *** 的成熟。

40年代,蘇秉琦應用類型學的 *** ,對斗雞臺溝東區墓地出土的陶鬲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淵源的線索問題,從而奠定了考古類型學的基礎。

編輯本段

現代考古學

管理、科研、教學體系的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伊始,即頒布《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之調查發掘暫行辦法》,并設文物局。

1950,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后屬中國社會科學院。

1950,成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設古人類研究室,從事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

1973,成立中國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后改稱中國文物研究所,負責文物保護工作。 1952,北大創立考古專業。

1956,西大設立考古專業。

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學等十余所也設立或恢復考古學專業。

新中國建立后,考古學家普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并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進一步發展。

考古地層學、類型學不斷完善,考古區系類型論的提出;

國內外考古學交流不斷加強。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考古學中。

編輯本段

考古學文化

考古學文化的命名

有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后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當然可采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文化名稱。由于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后綴,以資區別,如廟底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

以特征遺物來命名的 *** 也經常被采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鐘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征,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征遺物,還可能分屬于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近年來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采用。

有以族別來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過這只能適用于較晚的文化,并要經過精確考據,否則易于造成混亂,更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這種文化可能屬于某族。至于歷史時期的商周文化、秦漢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語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時期中各方面的總成就,包括物質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記錄所提及的各個方面。嚴格地講,這與考古學上有特定意義的文化,是要加以區別的。

考古學文化的研究

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除了要解決時代和分期以外,還要研究它的內容、特征、分布范圍、起源、發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聯系等。而要對一文化的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則至少應對該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址作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這一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個考古學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幾種特定類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裝飾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藝技術等。每個考古學文化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顯示其背后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考古學作為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不僅要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共同規律,還要研究各地區各個族的共同體發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須確立考古學文化這一概念,以便對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分別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尋物質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性。

對同時并存的各種考古學文化,我們要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來搞清它們的分布范圍。這些范圍同自然地理的區劃并不完全一致。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分布范圍也會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斷發生變化。當一種文化發展成為顯然不大相同的另一類型時,可稱為同一文化的一個新階段(或時期),如果發生了質的改變,則應視為另一文化。但這需要有充分的資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確定。一種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內部發展,但有時也因接觸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響。這些,都是在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時需要重視的問題。

編輯本段

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年代測定技術的應用

194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發明了利用死亡生物體中碳-14不斷衰變的原理進行測年技術,是考古學家之一次知道了各種史前文化的絕對年代,從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學上的一次革命。以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應用于考古學上的測年技術越來越多。

年代測定 *** 表:

年代測定 *** 表

勘測技術的應用

1、空中攝影

空中攝影勘測,即利用衛星、飛機等航空器從空中向地面觀察和攝影。從空中鳥瞰,視野廣闊,比較容易發現地面上難以觀察到的現象,如土壤、地形的細微差別,陽光斜射產生的物體陰影,不同季節植物生長狀態的對比及土壤濕度等因素在調查區域內形成的不同標志。分析對比各種現象的差別,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遺跡。這一 *** 對大型遺址或沙漠地區的考古調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遙感技術

空中攝影勘查技術的擴展。人眼觀察物體是由于來自物體可見光 *** 而產生的視覺。而遙感設備取自目標的信息,除了靠物體輻射或反射可見光外,還靠微波、紅外線、X射線等特征,調查時,是用能接收多個波段地面目標信息的多光譜遙感設備,就能同時獲得被勘查地區,突出顯示不同目標的多幅圖像或信息。分析這些圖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遺跡的分布情況。

3、地下勘探

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根據大地物理性質的差異勘查地下遺跡、遺物的 *** 。由古代遺跡、遺物同周圍土壤的電阻率不同,并存在著磁性差異,可用地電阻率計(電探測)和磁性測量儀器(磁法探測)或地震雷達等進行探測,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計算機處理分析和人工解讀,從而對地下的遺跡、遺物做出準確的判斷。

分析鑒定技術的應用

陶器、石器、金屬、玻璃等無機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確定的“X射線熒光分析”、“發射光譜分析”等。

繪畫、顏料及食物、油膏、樹脂粘劑等有機化合物鑒定的“紅外線吸收譜分析”。

確定陶器中的礦物成分及推定其燒制溫度的“穆斯堡爾譜分析”和“熱分析”等。

上述分析鑒定,可從各個方面獲得許多研究信息。如通過金屬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斷古代的金屬制造工藝;對青銅器的鉛同位素分析則可知道青銅器原料的來源,從而解釋古代貿易及文化傳播等問題;對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鍶(Sr)的含量分析則可了解古代人類的食物結構和生活環境等。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近些年來,計算機技術也開始應用于考古研究。計算機技術主要應用于大量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獲得的影像、圖表、文字、數據等資料的貯存、檢索、流通和各種研究信息的分析、運算,以及計算機輔助文物修復、顱骨、人體復原等等。由于計算機的運用,大大減輕了研究者的各種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進程。特別是由于全球衛星定位儀(GPS)和計算機地理信息系統軟件(GIS)的配合使用,進一步開辟了新的領域。

編輯本段

考古學常見術語表

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學。一般認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這個名詞。他是17世紀的一位德國物理學家、旅行家和學者。

人類學——即對人類進行研究的科學。有時候它會與考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動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別在研究早期人類遺存時。

人工制品——人類制造的、使用過的或對人類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隨意拿走遺物而不進行記錄,這給考古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封土——古代墓葬地面上人工堆積而成的土堆。即:大冢。

BP——距今年代,代替傳統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處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變得更加直觀。為了將日期標準化,1950年被定為考試古學上的“現在”。

放射性碳素斷代法——一種測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比率的技術,能測定五萬年以內有機材料的年代。熱釋光斷代技術能用于陶器的斷代,將物件重新加熱,然后測量發出光線以斷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熱時間。

稻作遺存——埋藏的特征從地面上看是無形的,如墻,只有在高空中俯視,才能發現在稻谷中的不同顏色的斑紋。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羅馬港口發現了這種現象,并對其進行了描述,如今這種現象仍被廣泛利用。現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當玉米長成時,就會發現交錯、相通的道路(道路經過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們把這種交叉口稱為南奧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書寫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濕的陶土上刻寫而成。

樹木年輪斷代——根據計算樹木年輪(每年增加一輪)對樹木斷代。她還可以提供氣候方面的證據,因為氣候能影響數輪的寬窄。這種技術最早是在20世紀20年代用于考古學上,當時是用于測定美國印第安村莊的年代。

發掘——通常表示的是遺址物質的發現,全面移開表面并記錄地層或開探溝揭示堆積的情況,全面發掘而不留下任何東西。惠勒曾說道:“我是考古學家,一個對過去的破壞者。”

田野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學,盡管新的科學技術應用使考古學家們不需參與發掘,不必讓自己的手沾半點泥土。其相對應的概念是室內考古學(主要用于審定申請計劃)和電腦考古學。這種對遺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現有的文件、地圖、人口普查資料、課稅清冊、教會資料、測量數據和以前的發掘報告。歷史考古學是研究有文字記錄的那段歷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號。象形文字使用圖畫代表思想或言語,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與人的尸體一起埋葬的物品。對考古學家來說,是一種相當有價值的習俗現象。

葬式——尸體埋葬的姿勢。如仰身直肢葬、曲肢葬等。

葬俗——尸體埋葬的過程。如火葬,用火焚燒尸體。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頭筑成的紀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環狀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確的說,是指有文獻記載以前。

陶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來好像沒有什么意義,其實它對于確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搶救性考古發掘(隨工清理)——一個遺址因為開發的需要,在它被破壞前,為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所進行的搶救性的發掘。

相對年代——一個事物通過與另一個事物相對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給出確切的年代,絕對年代則要有確切的年代。

考古地層學——堆積物層次的研究。受地質地層學啟發。一般認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遠。遠在1859年,即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學者根據地層學推算出,許多堆積物的年代,要比傳統《圣經》所說的上帝創世紀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考古類型學——對收集到得實物資料進行科學歸納、研究的 *** 論。受生物分類學啟發。學說正式創立是瑞典考古學家蒙特留斯(1843~1921),1903年出版的《先史考古學 *** 論》。

三期說——把歷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學說,這種分法用在歐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區則有問題,因為有的地區現在還處于石器時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湯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館整理展品時提出此說。

古建筑測繪的古建筑測繪 ***

1、建筑群的總平面圖。這是對非單體建筑,即如有院墻、牌坊、廊廡、古碑刻、道路等構筑物的建筑而言的。測繪總平面圖應該準確地表現出各單體建筑之間的相對位置和間距,使其總體布局和環境一目了然。以往我們都是利用小平板儀來做這一項測繪的,現在我們可以利用一種功能更為強大的測繪儀器——全站儀來輔助測量,它可以統一的坐標定點,并且集經緯儀、水準儀、測距儀的功能于一身,大大彌補了小平板儀數據不準確,使用不方便的缺陷。尤其是對于大面積的平面圖測繪,甚至可以通過其專門的軟件利用測量出來的控制點數據直接成圖,這將極大地提高測繪工作的效率。

2、單體建筑的各層平面。這一項內容的測繪相對容易。對于大部分的建筑一般只需皮卷尺、鋼卷尺、卡尺或軟尺就可以測出所有單體建筑的平面圖。測繪平面時最重要的是先確定軸線尺寸,之后單體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應以此為根據。確定軸線尺寸后,再依次確定臺明、臺階、室內外地面鋪裝、山墻、門窗等的位置,平面圖就確定了。此外,我們還應該在此廣泛使用激光測距儀,其優點是數據準確,使用方便,并且能測到一些因條件限制而人無法站立和上去的點的距離。它的這一大優勢能在我們測繪立面和剖面圖時發揮很大的作用。

3、單體建筑的正立面、側立面、背立面。對于法式測繪,因為沒有搭架,無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測量高度,所以這一類立面圖都必須借助輔助工具進行測量。粗略測量時,我們可以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鉛垂球測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檔案記錄時,單層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點就可以通過激光測距儀測出高度,如果沒有反射點可以通過全站儀測出兩點之間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對于一些兩層以上近現代的文物建筑主要是借助全站儀測其高度。測出各點高度后,各個立面圖就可以確定了。

4、單體建筑的縱剖面、橫剖面。測量 *** 與測繪立面圖的原理一樣。不同的是剖面圖要更清晰地表達出各層之間的構造關系。

5、屋頂的俯、仰視圖。與平面圖恰好是相對應的。

6、大樣圖。包括了各種磚雕、脊飾、梁架的斗拱等部分的大樣。因為這類裝飾構件的線條、圖案都非常復雜,甚至是一些人物、花鳥、蟲魚圖案,而按照測繪的要求是要一一表現在大樣圖中的,這往往是古建筑測繪中最耗時、難度更大的。在法式測繪中,更好的 *** 是借助數碼相機拍下各個大樣的正、側、底面的照片,然后測出各個大樣中重要的控制點的距離,通過比照數碼照片繪出大樣圖。以往做這一項工作要求測繪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美術基礎,否則就無法進行,具有極大的限制性。而且稍稍復雜的圖案都不能利用計算機來繪制,這樣一來傳統的 *** 已明顯不能適應數字化工作的要求了。但是現在這一問題開始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辦法:利用一系列的計算機輔助繪圖軟件可以直接利用大樣的數碼照片勾勒輪廓線,這將大大簡化了裝飾部件大樣圖的測繪工作,而且畫出來的圖不再線條生硬,而是栩栩如生的。這一繪圖原理還可用于考古發掘圖紙和器物圖的繪制:手繪的米格紙底圖可以通過繪圖軟件處理成出版時所用的圖,而不再需要描 *** 紙圖了。

遙感考古測量探索簡介

遙感考古,是利用地面植被的生長和分布規律,如土壤類型、微地貌特征等物理屬性及由此產生的電磁波波譜特征差異,運用攝影機、攝像機、掃描儀、雷達等設備,從航天飛機、衛星等不同的遙感平臺上獲取有關古遺址的電磁波數據或圖像等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光學或計算機圖像處理,使攝像的反差適合,特征明顯,色彩豐富,再對影像的色調、圖案、紋理及其時間變化與空間分布規律進行識別和解釋,從而提供了古代遺存的位置、形狀、分布構成類型等情況,為考古發現提供科學的資料和數據。

不斷發展中的遙感考古,作為一種周期短、準確率高和不損傷地下遺跡的先進考古手段,正逐步成為考古勘察,特別是大型遺址前期勘察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通過發射到外層空間的數以百計的衛星,獲得了大量的遙感考古信息。諸如埃及的金字塔考古,柬埔寨吳哥古城的遙感研究,用星載成像雷達探測和調查西班牙腓尼基人的海事文化等等。

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更加激發了人們對于遙感考古的熱情。

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是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重要的大面積文化遺存,又稱大遺址。大型陵墓空間幾何形狀變化大,又包含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面積可達數十平方公里,地下單體陵墓有數十到數萬平方米,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考古學文化聯系。

古代的遺址和遺跡是人們過去生活過的地方,所以必然在當時導致其自然形態發生變化,使其與周圍純自然的環境有所區別。雖然這些變化經過后來的人工擾亂不易察覺,但是畢竟與原來的周圍環境存在差異,并通過地表水分條件、植被生長狀況、土地利用狀況、地貌結構的不同得以保存下來。這些異常表現被遙感影像記錄下來,為考古提供判讀分析的依據。遙感考古就是利用這些不同,獲得最初的數據,進而確定某一地區是否存在考古遺址。

現代遙感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在考古中主要應用于古代大規模遺址的勘察,地下遺跡的勘察,水下考古、環境考古和城市遙感考古等幾個方面。遺址的調查是考古工作的前提,只有發現遺址,考古工作者才可以對其進行發掘。而傳統的遺址調查 *** ,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效果往往不明顯。利用遙感技術,人們就可以對大范圍的遺址進行調查,不僅可以節省成本,而且有利于對遺址宏觀上的把握。

地面上的大規模遺址,因為其與周圍環境的差異,必然會在圖片上有所反映。同時由于遙感考古具有強穿透性,所以可以很好地對地下的遺址進行探測,我國秦始皇陵就曾經多次運用遙感技術進行探測,從而為秦陵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遙感考古作為一項新的考古技術,在水下考古的運用中也同樣大顯神通。考古學家利用航空遙感手段對海底水下遺址進行探測,以考察海底的地形,淹沒前的特征以及確定海底古代遺跡的真實性和位置范圍,進而推測和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和古代 社會 的發展情況,這一切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并推動了文物保護的研究。

由于遙感考古學在調查的 *** 和資料的處理上與傳統考古學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擁有一些傳統考古學不可比擬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遙感考古宏觀調查視野開闊

遙感考古相對于傳統考古學更加節省成本。傳統考古學主要依靠人力對遺址進行調查,野外工作量非常巨大。而人的精力和目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小規模的遺址調查尚可,如果是對一個地區進行大范圍的普查,那么就很難看清楚全貌。尤其是對沙漠,草原,古城址等特殊環境的調查,由于自然環境的限制,實地調查相當困難,得到準確的調查結果就更難了。而遙感考古通過在空中對地面進行俯視,可以全方位地對一個地區地貌的情況進行攝像,不會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使得很多徒步考察非常困難的地方,都可以通過遙感技術清楚地取得當地的圖片,大大節省了考古調查的成本。

利用遙感器從幾百公里以外的高空能清晰地俯瞰地球的面目,擴大考古學家的視野。例如,肯尼亞的東圖爾卡納地區富含早期人類化石,在航天遙感圖像上,富含人類化石的白色沉積層顯示出獨特的色調(波譜特性),迅速擴大了發掘化石的場所。

2.能獲取豐富的考古信息

航空航天遙感的可見光、紅外、微波、紫外和多譜段遙感技術在考古中都得到應用。遙感考古具有覆蓋范圍廣,光譜范圍大,時空分辨率高等優點。遙感圖片容易獲得一個地區的全局信息,同時遙感圖像成像尺度變化范圍大,有利于人們對所得圖片進行研究。人的肉眼只能觀測到可見光部分的電磁波反射能量,而遙感可以觀測到從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熱紅外、微波等能量波范圍的全波段電磁波來探測地面和地下的物體。由于衛星技術的應用,使得現代遙感考古可以全天候,不斷地獲得遺址的遙感數據。如倫敦北面的一座古城堡在羅馬帝國崩潰時毀于戰火,被荒土掩埋在地下深處。航天遙感圖像清楚地顯示出此處植物反射紅外的能力下降,使這座羅馬凱撒大帝時代建造的古堡遺跡得以重現;又如1978年用微波對危地馬拉的濃密熱帶雨林進行遙感時,在經過增強處理的遙感圖像上發現了密如蛛網的格子。經過地面調查,證實這個縱橫交織的格子網原來是古代瑪雅人建造的灌溉渠,為研究瑪雅文明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3.有利于文物保護

遙感考古對古代遺跡的破壞相對于傳統考古學要小得多。考古發掘本身就是對文物的一種破壞,但是許多搶救性的發掘又勢在必行。遙感考古是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的有效 *** 。利用遙感圖像,可以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了解遺址和古代墓葬的構造,盡可能地減小破壞。遙感技術具有的強穿透力,使挖掘無需大面積地進行,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不會對遺址造成任何破壞。作為一個有五千年 歷史 的文明古國,我國有大量有待探明的遺址,運用遙感考古技術不僅可以探明各種大型古代聚落、古城,而且可以盡可能地對其進行保護。

4.遙感考古要與傳統考古相融合,取長補短

“遙感考古”是一門科學技術,同時也是一種研究 *** 。遙感考古雖然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田野考古的工作量,但是絕對不可以代替田野考古的工作。它解決不了遺址的年代,出土器物的研究等考古學的基本問題,所以遙感考古必須與田野考古緊密結合,只有這樣,考古工作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國遙感考古技術應用較晚,但是發展迅速,在國內的許多遺址的考古調查中,遙感考古技術都已經發揮了重大作用。如在20世紀60年代修建三門峽水庫時,我國考古工作人員就曾經利用航空照片對庫區古代遺址、墓葬的分布進行分析。70年代,又利用遙感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過探測。進入90年代以后,我國更是加大了對遙感考古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一批重點實驗室并召開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會議,以對遙感考古進行專門的學術研究。

近年來, 科技 考古人員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在珠江口發現了明代沉船,并成功地進行了打撈。接著,在渤海灣、黃海、東海等海域調查水下沉船,僅在長江口地區就發現了500多艘不同 歷史 時期的沉船。

我國 科技 考古人員還運用彩色紅外航測片,揭示出北京市內長城的現狀,圓明園古建筑基礎平面形態,以及河南北宋東京外城垣的走向,了解了3500年前殷王盤庚之所以遷都河南安陽的生態環境原因。中國 社會 科學院在對河南安陽殷墟的遙感考古中,運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將分辨率較低而光譜特征豐富的美國陸地衛星的TM(專題制圖儀)影像與幾何關系穩定的航空影像結合進行處理,大大提高了遙感影像的質量,并發現了一些新的殷代建筑遺址和墓葬。

另外, 科技 考古人員運用先進的遙感技術,還發現了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的古桑園;發現了在沙漠腹地消失了近2000年的古代“精絕國”遺址;找到了淤積了1000多年的隋煬帝開掘的大運河。

我國的遙感考古重視了多學科聯合攻關。自然科學和 社會 科學工作者互相學習,發揮了各自專業特長。

大型考古測量要綜合利用空間遙感信息,諸如航空攝影、衛星照片、多光譜衛星遙感影像、機載雷達影像等,對地面考古遺址開展無損探測和識別。同時結合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和常規田野考古手段,勘探、發現考古遺址,進行考古測繪、文物保護、考古研究。

考古學家們相信,利用遙感考古這種新的科學 *** ,在中國這片古老遼闊土地上,會發現更多讓世人驚嘆的秘密和寶藏。更加有利于文物的保護和發覺。

考古用到的測繪知識,考古方面的測量技術

考古學家怎樣測定文物的時代,急用

用碳14

一.14C測年 *** 的基本原理

在自然界中碳有兩種穩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是由宇宙射線和大氣上層中的氣體原子發生核反應而生成的,這些生成的14C不斷地擴散到整個大氣層、生物圈、沉積物和海洋等交換貯存庫中。由于14C也在不斷衰變,因此在各交換貯存庫中的14C含量將會達到平衡。處于這種交換狀態的含碳物質一旦脫離交換且一直處于封閉狀態,則其中的14C不再得到補充,只會按衰變規律逐漸減少。假定長期以來宇宙射線的強度沒有改變,即14C的產生率不變,則只要測出該含碳物質中14C減少的程度,就可以按照基本的衰變公式推算出考古事件或地質事件的年代。

常規14C測年已有五十余年的歷史,其原理已為大家所熟知,即通過測量樣品的放射性活度來確定樣品年代,如常用液體閃爍計數器等核物理儀器探測并計數樣品中14C衰變發射出的β粒子。

用加速器質譜 *** (AMS)進行14C測年是七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一項核分析技術。這項技術將14C離子加速到百萬電子伏特以上的能量,通過各種手段分離干擾粒子后,用重離子探測器直接對14C原子進行計數。和常規14C測年 *** 相比,AMS具有樣品用量少和測量時間短的優點,特別適合珍貴樣品的測量。常規14C衰變法測年所需樣品含碳量一般為1-5g ,而AMS僅需1-5mg左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可測量含碳0.1mg以下的樣品。AMS測量現代炭樣品達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鐘,常規衰變法需10個小時以上。當然,和常規14C測年 *** 相比,AMS也有設備耗資大,測量過程復雜的問題。

應該指出的是,以上無論常規法對放射性活度的測量和AMS對14C原子的計數都是相對測量,需要和兩個基準樣品進行比較。一是本底樣,即應該不含任何14C的樣品。由于各種因素如樣品的沾污等,本底樣的14C測量結果并不是絕對為零,在進行其他樣品的測量時要減去這一本底,以確保反映樣品中真實的14C水平。另一個是現代碳標準,其14C含量應相當于處于交換狀態下含碳物質的14C水平。現代碳標準的選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這里不作討論。北京大學14C實驗室采用的是中國糖碳標準。

二. 14C測年誤差

考古工作者,特別是當研究文明起源問題時,最關心的是14C測年的精確性有多高。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14C測年的誤差,除決定于實驗室的技術因素,14C測年工作者的水平外,也強烈地決定于被測年樣品本身的情況,甚至同樣的樣品還依賴于樣品的年代。14C測年 *** 的基本假設前提的不完全成立也導致測年誤差。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自四十年代該 *** 建立以來14C工作者和考古、地質學家共同努力的主要目標也正是在提高測年的精確度和擴大樣品的適宜性。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無論是常規的,或加速器質譜14C課題組都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來降低實驗誤差。

14C測年結果一般代表被測樣品的形成年齡,但樣品形成年齡與樣品所在考古單元形成的年代并非同一概念。舉例來說發掘一房址,用其中殘存的糧食、炭化果核測年可代表房子被廢棄的年代,而奠基用的動物遺骸,墻泥中摻和的草莖等物的14C年齡則接近房子的建造年代。此外木頭、人骨本身有相當長的壽命,精確測年時要考慮這個因素。

14C測年 *** 的基本假設前提是若干萬年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或者說其14C/12C同位素豐度比是恒定不變的。但這個假設只是近似成立。通過對約一萬年來其生長年代確切已知的樹輪樣品的系統14C測年,闡明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并建立了14C測年的樹輪校正曲線。校正量除更大幅度達800年的8000年長周期外,還需考慮振幅和周期均約為百年的短期漲落,短期漲落的幅度和周期是不很規則的。為了得到確切的年代,樣品的14C測年結果要根據樹輪校正曲線作校正。我們知道14C測年結果本身是必然有實驗誤差的,譬如說加減50年,這是指68% 的置信區間為100年。對于單個樣品單個14C數據而言,樹輪校正修正了因長期變化所導致的誤差,提高了測年的準確度。但是由于短期漲落的存在,多數情況下并不能改進測年數據的精密度,誤差表達式中的加減值反而會增加。 舉例來說鄭州大河村某樣品的14C年齡為距今(5170 ± 80)年,其68% 的置信區間為距今5090--5250年,區間寬度160年。經樹輪校正后,校正年齡(又稱日歷年齡)68% 的置信區間為距今5774--5989年,它更接近真實年齡,但校正年齡的68% 的置信區間的寬度變大了,達215年。這里我們看到準確度和精密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然人們希望同時有高準確度和高精密度,或簡稱高精確度。為此需要用所謂的系列樣品。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我們正是采用系列樣品測年以提高精確度的。最理想的系列樣品是樹木本身。如有一段樹樁,其年輪可數達120年。現按序每10年取樣測年,得到12個有序的,真實年齡相隔各10年的14C年齡組。把這組數據與樹輪校正曲線去對比,如果實驗本身的誤差不大,那么這組數據必然會與樹輪校正曲線上的某一段,而且也只能唯一地與這一段相吻合,從而該段樹樁的生長年代也就能相當精確地測定,最理想情況下誤差僅幾年。考古所仇士華先生曾用這種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的 *** ,通過測長白山地區一炭化木頭的年齡來確定長白山火山噴發的年代。

考古遺址按地層采集的樣品,或者從一系列有明確疊壓或打破關系的墓葬中采集的樣品也可看作系列樣品。當然從精確14C測年的角度看,這類系列樣品遠不如真正的樹輪樣品那樣理想。因為前后樣品間的確切年代間隔是不知道的,而且樣品的年齡與其所在考古單元的年代不一定等同,此外在晚期的地層中有可能采集到前面各期的樣品。系列考古樣品測年所得的14C年齡系列也可以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以得到樹輪校正年齡,但鑒于上述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所得的校正年齡的誤差也相應要大得多。考古工作者有理由問,考古系列樣品14C年齡作樹輪校正后的誤差究竟有多大。但給予回答時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而且對誤差的估計也難免有主觀的成分。考古系列樣品14C年齡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時,是可以把考古工作者對這些樣品已有的知識引進綜合考慮的,如果這些知識是正確的,這有助于提高最終校正年代的精確度。譬如一個遺址被分成四期八段,每一段的年代跨度是否是均勻的,有那幾段可能跨度更長些,甚至四期的絕對年代跨度有多少年,這些先驗的知識在14C數據與樹輪校正曲線匹配時是很有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14C測年課題組正是這樣做的,在解決文明起源研究課題中的年代學問題時我們也準備這樣做。這里也再次看到14C測年工作者與考古工作者緊密合作的重要性。

三. 北京大學14C實驗室

北京大學考古系于1975年建成國內之一個液體閃爍 *** 的碳十四測年實驗室。該 *** 后來在全國得到推廣,目前國內所有常規碳十四實驗室都用液體閃爍 *** 。1989年因與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建立碳十四測年用的糖碳標準,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多年來,實驗室已測定與發表考古碳十四年代數據約1500個,占國內考古碳十四年代數據的約三分之一。例如系統測定了浙江河姆渡,湖南彭頭山等早期稻作農業遺址的年代,把我國最早的稻作農業的年代推到七千多年以前,把榫卯建筑結構的年代推到六千多年。最近又測定了河南賈湖遺址的年代,表明那里發現的七孔骨笛有七千多年之久,這些多為研究我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學標尺。

近三年來實驗室集中力量完成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碳十四測年項目,并為此作了實驗室改造,測年的可靠性和精確度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規定了標準化的制樣和測量條件, 嚴格控制和長期監測主要測量儀器Paccard 液體閃爍計數器的工作穩定性,并采用了道比法來校正被測樣品苯和標準樣品苯之間可能存在的純度差異導致的測年誤差。目前測量的隨機誤差可控制在0.5%以下。

技術物理系和重離子物理研究所于1993年建成了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計(以下簡稱PKUAMS)。PKUAMS以EN串列靜電加速器為主器,由離子源與注入系統、高能分析與傳輸系統、粒子探測系統和數據獲取與分析系統構成。主要測量14C、10Be和26Al等宇宙成因核素,14C測量靈敏度達到6acute 10-15,相當于測年上限為四萬三千年,10Be和26Al的測量靈敏度也達到10-14以上。主要應用領域為地球科學、考古學、環境科學和生命科學。PKUAMS自1993年建成并投入運行以來,共測量樣品近千個,在上述各領域中取得了一系列應用成果。獲1995年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中國分析測試學會獎一等獎。 PKUAMS還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并為美國、法國、荷蘭、香港及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測樣服務。

PKUAMS在考古學領域中完成了多項應用工作,如廣西桂林廟巖遺址樣品14C年代測定等。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是考古學中的重要問題。1988年廣西桂林廟巖遺址的發現為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但由于遺址中部分層位樣品量很少,用常規 *** 很難得到樣品的年代,致使距今9250年到19350之間的年代數據出現空缺。PKUAMS發揮了所需樣品量小的優勢,補足了這些數據,從而給出了完整的層位年代序列。通過仔細研究遺址相關層位的文物,可以認為距今2到1萬年之間是我國南方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轉變的時期。

PKUAMS還測量了從不同地點出土的陶片的年代,其中廣西廟巖和湖南玉蟾巖出土的陶片年代距今為一萬五千年和一萬四千年。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并被測定的最古老的陶片,為研究世界制陶史提供了重要材料。經PKUAMS測定的甘肅東灰山出土的炭化小麥年齡為4200年,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小麥。

為滿足“夏商周斷代工程”高精度14C測年要求,PKUAMS從1996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工程。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PKUAMS新的離子源、注入系統、加速器輸電與分壓系統、電源與電控系統、數據獲取與測量控制系統等先后建成并進行了調試。1998年為確保系統穩定對實驗室進行了改造,實現了溫度、濕度調節與市電穩定等功能。經過半年多艱苦的全線調試和實驗研究,測量精度達到了好于0. 5%的水平,并通過了標準樣品測試檢驗,測量結果與標準值的一致性很好,偏差在測量誤差之內。1998年12月開始測量首批“夏商周斷代工程”樣品。目前,已測“夏商周斷代工程”樣品近百個,測量 *** 的進一步改進研究也在繼續進行之中。

總之,經過“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改進提高,北京大學的常規和加速器質譜14C實驗室都達到了國際上較為先進的水平。我們希望這兩個實驗室能為古代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考古用到的測繪知識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考古方面的測量技術、考古用到的測繪知識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客服微信號碼

客服微信號碼

客服微信號碼

客服微信號碼

留言咨詢
提交留言

您將免費獲得

  • 全面診斷

    您將獲得專家對您公司申請資質所需條件的全面診斷服務,我們不同于傳統代辦公司,僅是提供一些通用的,淺顯的建議

  • 找出疏忽點

    我們在了解您公司的基本情況之后,將挖掘出您公司目前不利于資質申請的疏忽點,還將詳細說明您在申請資質時應當改善的確切的事項。

  • 分析需求

    我們通過豐富的從業經驗,結合目前的實際情況,確認好符合您實際經營情況的資質需求。

  • 定制方案與報價

    對您的需求深入了解后,將結合您公司目前的情況,我們將為您量身定制一份資質代辦方案及報價單。

獲取方案

×
請設置您的cookie偏好
歡迎來到資質參謀
我們希望在本網站上使用cookie,以便保障本網站的安全、高效運轉及服務優化,有關我們使用cookie的更多信息,請點擊查看了解更多。
接收Cookies
決絕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