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影像的判讀 微波遙感采用的波長范圍為1mm-100cm,它可以穿透云霧和大氣降水,測定云下目標地物發射的輻射,對地表有一定穿透能力,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工作能力。微波遙感觀測目標地物電磁波的輻射和散射。被動微波遙感觀測目標地物的輻射,常用的被動遙感器有微波輻射計(microwave radiometer)。主動微波遙感由遙感器向地面發射微波,探測目標地物后向散射特征,常用的主動遙感器有微波散射計(microwave scatterometer)、微波高度計(microwave altimeter)和成像雷達(microwave radar)。
成像雷達提供了微波遙感影像(也有人稱雷達影像),這里簡稱微波影像。 成像雷達分為真實孔徑雷達(RAR: real aperture radar)與合成孔徑雷達(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近年來,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發展很快,除了航空遙感平臺搭載合成孔徑雷達,航天遙感平臺也搭載合成孔徑雷達,獲取地球表層微波影像。
微波影像具有以下特點:
(1)側視雷達采用非中心投影方式(斜距型)成像,它與攝像機中心投影方式完全不同。
(2)比例尺在在橫向上產生畸變。在雷達波束照射區內 ,地面各點對應的入射角不等,距離雷達航跡越遠,入射角越大,使得影像比例尺產生畸變,其規律是距離雷達航跡愈遠比例尺愈小。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3)地形起伏移位在地學研究領域,經常采用Ka 及X波段成像雷達進行資源與環境調查。雷達影像可應用于以下領域:海洋環境調查、地質制圖和非金屬礦產資源調查、洪水動態檢測與評估、地貌研究與和地圖測繪等。進行雷達影像解譯,需要具備微波遙感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各種目標地物的微波特性和微波與目標地物相互作用規律,同時也需要掌握微波影像的判讀 *** 和技術。
微波影像的判讀 ***
(1)采用由已知到未知的 *** ,利用有關資料熟悉解譯區域,有條件時可以拿微波影像到實地去調查,從宏觀特征入手,對需要判讀的內容,可以把微波 影像與專題圖結合起來判讀,反復對比目標地物的影像特征,建立地物解譯標志,在此基礎上完成微波影像的解譯。
(2)對微波影像進行投影糾正,與TM或SPOT等影像 進行信息覆合,構成假彩色圖像,利用TM或SPOT等影像增加輔助解譯信息,進行微波影像解譯,例如中國地面衛星站利用SAR與氣象衛星圖像覆合對洪水進行檢測。
(3)利用同一航高的側視雷達在同一側對同一地區兩次成像,或者利用不同航高的側視雷達在同一側對同一地區兩次成像,獲得可產生視差的影像,對微波影響進行立體觀察,獲 取不同地形或高差,或對其它目標地物進行解譯。
目視解譯 ***
遙感影像目視解譯 *** ( Visu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on Image)是指根據遙感影像目視解譯標志和解譯經驗,識別目標地物的辦法與技巧。遙感掃描影像的判讀,要遵循“先圖外、后圖內,先整體,后局部,勤對比,多分析”的原則,對掃描影像進行認真判讀。 “先圖外、后圖內”是指遙感掃描影像判讀時,首先 要了解影像圖框外提供的各種信息,它包括以下內容:圖像覆蓋的區域及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影像比例尺、影像重疊符號、影像注記、影像灰階等。
了解圖外相關信息后,然后 再對影像作認真觀察,觀察應遵循”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對解譯的影像作整體的觀察,了解各種地理環境要素在空間上的聯系,綜合分析目標地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鑒 于多光譜掃描影像可以同時獲取多個波段的掃描圖像,因此,必須遵循“勤對比,多分析”判讀原則,在判讀過程中進行以下對比分析:多個波段對比、不同時相對比、不同地物 的對比等。 根據目視判讀實踐,一般認為衛星影像解譯比航空像片解譯難度更大,因此,熟悉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譜特性,了解地物在不同空間分辨率影像上的表現,以及在不 同假彩色合成影像的表現,熟練掌握掃描影像解譯標志與解譯 *** ,這對于提高目視解譯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下面就常用的目視解譯 *** 分別敘述如下:
(1)直接判讀法,根據遙感影像目視判讀直接標志,直接確定目標地物屬性與范圍的一種 *** 。
(2)對比分析法。此 *** 包括同類地物對比分析法、空間對比分析法和時相動態對比法。同類地物對比分析法是在同一景遙感影像圖上,由已知地物推出未知目標地物的 *** 。
(3)信息覆合法。利用透明專題圖或者透明地形圖與遙感圖像重合,根據專題圖或者地形圖提供的多種輔助信息,識別遙感圖像上目標地物的 *** 。例如TM影像圖,覆蓋的區 域大,影像上土壤特征表現不明顯,為了提高土壤類型解譯精度,可以使用信息覆合法,利用植被類型圖增加輔助信息。
(4)綜合推理法。綜合考慮遙感圖像多種解譯特征,結合生活常識,分析、推斷某種目標地物的 *** 。
(5)地理相關分析法。根據地理環境中各種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借助專業知識,分析推斷某種地理要素性質、類型、狀況與分布的 *** 。 立體觀察 單張像片只能研究物體的平面位置,立體像對可構成立體模型來解求地面物體的空間位置。單眼觀察景物時,使人感覺到的僅是景物的中心構像,好象一張像片一樣,得不到景物 的立體構像,不能正確判斷景物的遠近。
要形成人造立體視覺必須滿足四個條件:
1. 由兩個不同攝站點攝取同一景物的一個立體像對。
2.一只眼睛只能觀察像對中的一張像片,即雙眼觀察像對時必須保持兩眼分別只能對一張像片觀察,這一條件稱之為分像條件。
3.兩眼各自觀察同一景物的左、右影像點的連線應與眼基線近似平行。
4.像片間的距離應與雙眼的交會角相適應。 目視解譯基本程序與步驟 遙感影像目視解譯是一項認真細致的工作,解譯人員必須遵循一定行之有效的基本程序與步驟,才能夠更好地完成解譯任務。
一般認為,遙感圖像目視判讀分為五個階段:
(1) 目視解譯準備工作階段
遙感圖像反映的是地球表層信息,由于地理環境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以及受大氣吸收與散射影響等,遙感影像有時存在同質異譜或異質同譜 現象,使得遙感圖像目視解譯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和多解性。為了提高目視解譯質量,需要認真做好目視解譯前的準備工作。一般說來,準備工作包括以下方面:明確解譯任務 與要求、搜集與分析有關資料、選擇合適波段與恰當時相的遙感影像。
(2) 初步解譯與判讀區的野外考察
初步解譯的主要任務是掌握解譯區域特點,確立典型解譯樣區,建立目視解譯標志, 探索解譯 *** ,為全面解譯奠定基礎。
(3)室內詳細判讀
初步解譯與判讀區的野外考察,奠定了室內判讀的基礎。建立遙感影像判讀標志后,這就可以在室內進行詳細判讀了。
(4)野外驗證與補判
室內目視判讀的初步結果,需要進行野外驗證,以檢驗目視判讀的質量和解譯精度。對于詳細判讀中出現的疑難點、難以判讀地方則需要在野外驗證過程中補充判讀。
(5)目視解譯成果的轉繪與制圖
遙感圖像目視判讀成果,一般以專題圖或遙感影像圖的形式表現出來。 將遙感圖像目視判讀成果轉繪成專題圖,可以采用兩種 *** : 一種是手工轉繪成圖,另一種是在精確幾何基礎的地理地圖上采用轉繪儀進行轉繪成圖。完成專題圖的轉繪后,再繪制專題圖圖框、圖例和比例尺等,對專題圖進行整飾加工,形成可 供出版的專題圖。 目視解譯的輔助儀器使用 目視解譯過程中也可以借助簡單儀器進行目視解譯。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510gg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